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

戰役戰術導彈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北約的代号為SS-X-26),是俄羅斯軍隊裝備的最先進的戰役戰術導彈。能夠全天候對特别重要的小型目标實施精确打擊任務,這種導彈系統的出口型射程可達280公裡,而用于俄國内軍隊接裝的導彈系統的射程可達到500公裡。“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具備機動性強、隐蔽性高以及導彈作戰準備時間短等特點。
  • 中文名: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
  • 外文名:Russian Islamic Kandel missile
  • 用途:
  • 長度:7.2米
  • 直徑:0.95米
  • 前身:“奧卡”導彈
  • 北約代号:SS-X-26

發展曆程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前身是“奧卡”導彈(蘇聯代号9K714,北約代号“蜘蛛,”美國代号SS-23)。

奧卡導彈射程約400千米,命中精度為圓概率誤差30~150米,這在20世紀80年代初來說堪稱戰術彈道導彈的巅峰之作。高精度、核彈頭加上強大的突防能力,對冷戰前線的北約國家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這種無法防禦的武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此盡管《中導條約》(Intermediate Nuclear Forces)談判之初決定銷毀500~5500千米射程的中程彈道導彈,而奧卡導彈射程不足500千米,但美國仍利用各種手段施加壓力,迫使蘇聯在《中導條約》中同意銷毀奧卡河導彈。銷毀奧卡導彈後,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短程彈道導彈中隻剩下B-611防空導彈發展而來的SS-21/9K79短程戰術彈道導彈,9K79導彈射程僅有120千米,取代的是更早的蛙7無控火箭,數量更是僅有一百多枚,更沒有奧卡導彈那樣堪稱無法防禦的突防能力。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受到美國和北約或明或暗的打壓,安全形勢日益惡化,1994年,北約更是提出東擴計劃,這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敏感的神經。時任總統的葉利欽不得不做出反應,支持KBM設計局複活“奧卡”導彈。

1995年完成了研制工作,并在1996年進行了首次試射,随後在繼續試射的同時展開指揮車發射車保障車的研制工作,發射車和彈藥運輸車選用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制造廠的MZKT-79306型8X8底盤,單車裝載2枚導彈,其他車輛為KAMAZ-43101系列6X6底盤。為了吸引潛在的國外客戶,該導彈武器系統以在中東、印度頗受尊崇的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語稱呼“伊斯坎德爾”來命名。

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進行了展示。

2004年8月俄羅斯宣布完成了“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的試驗,并在2005年宣布開始導彈的試裝備,2006年“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通過俄羅斯陸軍鑒定。

2008年的南奧賽梯沖突中“伊斯坎德爾”導彈曾參與作戰,對格魯吉亞政府軍進行了攻擊,據稱獲得了不錯的打擊效果。

2012年,俄羅斯将向國防工業企業撥款240億盧布,用于更新“伊斯坎德爾”-M型戰術導彈系統。

性能

“伊斯坎德爾”導彈為單級、固體燃料、全程制導導彈,導彈全長7.2米,彈體最大直徑0.95米,起飛重量3.8噸,有效載荷380公斤,車載機動發射。

型号

“伊斯坎德爾”導彈有兩個改型:出口型“伊斯坎德爾”-E和本國使用型“伊斯坎德爾”-M。

射程

“伊斯坎德爾”-E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80公裡,最小射程為50公裡;“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最大射程據信可達到480公裡且仍有增加的餘地。

精度

“伊斯坎德爾”導彈采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單獨采用慣性制導時,導彈在280公裡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約為30米;采用慣性+景象匹配制導時,命中精度CEP理論上小于2米;2007年5月29日,俄軍在“伊斯坎德爾”-M導彈武器系統上發射R-500巡航導彈獲得成功,監測數據顯示,命中精度CEP達到1米。

彈頭

“伊斯坎德爾”導彈可攜帶集束子母彈(裝填54枚子彈)、高爆彈、侵徹子母彈、鑽地彈、空氣燃燒彈和電磁脈沖彈等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對不同類型目标實施有效打擊。

突防性能

“伊斯坎德爾”導彈除使用特殊複合材料外,在結構上也極為獨特。其外形近似錐體,且起飛後迅速抛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彈體更加渾圓,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雷達波反射面積,增加了雷達的探測難度;其次,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多次做偏離發射平面的機動,并且這種機動在發射區和目标區上空尤為劇烈,機動時導彈承受的過載高達20~30g,故而要對其實施攔截,攔截彈承受的過載必須達到來襲導彈的2~3倍,這在當前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此外,“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既能發射彈道導彈,又能發射巡航導彈,可使敵方導彈防禦系統顧此失彼,降低攔截概率。以色列軍方承認,其與美國共同研制的“箭”式反導系統“不具備對付多彈頭‘伊斯坎德爾’導彈的能力”。

