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鈕承澤自導自演的僞紀錄片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鈕承澤自導自演的一部mocumentary(僞紀錄片)。由鈕承澤、張鈞甯、屈中恒、徐熙娣、柯奂如、丁甯、陳希聖、陳嘉桦等主演,于2008年4月11日上映。影片形同“豆導”的半自傳電影,以半紀錄形式刻劃鈕承澤面臨事業與感情瓶頸的掙紮,描述了一位電影工作者如何在變化無常的政治社會環境、扭曲變形的人性夾縫中,籌錢拍片的過程。
    中文名: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外文名: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 其他譯名: 類型:劇情,紀錄片 出品公司:紅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制片地區:中國台灣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 導演:鈕承澤 編劇: 制片人: 主演:鈕承澤,張鈞甯,丁甯,屈中恒 片長:95 分鐘 票房: 對白語言: 色彩: 電影分級: imdb編碼: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出品時間:2007年

劇情簡介

本片是一部mocumentary(僞紀錄片),受訪嘉賓包括台灣立委邱毅,知名藝人蔡康永、小S、Ella等。 

因主演台灣新電影《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等被觀衆認識,執導偶像劇《求婚事務所》、《吐司男之吻》等被觀衆熟悉的豆子(鈕承澤)就“是否幸福”街頭随訪台灣民衆,衆人皆搖頭,随後他與“哈拉之友”陳希聖(楊德昌《一一》等電影的制片人)、馮家瑞(台灣偶像劇之父)等聊起台灣包括傳媒在内的種種混亂現狀,認為皆是政治的怪力亂神所緻,越讨論越興奮,拍一部mocumentary的念頭蹦了出來。 

拍片計劃如下:攝影機記錄下以施明德作後台的演員拔下立委邱毅的假發、男主角在總統府前自焚、開車直撞總統府等的過程,讓觀衆誤以為這些事沒經過設計,看會引發怎樣的反應。在台灣惹怒民衆的陳水扁有被人稱作“鴨肉扁”,因為他的名字發音與台北一家位于武昌街與中華路轉角處的“鴨肉扁”店名相通,民衆如此稱呼有可随吃随罵的意思,片名因之定為《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義》,很爛俗又很革命。緊接,陳希聖答應做了制片人,由豆子公司的職員組成的新劇組正式成立,而拿到國片輔導金的批文(鈕承澤的确以該計劃在2005年拿到過350萬的國片輔導金)之後,便是豆子和陳希聖四處找投資、演員等事宜。 

不料開拍即噩夢:男主角屈中恒一聽拍攝計劃并且需要自己融資,當即逃之夭夭;公司戶頭空空……豆子為了找到投資好讓影片如期拍攝,做了諸多令他回想起便懊悔不已的事,過程中台灣電影業不景氣導緻的電影人的尴尬求生一覽無遺。而與某女演員“車震”一事被媒體廣播後,他與甯甯(張鈞甯)本身存有問題的夫妻關系更是幾乎崩潰,加上無法釋懷多年前發生的一件與母親有關的往事,他的人生似乎在一瞬間步入萬劫不複之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豆導

鈕承澤

----

甯甯

張鈞甯

----

屈中恒

屈中恒

----

柯奂如

柯奂如

----

丁甯

丁甯

----

陳希聖

陳希聖

----

連奕琦

連奕琦

----

蔡信弘

蔡信弘

----

吳貴椿

吳貴椿

----

職員表

制作人

陳國富、鈕承澤、王小棣、黃志明

導演

鈕承澤

編劇

鈕承澤、蔡宗翰、曾莉婷

攝影

周以文

配樂

範曉萱

剪輯

蘇佩儀

美術設計

林孟兒

幕後花絮

為了自導自演的紀錄式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也為了揮别過去,迎接新生,鈕承澤毅然剪去留了十幾年的長發。40歲的他戲谑笑說,過去這兩年,欲望太多了,工作和感情也出現許多狀況,希望借着剪掉三千煩惱絲,改變一下自己。

獲獎記錄

時間

具體獎項

2007年

第44屆台灣金馬獎

費比西影評人獎

最佳劇情片

最佳女配角獎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2008年

第10屆台北電影節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2008年

第10屆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2008年

鹿特丹影展

奈派克最佳亞洲電影獎

幕後制作

“小畢”鈕承澤轉行當導演

從台灣新浪潮電影《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一路走來,鈕承澤終于升格當電影導演,比較特别的是,他的第一部執導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并非一般劇情影片,而是一部紀錄片式的電影,廣邀周迅、屈中恒和施明德等好友入鏡,扮演真實的自己。

在影壇混了20幾年,鈕承澤終于一圓電影夢,隻是《情》片才拿到350萬元國片輔導金,鈕承澤自嘲說,當時拿到輔導金,也不知是理想得以實踐,或是苦難的開始。“後來轉念想想,也正因如此低預算,才逼迫自己想出另一種語法。”他說,這部片有點像《女巫布萊爾》,雖用紀錄手法拍攝,但人物是真的,也有故事劇情,算是一種諷喻式的紀錄電影。

鈕承澤說,當初原本想嘲諷政治和媒體這兩大“亂源”,後來自己經曆一些事,發覺“真正的亂源,其實是人的心,政治和媒體隻是現象而已,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下,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陪自己的心。”他戲谑笑說,原本想拍一些中年王八蛋,自以為充滿理想,卻腐敗不自知,不過,“每個人的生存之道,都有其情非得已的地方吧?”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影片Macumentary的形式感很新鮮(騰訊娛樂評),是台灣影壇第一部“僞紀錄片”,一部十分成熟并幽默的電影處女作,以仿拍片的手法,深刻嘲諷電影圈,并細膩洞察切入了人性狀态(鹿特丹影展評審委員會評)。

反面觀點

影片前半部分采取近乎純紀錄片的手法,每個人物都由本人演出,以低成本拍出另類電影的新風格,創作勇氣令人激賞。可惜後段糾纏于個人感情世界,破壞了影片的整體性(南方都市報評)。

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說,愛情最終喧賓奪主成為影片的主線,而并不是最初發想的Macumentary的手法,作為導演的鈕承澤同樣混亂了,他無所适從。最終他選擇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強行自我了斷,妄圖就以那一頭長發的代價結束自己都不清楚的一切。小資的結局削弱掉了一整部影片累積下來的現實感(騰訊娛樂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