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淨度

鑽石淨度

鑽石視覺上的潔淨程度
鑽石淨度為鑽石視覺上的潔淨程度,為鑽石4C标準之一。影響其等級的瑕疵分為二者,内部的瑕疵稱為内含物(英語:inclusion ),表面的缺陷稱為表面瑕疵(英語:blemish )。評鑒鑽石淨度的準則,包括了上述瑕疵的數量、大小、種類、位置、明顯度等對鑽石整體外觀的影響程度。鑽石淨度的評級必須在十倍放大鏡(Triplet lens)檢視下進行[1]。内含物可能為包覆在鑽石内的其他礦物晶體,或者本生的晶體缺陷呈現霧狀白色。而大部分的鑽石都含有極細微的内含物,不影響鑽石本身的美感,也無法由肉眼觀察。但較大的内含物會阻礙光線在鑽石内穿透,影響鑽石的閃耀程度。靠近或延伸至表面的裂紋有可能受應力而加長增深,甚至崩裂。鑽石原礦中約20%可作為珠寶,其餘80%因不夠幹淨而用于工業用途。作為珠寶産品的鑽石大多數含有肉眼可觀察的瑕疵,淨度愈高的鑽石相對愈稀少。在距離約十五公分(近點距離)由肉眼觀察而未能發現瑕疵者,稱為目下無暇(eye-clean)。淨度等級越高,鑽石的價格也就随之增高。此外,内含物記載鑽石形成時的地質環境,并可作為分辨真僞、天然或合成鑽石的依據。
  • 中文名:鑽石淨度
  • 外文名:CLARITY
  • 别名:
  • 淨度等級劃分:以十倍放大觀察為标準
  • 遵循标準:GIA标準、IGI标準

表面瑕疵

内含物又稱為内部特征,表面瑕疵又稱為表面特征,乃因珠寶産業避免使用負面詞語,且每一顆鑽石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征。

内含物

瘀痕 Bruise: 伴随有根狀羽裂紋的撞擊區域,由側刻面觀察,瘀痕呈現向内部放射的棉絮構造。洞痕 Cavity: 觸及鑽石表面的晶體掉落或在切磨過程中所留下的坑洞。缺口 Chip: 鑽石表面上的淺開口,通常為圓弧狀,特指在鑽石切磨完成後才發生的損傷。雲狀物 Cloud: 由許多緊聚的針點組成,聚集一起時呈霧白或灰狀,或似一團白色粉末。過大且濃的雲狀物會降低鑽石的透明度,進而影響亮光及美感。羽裂紋 Feather: 泛指鑽石内的任何破裂紋。含晶 Included crystal: 包裹在鑽石内部的礦物晶體。内凹天然面 Indented natural: 鑽石原礦的表皮上可能有三角形或平行凹槽的生長印記,在加工後未去除而陷于刻面之下。内部孿晶紋 Internal graining: 鑽石晶體生長不規則所産生,其外貌可為多條平行直線、歪斜線或波浪曲線。晶結 Knot :内部延伸至表面刻面的鑽石晶體。晶結和宿主鑽石成長方向不同,會造成抛磨加工的困難。針狀物 Needle: 鑽石内部所含的細長晶體。針狀物可能為白色或暗色。針點 pinpoint: 為很小的晶體,10倍放大下看似小點,針點通常為白色,但偶也呈黑色。激光洞 Laser drill hole: 改善鑽石深色内含物外觀的一種處理痕迹。使用激光光束,由鑽石表面鑽孔至内含物,若内含物未被激光光破壞,則會沿者激光造成的細小孔洞注入酸液,将深色内含物加以漂白,以改善鑽石的視覺淨度。

表面瑕疵

磨損痕 Abrasion: 是刻面棱線上一系列極細微的小缺口,棱線呈現白霧狀。磨損痕多因不細心地安置多項珠寶,緻使其相互磨擦所成。刮痕 Scratch: 表面細小白霧線,可為直線或曲線。小缺口 Nick: 小型不具明顯深度開口,通常出現在腰邊或刻面棱線上。小缺口比缺口更小、更淺。抛光線 Polish line: 抛光後所留下輕微的平行紋路,白色或透明。發生于任何刻面,但不會越過棱線。白點 Pit: 似小白點的細小開口。蜥蜴皮 Lizard skin: 已切磨的鑽石刻面上如波浪或漣漪狀連續凸起區域。天然面 Natural: 鑽石原石部分的表皮未去除而保留在成品上。額外刻面 Extra facet: 不再鑽石的原始刻面設計中,多磨出來的小刻面。通常是因為試圖磨掉某一表面特征,或是切磨過程的小誤失。粗糙腰圍 Rough girdle: 不規則滿布小凹坑或粒狀的腰圍表面。表面攣晶紋 Surface graining: 已磨鑽石表面上一道或多道透明線,鑽石晶體結構不規則所産生。表面孿晶紋與内部孿晶紋具關聯性,并可能同時出現。

分級

美國寶石學院

GIA鑽石淨度級别

類型

無瑕級/内部無瑕級

極輕微瑕級/輕微内含級/微内含級/内含級

等級

FL/IF

VVS1/VVS2/VS1/VS2/SI1/SI2/I1/I2/I3

GIA鑽石淨度标準

GIA鑽石淨度标準,分為6個類型,11個等級,如下:

