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革命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寶山革命公墓,又稱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有着非常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北京市政德教育基地,在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一直發揮着重要作用八寶山革命公墓占地150畝,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區,八寶山南麓,西長安街北側。解放後,在明代護國寺基礎上改建,主要用于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墓區内有任弼時、瞿秋白等革命先烈墓。骨灰瞻仰廳裡存放着朱德、董必武等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骨灰盒。[1]2019年8月,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正式落成。
  • 中文名:八寶山革命公墓
  • 外文名:
  • 别名:
  • 又稱: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 性質:園林式公墓
  • 地點: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
  • 管轄單位: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處

曆史沿革

1950年,北京市政府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在八寶山建起占地150畝的革命公墓。

1958年,為了容納更多的骨灰盒,八寶山革命公墓修建了一座室外骨灰牆。

2006年,八寶山革命公墓曾經新擴建東院骨灰牆并投入使用。當時擴建的骨灰牆位于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東北側,共分七層,可安放3400多個骨灰盒。

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臨時存放室已經存滿,無法繼續接收逝者骨灰。自10月1日起,請家屬自行安排骨灰存放。北山骨灰廊工程預計2014年6月完工,屆時将按照審批的時間順序,通知家屬辦理選位。

來曆

八寶山曾是明清兩代太監養老送終的世外桃源,因盛産紅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種礦産而得名。八寶山實際是京西郊魯谷村的一片土丘。它的西部在很早以前就是墳場地葬人;還有個老山骨灰堂。在靠山的向陽面兒的半坡上,有一塊古樹參天、蒼松翠柏、灌木叢生且又幽靜典雅的去處,有一片古廟宇式的建築物,名叫褒忠護國祠。

它是明朝永樂初年皇帝專為保護司禮太監鋼鐵墓而賜建的。曆代戰亂都沒有禍及到它,成為太監們安居的一處世外桃源,當地的人都叫它太監廟。1946年,國民黨政府将這裡改建為忠烈祠。1949年,忠烈祠共占地80畝,有殿堂、房舍57間,附屬房舍84間。被民政局接管後,祠内的50餘名道士和太監全部遷出。褒忠護國祠内殿堂部分被改為骨灰堂,廟觀四周則被辟為墓葬區。1949年後,成為中共領袖的長眠地。

建國之初,革命公墓的建設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即遵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紀念因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烈士興建陵園,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和秘書長薛子正具體負責籌備工作。多方勘察後,京西八寶山南麓的褒忠護國祠被選中。當時寺内還住着一些道士和太監,在将護褒忠護國祠辟為墓地的過程中,曾遭到道士和太監的抵觸。

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八寶山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一直用于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整個墓地在蒼松翠柏環抱中,莊嚴肅穆,200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烈士墓園

1927年被殺于北京安定門外箭樓西邊的烈士王荷波和另外17個烈士,是最先移葬革命公墓者。移葬儀式隆重,周恩來主祭,李立三、彭真等人陪祭。

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東部坡頂上——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後來,開國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張瀾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紀念瞿秋白烈士犧牲20周年時,黨又把秋白同志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墓左,這就形成了第一墓區。接着,又擴展了第二墓區,第三墓區。墓蓋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漢白玉石雕刻的。一共有535座,都是對革命事業有所貢獻的人。其中有流血獻身的英烈,也有科學、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史沫特萊、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陵墓也築在這裡。這裡曾一度稱為“烈士公墓”,1970年,經周總理批準,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遭破壞

革命公墓一直受到國内外人士的景仰,要求前來參觀的人很多,影響是很大的,也是很廣泛的。但在十年浩劫中,在極左思潮的瘋狂摧毀下,竟有48座陵墓遭到嚴重破壞,這還不包括那些被推倒的墓石,被鑿刻、塗抹“特務”、“叛徒”、“打倒”字樣的陵墓。如果加上自然損壞的,要有1/3的陵墓需要修複。

到1966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共建墓539座。文革開始後,紅衛兵開始沖擊公墓,整個十年動亂期間,被破壞的墳墓有120座,其中砸壞後起出屍體的墳墓有3座。瞿秋白的墓,是破壞最為嚴重的。因被戴上“叛徒”的帽子,在1966年,瞿秋白墓被幾百名紅衛兵揮鎬夷為平地。

