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縣

新邵縣

湖南省邵陽市轄縣
新邵縣隸屬于湖南省邵陽市,是邵陽市的政治、文教、金融、商貿中心,總面積1763平方公裡,位于邵陽市北部,湖南省中部,介于邵陽盆地和新漣盆地之間,地勢南高北低。地理坐标為東經111°8′~111°5′,北緯27°15′~27°38′。東北靠漣源市,東南鄰邵東市,南鄰邵陽市區和邵陽縣,西毗隆回縣,北連新化縣、冷水江市。新邵縣,素有“湖南之心”的美譽,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已成為湖南交通最為便捷的縣(市)之一。被評為國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重點生态功能縣、“水源涵養生态功能區”、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縣”、“最佳綠色生态縣”。[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邵縣常住人口為612943人。2020年,新邵縣全縣實現生産總值1668595萬元,比上年增長4.0%。
    中文名:新邵縣 外文名:Xin Shao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30522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邵陽市 地理位置:邵陽市北部 面積:1763平方公裡(2012年) 下轄地區:轄13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釀溪鎮大新街70号 電話區号:0739 郵政區碼:422900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邵陽北站 車牌代碼:湘E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612943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668595萬元(2020年)

曆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初設楚郡,後置長沙郡,縣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沙國,領13縣,縣境分屬昭陵縣和益陽縣。漢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縣置昭陽候國,分屬昭陵縣、昭陽候國、益陽縣。

東漢,分屬昭陵縣、昭陽縣、益陽縣。

三國初屬蜀,後屬吳。吳孫皓寶鼎元年(226年)置高平縣,縣境分屬昭陵、昭陽、高平縣。

晉武帝以父諱昭,改昭為邵,太康元年(280年)改高平曰南高平,後又複稱高平。縣境分屬邵陵縣、邵陽縣、高平縣。

南朝陳,邵陵、高平兩縣并入邵陽縣,縣境屬邵陽縣。

隋炀帝大業年間(605年~617年)蕭銑占邵陽。置建州,并複邵陵縣。縣境分屬邵陽、邵陵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州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陽,太宗貞觀十年(636年)更南梁州為邵州,領邵陽、武岡二縣,縣境太部屬邵陽縣,小部為梅山峒地。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936年~941年)楚文昭王馬希範改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楚廢王馬希廣複稱邵陽縣,縣境大部屬邵陽縣,西北部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甯五年(1072年),湖南轉運副使蔡煜重開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陽、永甯、石馬等地置新化縣。

元、明、清,縣境分屬邵陽縣和新化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縣境分屬寶慶縣和新化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寶慶縣改名邵陽縣,分屬邵陽縣、新化縣。

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陽縣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随之,縣境分屬于邵陽縣和新化縣的區人民政府相繼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邵陽縣人民政府新邵辦事處,辦事處行使縣級政府職權。

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奉中南軍政委員會2月24日電轉中央政務院2月16日電令,批準設立新邵縣。4月1日,撤邵陽縣人民政府新辦事處,成立新邵縣人民政府,屬邵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縣治設釀溪。

1977年10月,劃屬漣源地區。

1982年12月改名婁底地區。

1983年8月改屬邵陽市。

1997年,将陳家橋鄉(原屬釀溪鎮)劃歸邵陽市北塔區管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邵縣常住總人口686810人,其中,釀溪鎮80655人,嚴塘鎮48533人,雀塘鎮47207人,陳家坊鎮61415人,潭溪鎮32678人,寸石鎮39585人,坪上鎮73753人,龍溪鋪鎮45963人,巨口鋪鎮47891人,新田鋪鎮52868人,潭府鄉27176人,太芝廟鄉25974人,大新鄉33013人,迎光鄉24954人,小塘鄉45145人。

2004年,新邵縣轄11個鎮、4個鄉:釀溪鎮、嚴塘鎮、雀塘鎮、陳家坊鎮、潭溪鎮、寸石鎮、坪上鎮、龍溪鋪鎮、巨口鋪鎮、新田鋪鎮、小塘鎮、潭府鄉、太芝廟鄉、大新鄉、迎光鄉。

2005年,新邵縣轄10個鎮、5個鄉,659個村、25個居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邵縣常住總人口743073人,其中,釀溪鎮92299人,嚴塘鎮51702人,雀塘鎮52682人,陳家坊鎮64306人,潭溪鎮35358人,寸石鎮43551人,坪上鎮79480人,龍溪鋪鎮52234人,巨口鋪鎮51107人,新田鋪鎮56362人,小塘鎮46260人,潭府鄉29123人,太芝廟鄉27130人,大新鄉34691人,迎光鄉26788人。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2年新邵縣有319個鄉、鎮。