使用環境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可在±50℃範圍内使用;且在除沼澤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實施發射;其光學導引頭(末端景象匹配制導)在夜暗、有強烈的電磁幹擾等環境條件下仍能穩定地工作,将導彈準确地導向目标;此外,該型導彈服役時間為10年,在野外條件下使用可連續3年不需進行大的保養。

反應速度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可直接通過空間、空中、地面偵察平台獲取目标信息,并可在10秒鐘時間内完成彈着點确定,導彈飛行參數計算,光學導引頭參考用地形、地物信息準備等實施導彈突擊必需的工作内容。一部“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車載2枚導彈,發射第一枚導彈,相隔不到一分鐘再發射第二枚。其發射車可随機選擇發射地點并自主确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标,戰鬥中隻需3人便可完成發射操作。從展開設備到導彈發射僅需4分鐘,即使在剛轉移陣地解除行軍狀态後,也可在6分鐘内發射導彈。

裝備

俄羅斯

從2005年起,俄軍開始在陸軍中裝備“伊斯坎德爾”導彈。到2006年底,第一個“伊斯坎德爾”導彈營在北高加索軍區卡普斯丁亞爾陸軍導彈兵第60戰鬥使用訓練中心組建完成。2007年,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軍區卡緬卡的一個裝備“圓點”導彈(俄羅斯代号9K79-1,美國代号SS-21,北約代号“聖甲蟲”)的獨立導彈旅開始換裝“伊斯坎德爾”導彈。巡航型的“伊斯坎德爾”導彈計劃從2009年起陸續裝備部隊。預計到2015年,俄軍将裝備5個“伊斯坎德爾”導彈旅。

2011年俄羅斯國防部宣布未來10年将購買120套“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裝備10個導彈旅。

2018年10月29日,俄軍駐紮在加裡甯格勒地區切爾尼亞霍夫斯克軍事基地(又稱因斯特堡)的第152近衛導彈旅換裝了最新的“伊斯坎德爾”(SS-26)彈道導彈。

編制

“伊斯坎德爾”導彈力量将主要編成導彈旅。每一個導彈旅下轄3個導彈營。導彈營除編有3個發射連外,還編有司令部指揮連、工兵連和導彈操作及前送連等保障分隊,具備獨立遂行導彈發射任務的能力。一個發射連編有3輛導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裝載2枚導彈。導彈旅共裝備27輛導彈發射車,配備約100枚導彈(包括備用彈)。

出口

最初,叙利亞、科威特、韓國、印度、伊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都表示對“伊斯坎德爾”感興趣。但僅有伊朗表示願意購買,不過由于國際社會對伊朗的攻擊武器制裁,伊朗很難購買成功。

2008年,俄羅斯軍隊突然恢複采購該款導彈,遂将其撤出了出口市場。

2010年,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副總裁亞曆山大•米赫耶夫透露,俄羅斯準備向國外出口“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系統。

2010年7月22日,據香港媒體的報道稱俄羅斯準備向越南出口“伊斯坎德爾”導彈。2013年1月22日,在國外著名軍事論壇“軍事圖片”上有網友上傳一張疑似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發射車的模糊圖像并配以“在越南某處”的文字引發讨論。

部署

2008年,俄羅斯威脅稱要将幾枚該型導彈運往加裡甯格勒,對抗北約在波蘭建設的新型反導彈系統(保護歐洲免受伊朗的導彈威脅)。

2009年,美國決定不在東歐設立反導彈系統,俄羅斯随後放棄在加裡甯格勒部署導彈。

實戰

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使用了幾枚“伊斯坎德爾”導彈應對車臣叛亂。

2008年,在對抗格魯吉亞時使用了幾枚“伊斯坎德爾”導彈。

戰術運用

從作戰理論看,在未來作戰中,“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将主要由軍區(方面軍)集中掌握使用,參加由軍區(方面軍)組織的首次密集火力突擊和後續密集火力突擊。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以導彈旅、導彈營為單位配屬給主要方向集團軍(軍)或支援其作戰。配屬的導彈部隊歸所配屬的集團軍(軍)指揮員指揮,并通過在集團軍(軍)級指揮所的導彈部隊指揮員向部隊下達指令;支援導彈部隊在執行其所支援的集團軍(軍)指揮員給予的任務過程中,仍由上級導彈部隊指揮員指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