無瑕級(FL) 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沒有任何内含物或表面瑕疵内無瑕級(IF) 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内部沒有任何内含物,而表面有微不足道的瑕疵,可借由磨光去除。極輕微内含級(VVS) 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内部有極微細的瑕疵,即使是專業鑒定師也很難看到。輕微内含級(VS) 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的瑕疵可見,但非常微小。微内含級(SI) 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有清晰可見的瑕疵。内含級(I) 瑕疵在10倍放大鏡觀察下非常明顯,肉眼觀察亦可看見,并且影響了鑽石的堅固度或透明度和閃亮度。

GIA鑽石淨度評級流程

GIA實驗室配有珠寶顯微鏡,具備無段變焦功能、暗場照明、頭照燈等等功能。觀察鑽石内部應使用暗場照明,隻允許反射光進入顯微鏡光學系統,遮蔽直射光,使背景黑暗,以利觀察。 評級前應先徹底清潔過,鑒定師以鑷子夾住鑽石腰圍,檢查桌面及底尖,然後再以鑷子夾住桌面及底尖,檢查側面。每當一刻面檢察完畢,即調整鑽石角度及位置,檢查下一處刻面。 使用暗場照明發現瑕疵後,切換至頭照燈以确定瑕疵的位置在鑽石表面或内部。鑒定師可以用較高的放大倍率确定瑕疵的種類并制圖,但最終檢查仍以十倍倍率放大評估整體外觀。

美國寶石協會

GIA

FL/IF

VVS1/VVS2/VS1/VS2/SI1/SI2/I1/I2/I3

AGS

0

1/2/3/4/5/6/8/9/10

AGS 鑽石淨度級别

美國寶石協會以數字0至10劃分鑽石淨度,可大至對應于GIA評級系統。無瑕級與内部無瑕級皆為等級0,但會注記是否有外部瑕疵。極輕微瑕級至輕微内含級分别對應數字1至4,數字5至10細分微内含級及内含級之類型。

歐洲寶石學院

GIA

FL/IF/VVS1/VVS2/VS1

VS2/SI1/SI2-/I1

EGL USA

FL/IF/VVS1/VVS2/VS1

VS2/SI1/SI2/SI3/I1

EGL India

FL/IF/VVS1/VVS2/VS1

VS2/SI1/SI2SI3/P1

EGL 鑽石淨度級别

歐洲寶石學院在SI2及I1之間增添SI3等級,此等級常常被解讀為I1等級中内含物較不易被肉眼察覺者。

考量因素

淨度評級是由專業評級師在十倍放大鏡下,對鑽石淨度做出整體評估。評級師會找尋鑽石中的内含物,并考量五項因素:數量、大小、種類、位置、明顯度,加以評級。淨度評級會以最醒目的數個瑕疵作為主要判斷因素,次要的瑕疵并不影響等級,但仍會被繪制于鑒定書上。 未鑲嵌的裸鑽才能做出精确的淨度評級,因鑲材會遮掩部分的瑕疵,并阻礙光線照明。

大小

通常瑕疵尺寸愈大愈易察覺,愈易察覺則影響等級愈大。

數量

一般而言,瑕疵數量愈少,影響等級愈小。

位置

瑕疵的位置亦會影響觀察的難易度,在桌面(table)下的内含物最容易被觀察,尤其是位在桌面下靠近亭部(pavilion)處,同一内含物會反射數次同時進入視野,嚴重隐響外觀。相較之下,靠近腰部(girdle)的内含物則不易被觀察,從亭部觀察又比從冠部(crown)觀察容易。 此外,延伸至冠部或腰部的較大羽裂紋、晶結、含晶會嚴重影響淨度評級,乃因上述瑕疵可能因外力撞擊造成羽裂紋更深、晶體掉落。有以上此種風險的鑽石會被評為内含級(I)。

種類

瑕疵分為内部及外部,含有外部的'表面瑕疵',則等級為'内無瑕級'以下;含有内部的'内含物',等級為'極輕微内含級'以下。部分種類的瑕疵會影響鑽石的堅固,鑽石可能有破損的風險。

明顯度

内含物因對比鑽石本體可被觀察,稱為"明顯度"。通常顔色愈深的内含物愈易觀察,而降低淨度評級,例外:黑色針點通常較白色針點不易看見。

稀少性

鑽石原礦中約20%可作為珠寶,其餘80%因不夠幹淨而用于工業用途。作為珠寶産品的鑽石大多數含有肉眼可觀察的瑕疵,淨度愈高的鑽石相對愈稀少。在距離約十五公分(近點距離)由肉眼觀察而未能發現瑕疵者,稱為目下無暇(eye-clean)。

淨度優化處理

常見的淨度優化處理包含激光鑽孔處理及裂縫填充處理。

激光鑽孔處理:從鑽石表面以激光燒出一個直達内含物的小洞,或者加熱局部區域制造裂隙,再加以酸洗内含雜質。

裂縫填充處理:将折射率近似于鑽石的物質填充至具有裂縫中,使羽裂紋不易觀察。

GIA接受評級經激光鑽孔處理的鑽石,但不接受評級經裂縫填充處理的鑽石,因激光鑽孔為不可逆的永久變化,然而加熱會破壞填充物質,經常發生于鑲嵌時使用焊槍。鑽石若經優化處理,販售方應主動告知買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