1952年全縣面積為1893平方公裡,合284萬畝,有319個鄉、鎮,104863戶。

2000年,新邵縣轄10個鎮、5個鄉:釀溪鎮、寸石鎮、巨口鋪鎮、龍溪鋪鎮、嚴塘鎮、坪上鎮、陳家坊鎮、雀塘鎮、新田鋪鎮、潭溪鎮、大新鄉、小塘鄉、太芝廟鄉、迎光鄉、潭府鄉。

2005年,新邵縣轄10個鎮、5個鄉,659個村、25個居委會。

區劃詳情

截止2012年,新邵縣轄11個鎮:釀溪鎮、嚴塘鎮、雀塘鎮、陳家坊鎮、潭溪鎮、寸石鎮、坪上鎮、龍溪鋪鎮、巨口鋪鎮、新田鋪鎮、小塘鎮,4個鄉:潭府鄉、大新鄉、迎光鄉、太芝廟鄉。651個行政村,28個社區(居委會)。

2016年4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新邵縣大新鄉、太芝廟鄉建制,分别以原大新鄉、太芝廟鄉的行政區域為大新鎮、太芝廟鎮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邵縣是湖南省地理中心縣,位于湖南省雪峰山脈東側,資江中上遊,邵陽盆地和新(化)漣(源)盆地之間。地理坐标為東經111°8'~111°50',北緯27°15'~27°38'。南抵邵陽市區和邵陽縣,西接隆回縣,北靠新化縣、冷水江市,東北緊連漣源市,東南毗鄰邵東縣,與7個縣、市接壤,縣境線長358.94公裡。東西68.6公裡,南北43.6公裡。總面積1763平方公裡。

地質

新邵縣境内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等。其中震旦系主要出露于龍山、岱山、大形山、闆子山一帶。寒武系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周圍,以及白雲鋪—易家嶺和坪上的小河裡一帶。奧陶系零星分布于下源、中源、楓樹坑、厚裡沖等地。志留系出露于中部山地邊緣部分地帶。

泥盆系分布于龍山山麓,新田鋪、龍溪鋪、龍口溪、筱溪、坪上、張家沖、嚴塘、高橋、易家嶺、曹家壩、陳家坊、扶錫等地。石炭系廣布于縣境南部丘崗地區。二叠系主要分布于雀塘鋪、陳家橋一帶。三叠系分布于大花塘等地。白垩系分布于縣南部崗地及釀溪至寺門前一帶。其它第三系、第四系僅見片段,稍有發育。

新邵縣境内岩漿岩主要有加裡東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岩。加裡東期花崗岩見于縣境迎光一帶,面積較少。印支期花崗岩、燕山期花崗岩主要見于下源、迎光一帶。

新邵縣境内地層存有褶皺和斷裂。褶皺主要有:陳家坊以北、孫家橋以東的龍山穹窿,沿穹窿核部,金銻礦化普遍;大形山——龍口溪背斜;坪上——豹馬嶺半背斜;田心坪—庫裡向斜;長沖鋪—陡嶺向斜;十字路—鐵坑向斜。斷裂帶主要有:分布在扶錫至太芝廟、麥子排一帶的龍山穹窿東緣沖斷帶;位于大形山、龍口溪背斜與财溪至豹馬嶺之間的銅柱灘——高橋沖斷帶;發育于五湖廟、龍溪鋪、中源鋪一帶的龍溪鋪——中源鋪沖斷帶。

地貌

新邵縣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面積多,呈北高南低,南向敞開,逐級遞降形态。境内資江、湘江兩條水系縱貫,地表切割強烈,形成的山地、丘陵、平原、崗地和水面面積比例大緻為4.7:2.2:1.5:1.2:0.4。

新邵縣平原面積為281.8612平方公裡(2011年),占新邵縣總面積的16.00%。以江河、溪谷平原為主,分布在資水幹、支流和湘江支流較平緩的地帶,如資江沿岸的王家坪、塘口、小廟頭和筱溪等處。溶蝕平原處在石灰岩山丘包圍之中,零散分布縣境各地。

新邵縣崗地主要集中在縣境南部和北端,面積約為198.06平方公裡(2011年),占新邵縣部面積的11.23%。其中低崗地大部屬邵陽盆地範圍,占縣總面積的5.07%。高崗地散布各地,占縣總面積的6.88%。

