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叢祠

望叢祠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望叢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縣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區23千米。是為了紀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繼任人叢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一祠祭二主、憑吊蜀人先賢的最大的帝王陵冢。旅遊點以望叢祠為主,包括“西遊記藝術宮”、“激光槍戰場”、“水泊梁山”等旅遊項目。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郫縣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 著名景點:聽鵑樓、稻荪樓 中文名稱:望叢祠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區類型:曆史古迹、主題景觀

曆史沿革

望帝杜宇教民務農,他在蜀地首創了按農事季節耕種的制度,被後代奉為農神。叢帝開明鑿玉壘山,開寶瓶口,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二帝遺愛在民,曆代為後人尊祀。“端午祭屈原,岷陽朝杜主”,蜀人聞杜鵑而思望帝。每年農曆5月15(大端陽)舉行的紀念望叢二帝的望叢賽歌會,更是漢民族唯一保留下來的賽歌形式,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原兩帝分祠,而今的“望叢祠”是公元5世紀南齊所建的望叢二帝合并祠。

《岷陽二帝前後志》載:“叢帝殁後,鹹葬于郫,舊有廟,古邑南去郭一裡。

據《郫縣志》: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縣二王廟處,南朝齊明帝時(公元494-498年在位)時,刺史劉季連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後與叢帝廟合并,成為合祀望、叢二帝的“望叢祠”。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趙可度将望帝與叢帝合祀,擴建望叢祠,始有今日規模。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

明末清初望叢祠毀于戰火,僅存杜宇、鼈靈二陵。明末張獻忠起義時,遭受嚴重破壞。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護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叢祠重經修複,并于祠内遍植柏樹(1981年尚存207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祠東建“聽鵑樓”。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一度在祠内建公園,後逐漸荒蕪。民國十八年(1929年),四川督軍熊克武駐防于郫,曾撥款培修祠宇,并于二帝陵前分别豎“古望帝之陵”、“古叢帝之陵”石碑。碑高丈餘,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書”。

1969年碑被拆毀,僅存殘塊,今碑為複制件。

1984年,郫縣人民政府将望叢祠由原面積22畝擴建至88畝。

建築布局

望叢祠坐西向東,建築風格不同于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劃而建,因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門不是單開單向,而是對稱地開為南北二門。大門後是照壁,照壁南北兩側各開相對的院門,通往兩個園區。南為子規園,北為漣漪園。臨水就勢建有“稻荪樓”,“聽鵑樓”等樓台亭閣。照壁後兩阙門通過裡間。

阙門後是望帝叢帝紀念館,正中是望帝叢帝的青銅塑像。紀念館背後的柏林之中,是高達15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縣博物館。望帝叢帝紀念館南面是聽鵑樓,也是望叢大華玉器博物館,再南為叢帝陵。望叢祠内,南北貫通着大片水域,這就是鼈靈湖。

人文曆史

望從祠曆來是蜀中風水之一,據說熊某立碑的初衷就是為了化解風水。杜宇、叢帝開明是先後創業、開發蜀地的兩位著名古蜀國皇帝。杜宇發展農業,開明平治水患,為蜀地成為"天府"打下深厚基礎,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今天四川郫縣城南的望叢祠,奉祀望帝、叢帝,輪奂崇闳,巋然千載,便是一個明證。

蜀漢谯周作《蜀王本紀》,東普常璩作《華陽國志》(以下簡稱《國志》,後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記述了這兩位古蜀帝的業績。自此以後研究者亦史不絕書。本世紀30年代後,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見增多;建國以後,四川各地有關巴蜀文物的考古發掘更是層出不窮。李白所歎的"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日見明朗;至今已可以結合文獻資料、出土文物,溯流尋源,對蜀地的開國情況勾畫出大體輪廓。

今人考證

"蠶叢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蒙文通:《巴蜀史的問題》,載《四川大學學報》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魚凫之後為蜀王的,"稱帝,号曰望帝。""望帝禅位于開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周慎王五年,為公元前316年。一般以30年為一世,十二世應為360隼。

從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這個年代的前後當是望帝杜宇活動的時代.且正當齊桓公在中原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時,杜宇帝也正雄張西土。(據朱希祖、任乃強、鄧少琴、童恩正諸家推算,大體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遷居郫邑(今四川郫縣城北),觀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農業生産,遂鼓勵農民發展農業,并采取一些促進農業發展的有利措施。以至“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節成熟”,“桑、漆、麻”,特别豐饒,國力因之富強,不斷向外擴張,北邊“以褒斜為前門”。

