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

第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The 1956 Melbourne Olympic Games)即第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同時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本屆奧運會于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舉行。[1]1949年,墨爾本以一票優勢險勝布宜諾斯艾利斯得到主辦權,使得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來到大洋洲。而無論是賽前和賽中,本屆墨爾本奧運會卻始終被各種事端包圍着,成為奧運史上麻煩最多的一屆奧運會。
  • 中文名: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
  • 外文名:The 1956 Melbourne Olympic Games
  • 舉辦期間: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
  • 舉辦地點:澳大利亞墨爾本
  • 賽事類型: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 主辦機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 參賽國家:72個
  • 參賽人數:3314人

賽事籌備

第16屆奧運會于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墨爾本舉行。墨爾本是澳大利亞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城市,1901-1927年曾是奧聯邦首都。該市位于菲利普灣港的亞拉河口,是一個港口城市和海濱遊覽勝地。會期原定在2月份,此時正是澳洲的盛夏。但國際奧委會認為此時正是多數國家運動員的休整期,不利于創造優異成績。後經協商,決定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為會期。這是曆屆奧運會舉辦時間最晚的一次,為了适應這個史無前例的奧運比賽日期,各國運動員被迫在1956年調整自己的訓練和比賽周期。

申請主辦這屆奧運會的共有10個城市,除墨爾本外,其餘的全屬美洲。他們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以及美國的底特律、洛衫矶、明尼阿波利斯、聖弗蘭西斯科(舊金山)、費城、芝加哥9個城市。1949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決定由墨爾本主辦,使大洋洲繼歐、美洲之後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會期原定在1956年2月,後改在11月底至12月。與曆屆奧運會不同之處還有,馬術比賽在另一大洲的斯德哥爾摩提前進行。這是因為在1951年國際奧委會維也納年會上,墨爾本突然提出,它不能在本屆奧運會中列入按規定必須舉行的馬術項目。因為按照澳大利亞的法律,牲口入境後,必須經過6個月的隔離檢疫,而馬術比賽的馬,都是騎手自己攜帶并經常訓練的馬匹,實行6個月隔離檢疫,将使訓練中斷,無法參賽。後來,在國際奧委會與澳大利亞政府就馬匹入境問題談判失敗後,決定馬術比賽改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其餘項目按原計劃不變。因此馬術比賽是在6月的斯德哥爾摩首先進行的。

賽事陣容

參賽國家及地區分布共有72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團參加了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其中,埃塞俄比亞,斐濟,肯尼亞,利比裡亞,馬來亞,北婆羅洲,烏幹達都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另外,西德和東德首次組成了以德國聯隊冠名的代表團參加了本屆奧運。中國台灣派出2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舉重、射擊、籃球、拳擊項目的比賽。

賽事進程

開幕式于1956年11月22日下午在擁有10.4萬觀衆席的主運動場舉行。宣布開幕者為澳總督愛丁堡公爵;來自奧林匹亞的火種,首次利用飛機傳遞,行程共約2萬多公裡。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是澳大利亞著名田徑運動員克拉克。他曾17次創多項長跑的世界紀錄,但在奧運會中僅獲1964年(第18屆)10000米賽1枚銅牌,被稱為克拉克現象。

田徑比賽隻有男女各兩項打破了世界紀錄,其他成績平常。蘇聯運動員庫茨奪得5000米和10000米兩項冠軍,其他田徑項目大部分由美國奪得金牌。n

遊泳比賽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國隊,出人意料地敗給東道主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奪得8枚金牌。匈牙利蟬聯水球比賽冠軍。n

體操比賽中,以體壇名将男選手丘卡林、沙赫林、阿紮良和女選手拉蒂尼娜、馬尼娜、穆拉托娃組成的蘇聯隊,取得絕大多數項目的冠軍。匈牙利女隊獲得女子團體冠軍和器械操冠軍。n

美國籃球隊保持了自1936年以來的不敗紀錄,印度第6次蟬聯曲棍球冠軍。

美國跳水選手帕·麥考密克再次獲跳闆、跳台跳水兩項冠軍,是奧運會史上兩屆包攬闆、台跳水金牌的唯一女運動員。n

本屆奧運會運動成績的前三名是:蘇聯第一,共獲金牌37枚、銀牌29枚、銅牌32枚。美國第二,獎牌數依次為32、25、17枚。這是蘇聯第一次在金牌數上超過美國。澳大利亞列第三,獎牌數依次為13、8、14。

1956年12月8日舉行大會閉幕式,運動員的入場式采用各國運動員不分國籍按比賽項目列隊,手拉手入場。這種革新,打破了國際間的生疏,象征着人類的合作與和平,為大衆熱烈接受,從世界各地來的運動員攜手遊行,成為本屆奧運會閉幕式的最大特色,也為日後其他各屆奧運會所仿效。

賽事數據

名次

國家或地區

金牌

1

蘇聯

37

2

美國

32

3

澳大利亞

13

4

匈牙利

9

5

意大利

8

6

瑞典

8

7

德國

6

8

英國

6

9

羅馬尼亞

5

10

日本

4

11

法國

4

12

土耳其

3

13

芬蘭

3

14

伊朗

2

15

加拿大

2

16

新西蘭

2

17

波蘭

1

18

捷克斯洛伐克

1

19

保加利亞

1

20

丹麥

1

21

愛爾蘭

1

22

挪威

1

23

墨西哥

1

24

印度

1

25

巴西

1

賽事文化

奧運獎牌

獎牌正面為傳統的勝利女神。她左手持棕榈葉,右手拿着勝利者佩戴的花冠。本屆奧運會的勝利女神圖像由佛羅倫薩藝術家卡西奧裡設計,并在國際奧委會組織的設計比賽中被選作奧運會獎牌正面圖樣沿用至今。獎牌正面右方刻有“墨爾本1956——第16屆奧運會”字樣,背景為古羅馬競技場圖案。

獎牌背面為一名奧運冠軍被群衆簇擁,場面歡欣鼓舞。背景是奧林匹克體育場。從1928年到1968年,奧運會獎牌樣式一直沿用了1928年的設計。直到1972年奧運會,當時的慕尼黑組委會突破原有設計,采用了包豪斯建築學派代表人物格哈德·瑪克思(Gerhard Marcks)的設計,更改了獎牌背面圖案。

奧運火炬

墨爾本奧運會聖火于1956年11月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墨爾本奧運會火炬接力是當時奧運史上行程最長的火炬接力活動。總距離約20820公裡(包括航空距離),實際傳遞距離4912公裡,火炬手數量3608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世界青年田徑冠軍羅恩·克拉克。這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行的奧運會火炬接力。

比賽場館

墨爾本沒有現代化的大型運動場,為迎接本屆奧運會,墨爾本市決定耗資25萬英鎊擴建一座原來供闆球和澳式橄榄球使用的球場為主會場,另耗資125萬英鎊修建包括遊泳館、田徑場、自行車賽場和曲棍球場的奧林匹克公園,耗資2萬英鎊修建奧運村。而其他項目則在現有的場館中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