新邵縣丘陵多分布于南部崗地和中部山地的過渡地帶,面積為398.93平方公裡(2011年),占新邵縣面積的22.63%。

新邵縣山地分布在縣境東、中、西的偏北地帶,面積為871.0256平方公裡(2011年)。占新邵縣總面積的49.41%,主要山脈有天龍山、大形山、闆竹山、川岩山、金龍山、朗概山和龍山,海拔公裡以上山峰136個,其中較大的31座,最高峰為龍山嶽坪峰,海拔1513.6米。

大山

東部大山是大龍山(當地人俗稱龍山,有湖南百裡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中部大山是金龍山,西部大山是天龍山(到新化縣了)。

氣候

新邵縣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0℃,最高為1998年17.7℃,最低為1984年16.2℃。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480.5小時,日照百分率33%。以2003年最多,1688.3小時、日照百分率38%;1982年最少,1258.3小時、日照百分率28%。降水量屬衡邵低值區邊沿與梅城高值區之間。年平均總降水量1365.2毫米。自北向南遞減,北部1500毫米,中部1350~1450毫米,南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總蒸發量1201.6毫米。最多1978年達1385.4毫米,1982年隻有1011.2毫米為最少。7月份以偏南風為主,其它各月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1.0米/秒。年平均總霜日數19天。年平均初霜期11月25日,終霜期2月26日。年平均無霜期271天,1980年多達304天,1986年隻有237天。年平均降雪日數12天。1985年多達25天,1981年隻有2天。年平均初雪期12月19日,終雪期2月25日。

新邵縣氣候特征:

(一)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長。

(二)4、5、6月多大雨,7、8月高溫幹旱。

(三)光熱水資源較豐富,但幹旱、洪澇、低溫等災害頻繁,大風、冰雹、冰凍、雷擊災害也不少見。

(四)地形複雜,造成溫度、降水、光照的地理差異明顯。北部和南部因海拔低而氣溫偏高,中部因海拔高而氣溫偏低。降水量年度和季節差異很大,又因地形和海拔不同,差異更顯著。據新邵縣12個雨量點記錄顯示,潭溪、洪溪、大河灘、坪上等地的大雨、暴雨、雨日、雪日、年降水量等比其它地方明顯偏多,以潭溪暴雨最多。最大年降水量是1994年坪上達2351毫米。最大月降水量是1995年6月龍溪鋪達547毫米,該月降水量占該年降水量的36%。最大日降水量是1998年5月22日坪上達225.5毫米,占該年降水量的13%。日照,山脈南坡比北坡每天多0.5~2.0小時。

(五)近20年來冬季有偏暖趨勢,在冰凍和嚴寒期(日平均氣溫≤0.0℃且連續≥5天)天氣很少出現。20世紀60~80年代,冬季多有冰凍天氣出現,1984年冰凍多達10天。90年代以來冰凍天氣明顯減少,1993~2005年的13年裡隻出現冰凍2天(高寒山區外)。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5年,新邵縣土地總面積為1762.86平方公裡,約合264.43萬畝,減少1.52%。其中農耕地53.13萬畝(含水田41.20萬畝),占20.08%;後備耕地2.4萬畝,占0.91%;園地6.19萬畝,占2.34%;林地123.53萬畝,占46.72%;草地8.16萬畝,占3.09%;水域10.28萬畝,占3.9%;難利用地15.03萬畝,占5.68%;非農耕性占地45.71萬畝,占17.28%。

礦産資源

2011年,新邵縣金、鎢、鉛、鋅、銅、镉、銀、硫鐵礦及石灰岩保有儲量居湖南省第一,銻居第二。1995年境内蘊藏礦産資源總潛在價值達8899.67億元,按年采千分之一計,年礦産值可達8.8億元。至1995年縣境共發現礦種33個,其中有色金屬有金、銀、銅、銻、鉛、鋅、鎳、鉻、钴、鎢、钼、汞等;黑色金屬有鐵、錳、釩;能源礦産有無煙煤、半煙煤、煙煤、石煤;非金屬礦有石灰石、花崗岩、白雲石、矽石、重晶石、大理石、陶瓷土;化學工業礦有硫、磷、鉀、砷、維尼龍石灰石等。新邵縣有礦區(點)139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5處,礦點108處。有開發價值或前景的33處。

