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開展,涵蓋自然科學所有領域的重要進展,是中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和發布,日益得到科技界和全社會的關注。評選活動的開展為加強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普及,增進全社會對中國基礎研究工作的關注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22年2月28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23年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
  • 中文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 入選數量:每年十項
  • 啟動年份:2005年

發布曆程

2019年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猴、納米機器人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2022年2月28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3年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項目簡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衆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産生了良好反響。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原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1999年首次評選“1998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1年及2005年起至今均每年舉辦;2010年起該活動變更為現名。

獲獎名單

2022年

祝融号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

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複快速射電暴;

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接電解制氫;

揭示新冠病毒突變特征與免疫逃逸機制;

實現高效率的全鈣钛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和組件;

新原理開關器件為高性能海量存儲提供新方案;

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幹合成;

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

發現飛秒激光誘導複雜體系微納結構新機制;

實驗證實超導态“分段費米面”。

2021年

一、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号探測器成功着陸火星

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

三、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合成

四、嫦娥五号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五、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藥物機制

六、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

七、實現高性能纖維锂離子電池規模化制備

八、可編程二維 62 比特超導處理器“祖沖之号”的量子行走

九、自供電軟機器人成功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十、揭示鳥類遷徙路線成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

2020年

一、我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進展

二、嫦娥五号首次實現月面自動采樣返回

三、“奮鬥者”号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四、揭示人類遺傳物質傳遞的關鍵步驟

五、研發出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

六、2020珠峰高程測定

七、古基因組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與遷徙曆史

八、大數據刻畫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億年生物多樣性演變曆史

九、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記物和幹預靶标

十、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幹涉現象

2019年

一、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

二、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芯片

三、提出基于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

四、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五、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

六、闡明铕離子對提升鈣钛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

七、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

八、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幹模型的衛星檢驗

九、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

十、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2018年

一、基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猕猴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二、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三、揭示抑郁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

四、研制出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五、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六、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七、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八、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内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九、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十、将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曆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2017年

一、實現星地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隐形傳态;

二、将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

三、首次探測到雙粲(can)重子;

四、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

五、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

六、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

七、利用量子相變确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态;

八、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

九、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制合成;

十、研制出可實現自由狀态腦成像的微型顯微成像系統。

2016年

一、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钴基電催化劑;

二、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

三、揭示水稻産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

四、提出基于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五、揭示RNA剪接的關鍵分子機制;

六、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将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

七、研制出首個穩定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

八、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

九、揭示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号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十、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2015年

一、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傳态;

二、理論預言并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

三、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征;

四、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

五、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

六、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

七、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基因表達與表觀遺傳調控特征;

八、解析細胞炎性壞死的關鍵分子機制;

九、研制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劑;

十、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2014年

一、闡明獨腳金内酯調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徑;

二、發現新生期心髒具有重新生成冠狀動脈的能力;

三、提出并驗證了一種既可提高産量又可降低環境成本的種植模式;

四、利用溶液法制備出高性能量子點發光二極管;

五、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熱穩定性的納米孿晶金剛石-燕山大學;

六、提出并證實極體移植可有效阻斷線粒體遺傳病的傳遞-複旦大學;

七、利用極體高通量測序結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組信息-北京大學;

八、證實青藏高原通過下部地殼物質流動和上部地殼沿斷層塊體滑移兩種方式向東擴張;

九、利用納米限域的單鐵催化劑實現天然氣直接制乙烯;

十、發現炎症性半胱天冬酶是胞内細菌脂多糖的先天免疫受體。

2013年

一、中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發H7N9禽流感病毒取得重要進展;

二、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清華大學;

三、利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觀測到分子間氫鍵;

四、北京譜儀Ⅲ觀測到一種包含至少4個誇克的帶電粒子;

五、小麥A基因組和D基因組草圖繪制完成;

六、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體細胞誘導轉化為多能幹細胞;

七、合成出超硬納米雙晶立方氮化硼-燕山大學;

八、研發出一種兼具大彈性應變、低模量和高強度的相變金屬納米複合材料中國石油大學;

九、基于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實現單分子化學成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十、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多巴胺D2受體通過αB晶狀體球蛋白抑制神經炎症。

2012年

一、神舟九号和天宮一号成功實現載人交會對接;

二、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三、闡明二疊—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及其複蘇模式和原因;

四、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

五、揭示兩種天然産物靶向特異蛋白治療白血病的機制;

六、證實單倍體孤雄幹細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傳遞基因修飾的能力;

七、生态學試驗證實Bt轉基因棉花種植可促進對害蟲的生物控制;

八、解析出TAL效應蛋白特異性識别DNA的結構基礎;

九、揭示營養匮乏引發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十、發現利用倒置結構可提高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

2011年

一、天宮一号與神舟八号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二、利用強激光成功模拟太陽耀斑的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

三、将小鼠成纖維細胞成功轉化為功能性肝細胞樣細胞;

四、顯微光學切片層析成像獲取小鼠全腦高分辨率圖譜;

五、出兼具低場高靈敏和高場大磁電阻的矽基磁電阻器件;

六、揭示梯度納米晶銅本征塑性變形機制;

七、揭示Tet雙加氧酶在哺乳動物表觀遺傳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八、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出石墨烯三維網絡結構材料;

九、闡明冰期-間冰期印度夏季風變遷的動力學機制;

十、實現碳納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應。

2010年

一、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二、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發現首個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

三、揭示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機制;

四、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五、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銀屑病、白癜風和麻風易感基因;

六、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

七、大地電磁測量揭示青藏高原東部有兩條地殼物質流;

八、揭示蛋白質賴氨酸乙酰化在細胞代謝中的調控作用;

九、基于超材料實現微波段三維隐身和電磁黑洞;

十、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隐形傳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