1979年後,墓地開始修複工作,包括瞿秋白墓在内的一百餘座被破壞的公墓全部被修好。骨灰堂内,康生和謝富治的骨灰盒遭到其他逝者家屬的唾棄和破壞,後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同意,二人的骨灰被遷出骨灰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胡耀邦等人的遺骨均未安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毛澤東的遺體陳放在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的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在祖國大地上,劉少奇的骨灰在撥亂反正後從開封迎回北京,胡耀邦的骨灰則安葬在江西省的共青城。北京市殡葬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稱,建國後,一定級别的幹部逝後去處一般有三:骨灰撒散;骨灰遷回逝者原籍;大部分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改行火葬

公墓最初均為土葬,1956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彭真等151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的一份倡議書上簽了字,自願實行火葬。1958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建立骨灰堂後,開始陸續有骨灰存放。

烈士紀念園

八寶山革命公墓按照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中心要求,于2016年開始着手修建集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安葬區于一體的烈士紀念園,截至2019年6月,烈士紀念園已具備了骨灰安葬條件。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骨灰堂共存放烈士骨灰680份。

2019年6月,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骨灰堂共存放烈士骨灰680份,将于本月底前完成遷葬。新建成的烈士紀念園集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安葬區于一體,将成為進行烈士公祭活動的場所。這600多份烈士骨灰,包括為世界和平獻身的維和英烈,為國家安全犧牲的革命軍人,為社會治安捐軀的人民警察,為防控非典殉職的白衣天使等。

據《北京日報》2019年8月7日消息,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已正式落成,紀念園占地一萬餘平方米,是集中安放革命烈士的重要場所,分為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墓地、景觀區三個部分。墓園設有兩個分區,分别為東側卧碑墓區和西側槍碑墓區,規劃設計約900個墓穴。

墓地布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緻分為墓區與骨灰室。墓地或骨灰安放,主要是按生前政治級别而定。公墓北部向頂端的一墓區,安葬中共國家領導人及副部級以上幹部、民主黨派領導人士,是公墓中政治規格最高的地方。

進入正門後的大道兩側分别為二墓區和三墓區,這兩塊墓區主要以級别較低的縣團級幹部為主,安葬的是530多位逝世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其中也不乏科學、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

而骨灰室中,曆史價值最高的當屬中一室,其中安放了董必武、林伯渠等已故領導人的骨灰,以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骨灰。除中一室外,還有9間安放室存放副部級以上幹部的骨灰。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幾間屋子,正部級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級放在兩側。

墓地規定

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暫行規定》(草案),墓穴用地,根據幹部級别,劃分為三級區,安葬者須按照各區各級順序及面積大小使用,不得挑選和擴大。其中規定,縣級以上幹部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幹部,墓穴地長12尺(4米),寬6尺(2米)或長12尺,寬12尺。省級以上幹部及革命軍人軍級以上幹部,墓穴地長18尺(6米),寬18尺或長24尺(8米),寬24尺。對革命有特殊功績的,其墓穴地大小另行規定。犧牲或積勞病故的革命軍人和革命工作人員,經過申請批準後,均可安葬在革命公墓。而幹部的級别,最初定為“縣級以上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

1992年,革命公墓安置骨灰者的範圍由縣團級調整為司局(師)級以上幹部。

截至2013年10月,八寶山革命公墓《業務辦理須知》顯示,骨灰存放範圍為司局(師)級以上幹部(包括工資改革前的行政十四級以上幹部)。

建設規劃

2005年4月,北京市殡葬管理處表示北京市已開始重新規劃設計八寶山革命公墓,計劃将其建成中國首個國家公墓。截至2014年1月,該計劃尚未實施。

2013年9月,北京市規劃委網站發布了《八寶山革命公墓北院設計方案公示》,八寶山革命公墓北院将新建長達620米的骨灰廊,設計方案顯示,将增加10020位骨灰龛位。

文物保護

據2020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官網顯示,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社會評價

八寶山革命公墓有着非常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北京市政德教育基地,在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一直發揮着重要作用,也将成為北京市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