水資源

2011年,新邵縣地表水資源總量13.7222億立方米,其中縣境地表徑流量12.3017億立方米,客水1.3877億立方米,資水過境水機電提水量328.45萬立方米。境内河流69條,屬資水水系63條,流域面積1591.1平方公裡,地表水總量11.11835億立方米;湘江水系6條,流域面積171.9平方公裡,地表水總量1.18335億立方米。新邵縣多年平均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7.0752萬千瓦,其中資水幹流12.188萬千瓦,占71.4%;石馬江1.9892萬千瓦,占11.6%;龍口溪河0.7379萬千瓦,占4.3%;麻溪河0.3517萬千瓦,占2.1%;龍山河0.4199萬千瓦,占2.5%;其它河流1.3884萬千瓦,占8.1%。

新邵縣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11.448萬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67%。其中資水幹流9.5萬千瓦(筱溪電站7.5萬千瓦,曬谷灘電站2萬千瓦),石馬江0.813萬千瓦,麻溪河0.16萬千瓦,龍山河0.1875萬千瓦,龍口溪河0.653萬千瓦,其它河流0.1345萬千瓦。

動植物資源

2011年,新邵縣植物資源有被子植物243科868種,含喬木86科336種,灌木50科147種,藤木19科41種,草本88科344種;裸子植物7科42種,主要有馬尾松、黃山松、華山松、油松、雪松、黑松、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柏木、側柏、雲柏、羅漢松、三尖杉、銀杏等;還有蕨類植物、菌類植物(蘑菇、草菇、平菇、金針菇、木耳、茯苓、靈芝等)以及苔藓、藻類等植物。

新邵縣自然植被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并有部分熱帶林成分。随着海拔高度變化,植被垂直差異明顯。除農業植被外,主要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叢,草叢8個群落類型,9個群系型,24個群叢。原始植被無存,分布上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被打亂,相互參雜,群落界限不很明顯。

新邵縣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野生動物資源生态分類屬中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種類繁多。截至2011年,脊索動物中:哺乳類有7目18科33種。鳥類有12目29科66種。爬行類有3目10科84種。兩栖類有2目7科。魚類有7目16科89種。

節肢動物中:昆蟲有13目74科206種。蛛形類有16科32種。還有蝦、蟹等甲殼類,蜈蚣、百足蟲等多足類動物。環節動物中常見有蚯蚓、水蝗、山蝗等。軟體動物有4目10科。主要有園田螺等10餘種螺。園頂蚌、背瘤蛎蚌、背角無齒蚌、河蚬、湖蛛蚬、蝸牛、大蝸、蛞蝓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新邵縣公安戶籍總戶數為24萬戶,戶籍總人口83.08萬人。常住人口78.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91萬人,鄉村人口46.8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0.5%,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公安登記出生人口7320人,出生率8.81‰;死亡人口5563人,死亡率6.7‰;自然增長率為2.1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邵縣常住人口為612943人。

民族

截至2005年,新邵縣民族25個,總人口739159人,其中漢族人口占99.75%。新邵縣少數民族按人數多少排列為:回族865人,苗族528人,土家族281人,侗族179人,布依族69人,滿族40人,傈僳族38人,壯族36人,彜族34人,土族32人,維吾爾族22人,藏族19人,水族15人,佤族12人,瑤族11人,朝鮮族9人,怒族7人,納西族6人,哈尼族6人,白族5人,傣族、畲族、仫佬族各2人,黎族1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新邵縣完成生産總值160.06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34.07億元,增長3%;第二産業增加值40.56億元,下降0.3%;第三産業增加值85.44億元,增長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20269元。一、二、三産業比重為21.3:25.3:53.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40%、-81.87%、141.87%。

2019年,新邵縣實現财政總收入110210萬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稅收收入85509萬元,比上年增長6.2%。稅收占财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7.6%。一般預算收入68016萬元,增長8.9%。财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9%。

2019年,新邵縣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11.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工業投資39.74億元,基礎設施投資27.82億元,民生投資14.92億元,生态投資5億元,高新技術産業投資2.6億元。按産業分,第一産業8.87億元,第二産業39.65億萬元,第三産業63.02億元。

2019年,新邵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7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26元,增長8.8%。其中:工資性收入15697元,增長5.2%,經營淨收入1390元,比上年增11.7%,财産性淨收入1921元,下降0.4%,轉移淨收入9918元,增長16.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8元,增長10.2%。其中:工資性收入4886元,增長13.1%,經營淨收入2456元,比上年增長18.8%,财産淨收入112元,增長40%,轉移淨收入4874元,增長3.3%。

