歐元符号

歐元符号

歐洲通用貨币歐元的标志
歐元符号€是由英文的第三個字母C(也是希臘文的第五個字母)中間加兩橫組成的。這一符号的雛形來自衆所周知的字母,故容易識别,中間的兩條橫線能讓人聯想到美元和日元等貨币符号上的兩條線。這些都基本符合歐盟對歐元标志提出的要求:象征歐洲、易于辨認和易于手寫,此外還要加上有美感。
  • 中文名:歐元标志
  • 外文名:Euro
  • 别名:
  • 中文全稱:歐元
  • 組成:由英文的第三個字母C(也是希臘文的第五個字母)中間加兩橫組成的
  • 象征:歐洲、易于辨認和易于手寫,此外還要加上有美感

歐元符号

歐元标志的官方構造形式,指定應該用黃色打印在藍色背景上歐元的國際三字母代碼(ISO4217标準)為EUR。其符号為特别設計的歐元符号,由民意調查從十個設計方案中選出兩個,最終提交歐洲委員會選出最終設計。最終勝出者為由四名專家組成的小組所設計的。歐洲委員會宣稱這一符号是代表歐洲文明的希臘字母,代表歐洲的E,與代表歐元穩定性的橫劃的平行線的組合。

歐元符号的設計者是盧森堡官方出版署的原首席書畫家阿圖爾•艾森門格爾。帶有金色星環的藍色歐盟旗就出自他的手筆。早在1974年年底,他受命繪制與歐洲有關的圖案,其中包括歐洲單一貨币标志符号的設計方案。直到1997年,艾森門格爾在電視上看到,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向公衆展示的歐洲單一貨币新符号,竟然是自己20年前的作品,便感到驚喜萬分。

歐洲委員會最初規定歐元符具有确定的結構比例,不依字體而變化。這一規定意味着歐元符将作為一個标志,而不是像字母或美元、英鎊等其他貨币符号一樣作為可設計的符号。但是嚴格保持其尺寸将導緻歐元符在大部分字體中比其他符号和數字要寬,而且有時會導緻一些布局上的問題。因此大部分字體設計者忽略了歐洲委員會的規定,而自行設計各種字體中的歐元符變體,通常基于該字體中的大寫字母C。美學專家在肯定歐元符号的同時,也指出它存在的缺陷,即兩條橫線的排列方式使人的眼睛看起來不舒服,這一符号也不太容易适應數千種印刷字體。

盡管歐盟滿意地認為,這一符号的外形以希臘字母ε為藍本,而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祥地,因此它象征着歐洲文化的搖籃和歐洲文字的第一批字母,平行的雙橫線代表歐元的穩定。但艾森門格爾在1974年設計這一标志符号時,根本沒有考慮到将來歐元的穩定性。

€輸入方法:n

1、在word中按“Alt+Ctrl+E”組合鍵就可以輸入歐元符号。

2、按住alt鍵的同時,在右手小鍵盤輸入0128,然後放開alt鍵。

歐元

歐元(Euro)是歐盟中19個國家的貨币。

歐元(€;ISO 4217代碼EUR),是歐盟中19個國家的法定貨币。自1999年1月1日零時起,歐元引入無形貨币(旅行支票,電子支付,銀行業等領域);2002年1月1日,新的歐元紙币和歐元硬币啟用,成為歐元區國家的法定貨币。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負責管理,目前已是世界上流通最廣的貨币之一。

歐元的19會員國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

1999年1月1日在實行歐元的歐盟國家中實行統一貨币政策(Single Monetary Act),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币。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負責管理。另外歐元也是非歐盟中7個國家(地區)的貨币,他們分别是:黑山、摩納哥、聖馬力諾、梵蒂岡、瑞士、安道爾和科索沃。