即到了今陝西漢中一帶,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西邊以"玉壘、峨眉為城郭",即依靠九頂山,峨眉山為金湯上固,東邊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即利用境内江河為池澤以供養殖,且表明東邊已與巴國接壤;又"以汶山為畜收,南中為園苑",即是以茂汶草原為畜牧場所,南邊的山林為射獵之區。總上看來,有了固定的國都,又有一定的疆界,國富兵強,根基穩固,杜宇帝為蜀國創業之主了。

杜宇帝在位,當然下會像傳說那樣為百餘歲,但也不止30年。他的晚年,洪水暴發,造成嚴重水災,蜀民不得安處。當時尚居相位的開明帝,有善于治水的經驗,受杜宇帝委任排除水患。他觀察地形,測度水勢,而鑿玉壘山,開金堂峽,疏導宣洩,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杜宇帝感于開明治水之功,法堯舜禅讓故事,而退隐于西山。

但是,杜宇帝對蜀民的功業卻常使蜀民難以忘懷。每當春天農事季節,聽到催耕的子規鳥啼聲,便以為望帝回來催他們快快耕種,并以為子規鳥就是望帝死後魂魄化的。此鳥遂被呼為杜鵑。因之左思《蜀都賦》有"鳥生杜宇之魄”的句子,杜甫有《杜鼈》詩以詠其事,李商隐更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感歎。後人更把望帝都城郫邑也稱為杜鵑城。蜀中各地遍設土主(杜宇)廟,各家皆祀土地神,與中原奉祀後稷一樣普遍而隆重,可見蜀人懷念望帝之深。

傳說

"開明立,号叢帝。"叢帝何以善治水?後漢應劭《風俗通義》中有這樣一個傳說:"荊鼈令死,屍随水西上,荊人求之不得也。鼈令至岷山下複生,起見望帝,帝使鼈令鑿巫山,然後蜀得陸處。望帝自以為德不如.以國禅與鼈令,為蜀王,号曰開明。"文稱開明帝其名原作"鼈令";不過,"巫山"當作"玉山"(因巫山在巴國境内,非蜀能鑿)。

常氏《國志》斥這段記載為"怪異",未予采用。近人研究古蜀史事,則根據殘存的曆史文獻,以及民族遷徙分合情況,從這個傳說故事認為開明帝屬另一氏族,即巴族。他生長在楚地,楚地多江湖,因之深識水性,富有治水經驗。他溯江西上,先到南安(今四川樂山市),後到郫邑見望帝。望帝知人善任。即以其為相。适逢洪水為災,望帝又委其以治水重任。他不負厚望開鑿玉壘山和金堂峽,使洪水分道下流,水患得平。開明系氏族之名,一世開明帝名鼈靈,受禅得國後才稱從帝。

叢帝承襲望帝開創的豐厚基業,既守成,又繼續發展,能與北方強鄰秦國争雄。所以傳其子開明二世盧帝時,竟能舉兵"攻秦至雍(今陝西鳳翔)",不僅保有"褒斜前門"。而且越秦嶺,達到渭水平原,一直進逼秦國都城。于此可見“帝以會昌,神以建福”的頌詞,不是偶然唱起來的。

文物保護

解放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望叢祠。

1983年,占地面積擴大到81畝,由省文化廳撥款和縣人民政府集資進行擴建。

1985年底完成鼈靈湖部分工程和圍牆建築工程。

1985年被列為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望叢祠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賽歌會

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隐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起快春耕,直叫至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會,賽歌會場地就選在望叢祠。參加賽歌會期間,縣城内舉辦各種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和土特産展銷。

聽鵑樓

為紀念望帝所建聽鵑樓前有宋人記望、叢二帝陵的碑。相傳望帝禅位後,退隐西山,魂魄化為杜鵑,每年春天飛回故土,晝夜啼鳴,催農春耕,直到啼血而死,鮮血滴在花上染紅了花朵,後來蜀人便将這種被鮮血染紅的花稱為杜鵑花。

發展

望叢祠地處古蜀國都,内有望、二帝的墓冢,是後世紀念望、叢二帝的宗祠。在當前的開發中,要提升對望叢祠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的信心,充分認識到它在傳承古蜀文化中的獨特性,并以蜀祖祭祀為魂魄提升其文化吸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