2020年,新邵縣全縣實現生産總值1668595萬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393803萬元,增長4.0%;第二産業增加值478879萬元,增長5.5%;第三産業增加值795913萬元,增長3.2%。一、二、三産業比重為23.6:28.7:47.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21.6:29.5:48.9。

第一産業

2019年,新邵縣落實糧食種植面積50.59千公頃,實現糧食總産30.26萬噸,分别下降0.23%、0.12%。油料種植面積7.69千公頃,油料總産量1.45萬噸,分别增長4.46%、3.2%。水果總産量8.5萬噸,增長0.98%。蔬菜種植面積12.6千公頃,增長5.56%,蔬菜總産量23.44萬噸,增長5.49%。全年出欄肉豬61.2萬頭,下降24.93%,出欄牛2.51萬頭,出欄羊7.42萬頭,分别增長4.58%、3.78%。全年肉類總産量5.54萬噸,其中:豬肉産量4.54萬噸,分别下降19.44%、23.21%。禽蛋産量3052噸,增長7.73%。水産品産量11983噸,比上年下降5.44%。

全縣有農産品加工企業481家,實現銷售收入89.8億元,實現利稅5.2億元。

2019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5.12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31332.13萬千瓦時。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産業

2012年,新邵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955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1年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輕工業比2011年下降8.43%,重工業比2011年提高21.88%。規模工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08.43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9.73%。2012年新邵縣獨立核算規模工業企業為81家,虧損面0%。規模工業實現利稅11.24億元,比2011年增長14.75%。規模工業實現利潤總額5.58億元,比2011年增長14.3%。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362.27%,比2011年提高11.52%。規模工業産品銷售率98.94%。規模以下工業2012年完成總産值185939萬元,比2011年增長16.0%。

2012年,新邵縣建築業增加值40317萬元,比2011年增長12.5%。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13萬元。

第三産業

2012年,新邵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63725萬元,比2011年增長20.4%,其中,單位存款餘額229309萬元,比2011年增長18.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34416萬元,比2011年增長21.1%;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04249萬元,比2011年增長19.65%。其中:短期貸款190061萬元,比2011年增長18.92%,中長期貸款314188萬元,比2011年增長20.09%。

2012年,新邵縣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1390萬元,年末局域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8.0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0119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72670戶。電話普及率為40.42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32743戶。

2012年,新邵縣全年共接待國内旅遊者65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5%,實現旅遊收入4200萬元,比2011年增長29.23%。

交通運輸

2018年末,新邵縣公路裡程2290公裡。全縣全社會貨物周轉量21.32億噸公裡,比上年下降5.0%,旅客周轉量8.17億人公裡,比上年下降5.0%。

鐵路。東西走向的滬昆高鐵邵陽北站設站我縣坪上鎮,南北走向的呼南高鐵即将動工,“一縱一橫”兩條高鐵大動脈有望在我縣境内交彙而過。懷邵衡、長婁邵城際高鐵連南接北和承東啟西,新邵縣城距邵陽南站僅12公裡。湘黔鐵路跨縣而過,在境内設有石泉貨運車站;洛湛鐵路邵陽北火車貨運車站毗鄰我縣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

公路。滬昆、二廣、邵坪、衡邵、婁新5條高速在縣内及周邊設有落地互通9個、連接線5條。9條國省幹道連接成網。

航運。資江自南向北貫穿縣境54公裡,直達洞庭湖。

新邵,素有“湖南之心”的美譽,坐擁滬昆高鐵邵陽北站,毗鄰懷邵衡城際高鐵、長婁邵城際高鐵邵陽站,滬昆高速、二廣高速、婁新高速、衡邵高速、邵坪高速等高速公路四通八達,320國道、207國道、217省道等貫穿全境,新邵,已成為湖南交通最為便捷的縣(市)之一。

新邵,地處“大灣區”、“長三角”各大經濟闆塊的重要中樞,國家“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湘南湘西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承接地。從新邵出發,乘高鐵到北京、上海僅7個小時,到昆明僅5個小時,3個小時直達廣州,1小時經濟圈覆蓋全省各大主要城市!