根據歐盟的規定,歐元現鈔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歐元區的各成員國原貨币從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流通。如今歐盟27個成員國中已有超過半數的國家加入了歐元區,但是歐洲第二大經濟體英國、丹麥等國家因考慮自身利益等原因仍未進入歐元區。

瑞典在2003年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決,根據公決的結果,拒絕讓歐元成為瑞典的貨币。

1999年1月1日起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奧地利、芬蘭、西班牙和葡萄牙11個國家(歐元區國家)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7月1日取代上述11國的貨币。

希臘于2000年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2個成員國。

斯洛文尼亞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3個成員國。

塞浦路斯于2008年1月1日與馬耳他一起加入了歐元區。

斯洛伐克于2009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從而使歐元區成員國增至16個。

愛沙尼亞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啟用歐元,成為歐元區第17個成員國。

拉脫維亞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的第18個成員國。

立陶宛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的第19個成員國。

曆史背景

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貨币改革最為重大的結果。歐元不僅僅使歐洲單一市場得以完善,歐元區國家間自由貿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摩納哥、聖馬力諾和梵蒂岡并不是歐盟國家,但是由于他們以前使用法國法郎或者意大利裡拉作為貨币,也使用歐元并授權鑄造少量的他們自己的歐元硬币。一些非歐盟國家和地區,比如黑山、科索沃和安道爾,也使用歐元作為支付工具。

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負責管理。總部坐落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有獨立制定貨币政策的權力,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參與歐元紙币和歐元硬币的印刷、鑄造與發行,并負責歐元區支付系統的運作。

1957年《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1969年12月提出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币聯盟計劃。

1969年3月,歐共體海牙會議提出建立歐洲貨币聯盟的構想,并委托時任盧森堡首相的皮埃爾·維爾納就此提出具體建議。

1971年3月,“維爾納計劃”通過,歐洲單一貨币建設邁出了第一步。“計劃”主張在10年内分三個階段建成歐洲經濟貨币聯盟。但是,随後發生的石油危機和金融風暴,緻使“維爾納計劃”擱淺。

1979年3月,在法國、德國的倡導和努力下,歐洲貨币體系宣告建立,同時歐洲貨币單位“埃居”誕生。歐洲貨币體系EMS(European Monetary System)開始運作。

1986年2月,歐共體簽署《單一歐洲文件》,提出最遲在1993年初建立統一大市場。

1989年6月,“德洛爾報告”通過,報告主張分三個階段創建歐洲經貨聯盟:第一步,完全實現資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歐洲貨币局(即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實施經貨聯盟,以單一貨币取代成員國貨币。

第一階段在1990年正式啟動後,需要就有關的貨币政策進行協調和統一,央行行長委員會開始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随後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中最後确立了歐洲中央銀行的地位。

歐洲貨币局于1994年1月1日在經濟與貨币聯盟的第二階段開始時建立,其任務是在貨币政策上進行協調,加強成員國中央銀行間的合作和籌建歐洲中央銀行體系。制訂和執行貨币政策的權力仍由各成員國政府保留。

1991年12月10日,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決定将歐共體改稱為歐洲聯盟。《馬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經歐洲理事會确認,如達到“趨同标準”的成員國超過7個,即可開始實施單一貨币。

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

1994年12月15日,馬德裡首腦會議決定将歐洲單一貨币定名為歐元,取代埃居。

1995年12月确定統一貨币為歐元。

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成立。同年5月,布魯塞爾首腦會議正式排定歐元11個創始國名單。

1999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各成員國範圍内正式發行,它是一種具有獨立性和法定貨币地位的超國家性質的貨币,歐盟根據《馬斯特裡赫條約》規定,歐元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同年1月4日,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正式登場。

2002年1月1日,經過3年的過渡,歐洲單一貨币———歐元正式進入流通。同年7月原有貨币停止流通。歐元紙币和貨币正式進入市面成為流通貨币。同年2月28日,成員國本國貨币全面退出流通領域,歐元與成員國貨币并存期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