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食物

堿性食物

食物含有化學成分
堿性食物是指食物經燃燒後所得灰分的化學成分中主要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其溶于水後生成堿性溶液,這類食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為什麼“堿性食物更健康”的概念可以流行起來呢?林秀紅說,這是一種偷換概念。“呈堿性食物”中,水果、蔬菜因為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現代人大魚大肉飲食在營養上起到平衡的作用而非食物的酸堿度本身對人體有多大的影響。當然,呈酸性食物也并非不如呈堿性食物。如作為主食的谷類,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雖然對于糖尿病人需限量,但仍然應作為他們每天的主要能量來源;還有肉、蛋類,是我們攝取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即使是肥胖或血脂高的人也可适量攝入,單純靠牛奶是無法保證每天足夠的蛋白質攝入的;而植物油能量雖高,卻能提供我們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同時也是我們體内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的重要介質。各類食物對我們的健康各有作用,不能互相替代[1]。
  • 中文名:堿性食物
  • 外文名:base-forming food
  • 别名:
  • 常見堿性食物:蘋果,綠葉蔬菜類,等
  • 分類标準:鉀、鈉、鈣、鎂含量較多
  • 互補食物:“酸性”食物
  • 原則:講求食物多樣化、保證葷素合理搭配

分類标準

對于酸堿性食物的區分,大家可能都存在錯誤觀念,以為靠舌頭品嘗,以味覺來判定是酸味或澀味;或取石蕊試紙,按理化特性,看其顔色的改變,變藍為堿性,變紅為酸性;或以平日飲食之經驗來區分,以為檸檬、橘子、蘋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因此屬于酸性食物。總之衆說紛纭。

食物基本都含有5大類要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人人皆知蛋白質、維生素非常重要,礦物質雖然隻是微量,但卻也是維系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必要的礦物質中,與食物的酸堿性有密切關系者有8種:鉀、鈉、鈣、鎂、鐵、磷、氯、硫。前5種元素溶于水後生成堿性溶液。大多數菜蔬水果、海帶、豆類、乳制品等含鈣、鉀、鈉、鎂元素較多。

從營養的角度來講,食物被攝入人體後,要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複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産物。這些産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堿度)正是上述各種代謝産物綜合平衡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僅僅由食物幾種礦物質可以決定。想要确定某種食物到底是酸性還是堿性,必須經過科學檢測才行。

酸性體質

人體pH值指的是血液的酸堿度。在正常生理狀态下,人體酸堿失衡不容易發生,并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健康人的血液是弱堿性PH7.4左右。如果身體酸性或堿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将會在幾分鐘之内反應,加速或減緩排出二氧化碳(酸性),從而在幾分鐘之内就把PH值調節正常值。腎髒尿液排洩系統和血液系統,也會通過強大的平衡調節PH值,所以沒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PH<7.0),不存在“酸性體質緻病”這種說法。

還有些人認為“酸性體質”不是指PH<7,而是指中醫裡類似“陰陽不調”的身體狀态。需說明的是,這類理論并沒有大規模人體數據來支持,也沒有客觀标準來檢測。

對于癌症而言,并不是所謂“酸性體質”誘發了腫瘤,而是腫瘤的生長會導緻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快,而腫瘤組織中血管的供應往往跟不上腫瘤細胞快速擴增的腳步,供氧和養料不足。因此,腫瘤細胞缺氧又缺養料,新陳代謝也發生了改變,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産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較低。

食物調節

人體的酸堿度和食物的酸堿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體的酸堿度是靠肺、腎、血液來調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來改變人體的酸堿度。長期、大量、單一地攝入某種食物,隻會加重身體負荷,最終影響酸堿代謝平衡。

“堿性食物能抗癌”的說法存在偷換概念。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來是酸性還是堿性,結果都是一樣的,先變成“酸性”,再變成“堿性”。多吃果蔬類食物并不是因為它們的酸堿性,而是其本身的營養價值,這并不能撼動人體正常的pH範圍。

講求食物多樣化、保證葷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則。各類食物均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司職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保健角色,相互不可替代。隻有和諧共處,才能最終獲得最大的健康收益。而一味追求所謂“堿性”食物,摒棄“酸性”食物,隻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長此以往,最終損害的還是身體健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