社會事業

文化

2012年,新邵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68個,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縣級電視台1個,有線電視台1個,有線電視用戶9.8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廣播人口覆蓋率96%。新建農家書屋180家。

2016年,新邵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座,放映農村公益電影7788場。縣級電視台1個,有線電視台1個,有線電視用戶15.52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5%,廣播人口覆蓋率97%。

教育

2018年年末,新邵縣擁有各類學校297所。其中:小學167所,特殊學校1所。年末在校學生11.77萬人,其中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幼兒園分别為14977、27549、54552、17593人。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畢業生升學率分别為100%、100%。各類民辦學校72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15856人。

截至2016年末,新邵縣擁有各類學校299所。其中:小學172所,特殊學校1所。年末在校學生11.6萬人,其中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幼兒園分别為14598、30861、59076、20633人。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畢業生升學率分别為100%、100%。各類民辦學校70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13966人。

衛生

截至2016年末,新邵縣共有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9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全縣衛生機構擁有3097張床位,衛生技術人員195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74人,注冊護士732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

2016年,新邵縣共有體育場30個。開展全面健身項目12項次,全面健身運動參加人數6萬人。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8個。

科技

2016年,新邵縣專利申請202件,授權專利112件,簽訂技術合同4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710萬元。2016年,全縣高新技術産品生産企業20家,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63.8億元,實現增加值11.3億元。

社會保障

2020年,新邵縣新增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45125人,新增創業主體17785戶,發放創業貸款17452萬元,完成各類技能培訓23083人;“五類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住房公積金保障功能進一步加強;退役軍人各項政策保障全面落實;城鄉低保應保盡保,補助标準逐年增加;發放各類救助資金6.5億元,社會救助更加規範。

風景名勝

白水洞景區

白水洞景區位于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村,距縣城釀溪鎮12公裡,區域以白水洞村為主體,包含洞口村、岱山林場部分土地,總面積11.90平方公裡。精彩景點有:白龍洞、吸潮岩、簡氏節孝坊、卓筆峰、武士崖、飛虹瀑布、銀濤峽、水簾洞瀑布、羅山洞水庫、七仙瀑布、雷公山等。

白雲岩景區

白雲岩景區坐落在新邵縣巨口鋪鎮白雲鋪村,距S217兩公裡,始建于南宋寶佑年間,續建于明清。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全國各地前來拜佛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白雲岩古建築群由妙音寺、毗廬寺、牧雲寺、關龍亭、會仙橋等組成。

百裡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百裡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新邵縣東北部,距邵陽市50公裡,其東西長50公裡,南北寬25公裡,号稱“百裡龍山”,曆史上藥聖唐朝孫思邈和禦醫申泰芝曾在此采藥煉丹,留有“藥王殿”和“煉丹池”古迹,故“百裡龍山”又稱“藥山”。龍山主峰嶽平雲頂海拔1513.6米,比南嶽衡山祝融峰還高223.6米,為寶慶十二景之一。境内有人文景觀8處,自然景區37處。包括有數百年曆史的香楓、銀杏、搖錢樹,壯觀的天然瀑布、峽谷、溶洞,數百年曆史的風情山寨和工農運動的革命遺址等。

園内群山漫舞,似蛟龍出海。林濤浩蕩,如大海揚波。山腰雲缭霧繞,林間鳥語啾啾。白馬湖碧波蕩漾,飛水涯怪石嶙峋,鐵獅坪瀑布飛瀉。嶽坪峰頂能觀日出,彩鳳湖畔可賞晚霞。園内有珍貴稀有的銀杏、珙桐、伯樂樹,形如其名的金錢松,難以覓蹤的三尖杉,葉形奇特的鵝掌楸,芳香淡雅的蘭花,均極具觀賞和科研價值。這裡是中國南方金錢松種子園,其面積之廣、數量之多、全國獨一無二,世界無與倫比。

資江風光帶

資江是新邵的母親河,幹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途經縣城及釀溪、新田鋪、嚴塘、大新、坪上等5個鎮鄉,流程54.5公裡。境内的資江素有“小三峽”之稱,沿途景點有賽雙清、将軍石、護江石林、石門獻翠、清溪灘、銅柱灘、水洞岩、岩鷹石、金猴迎客、海豹出江、蛇形山、駱駝峰。

著名人物

新邵縣有唐文斌、隆義清、謝道新、謝友文、彭潤民、廖懷章、石憶邵、何署坤、陳清林、周繼華、鄧輝楚、李子明、嶽松華、鄧普輝、朱有志、簡懷玉、王雙橋、劉志堅、吳正治、肖祥海、羅星凱、黃明開、周集中、肖貞堂等名人。

所獲榮譽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新邵縣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全省信訪工作“三無”創建達标縣市區)。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1年3月,入選教育部公示的“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21年3月25日,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湖南省文明城市”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