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瓜

黄守瓜

瓜类蔬菜重要害虫
黄守瓜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secta),俗称萤火虫。黄守瓜体长卵形,后部略膨大。体长6~8毫米。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略带棕色。食害细根或蛀入根部和近地面茎内,使植株萎黄倒伏。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是瓜类蔬菜重要害虫之一。
    中文名:黄守瓜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亚目:多食亚目(Polyphaga) 科:叶甲科(Chrysomelidae;leaf beetles)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黄守瓜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分布: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越南也有分布。

简介

分类:金花虫科/鞘翅目

外观特徵:体长6.5~7mm。体色单纯橙褐色,具亮丽的光泽。

黄守瓜别名黄虫、瓜守、黄萤。主要为害苦瓜、蒲瓜、八角瓜、西瓜等瓜类蔬果。

一年发生l-4代,以成虫在向阳的枯枝落叶、草丛、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等处群集越冬。第二年春天3-4月开始活动。成虫喜温好湿,耐热性强,受惊即飞,有假死性,阴天不活动,卵产于瓜根附近的潮湿土壤中。幼虫孵化后可危害细根,3龄以后钻入主根、贴地面的瓜果蛀食,可转株危害。老熟后在土中化蛹。7月羽化为成虫。

生态习性

成虫除了冬季外,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区,在郊外丝瓜、黄瓜、胡瓜等农田中极为常见。成虫会啃食瓜类作物的嫩叶与花朵,危害颇为严重。

黄守瓜属鞘翅目、叶甲科。中国为害瓜类的守瓜主要有3种,除黄守瓜外,另2种为黄足黄守瓜和黑足黄守瓜。黄守瓜分布于河南、陕西、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为害最烈;黄足黄守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黑足黄守瓜在西北陕西、甘肃及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守瓜最为常见。

黄守瓜食性广泛,可为害19科69种植物。几乎为害各种瓜类,受害最烈的是西瓜、南瓜、甜瓜、黄瓜等,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向日葵、柑桔、桃、梨、苹果、朴树和桑树等。

黄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喜食瓜叶和花瓣,还可为害南瓜幼苗皮层,咬断嫩茎和食害幼果。叶片被食后形成圆形缺刻,影响光合作用,瓜苗被害后,常带来毁灭性灾害;

幼虫在地下专食瓜类根部,重者使植株萎蔫而死,也蛀入瓜的贴地部分,引起腐烂,丧失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

黄守瓜体长卵形,后部略膨大。体长6~8毫米。

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略带棕色。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之半,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有1弯曲深横沟。鞘翅中部之后略膨阔,刻点细密,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露在鞘翅外,尾节腹片末端呈角状凹缺;雄虫触角基节膨大如锥形,腹端较钝,尾节腹片中叶长方形,背面为1大深洼。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尾节腹片呈三角形凹缺。

卵卵圆形。长约1毫米。淡黄色。卵壳背面有多角形网纹。

幼虫长约12毫米。初孵时为白色,以后头部变为棕色,胸、腹部为黄白色,前胸盾板黄色。各节生有不明显的肉瘤。腹部末节臀板长椭圆形,向后方伸出,上有圆圈状褐色斑纹,并有纵行凹纹4条。

蛹纺锤形。长约9毫米。黄白色,接近羽化时为浅黑色。各腹节背面有褐色刚毛,腹部末端有粗刺2个。

发生规律

黄守瓜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中国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京、武汉l代为主,部分2代;广东、广西2—4代;台湾3—4代。各地均以成虫越冬,常十几头或数十头群居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缝、杂草落叶或树皮缝隙内越冬。翌年春季温度达6℃时开始活动,10℃时全部出蛰,瓜苗出土前,先在其它寄主上取食,待瓜苗生出3~4片真叶后就转移到瓜苗上为害。各地为害时间江西为4月中、下旬(幼虫5月中、下旬为害瓜根);江苏、湖北武汉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华北约为5月中旬。在湖南1年2代区,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转移到瓜田为害,7月上旬第1代成虫羽化,7月中、下旬产卵,第2代成虫于10月份进入越冬期。

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烈,阴雨天很少活动或不活动,取食叶片时,常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使叶片留下半环形的食痕或圆洞,成虫受惊后即飞离逃逸或假死,耐饥力很强,取食期可绝食10天而不死亡,有趋黄习性。雌虫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常堆产或散产在靠近寄主根部或瓜下的土壤缝隙中。产卵时对土壤有一定的选择性,最喜产在湿润的壤土中,粘土次之,干燥沙土中不产卵。

产卵多少与温湿度有关,20℃以上开始产卵,24℃为产卵盛期,此时,湿度愈高,产卵愈多,因此,雨后常出现产卵量激增。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先为害寄主的支根、主根及茎基,3龄以后可钻入主根或根茎内蛀食,也能钻入贴近地面的瓜果皮层和瓜肉内为害,引起腐烂。幼虫一般在6~九厘米表土中活动,耐饥力较强。据记载,初龄幼虫能耐4天,2龄耐8天,3龄耐11天。幼虫老熟后,大多在根际附近作椭圆形土茧化蛹。

越冬成虫寿命长,在北方可达1年左右,活动期5~6个月,但越冬前取食未满1个月者,则在越冬期就会死亡。卵的历期因温度而异,日平均气温15℃为28天,35'C只有8.5天。幼虫期19~38天。蛹期10天左右。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为24℃左右,能耐热,在41℃下处理1小时,死亡率不到18%,但不耐寒,在零下—8℃以下,12小时后即全部死亡。卵的抗逆性强,浸水144小时后还有75%孵化,在高温45℃下受热1小时,孵化率可达44%。幼虫孵化需要高湿,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时不能孵化,90%时孵化率仅15%,100%时能全部孵化。幼虫和蛹不耐水浸,若浸水24小时就会死亡。

凡早春气温上升早,成虫产卵期雨水多,发生为害期提前,当年为害可能就重。粘土或壤土由于保水性能好,适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受害也较沙土为重。连片早播早出土的瓜苗较迟播晚出土的受害重。

危害特点

此虫喜温好湿,一年发生2-3代,每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成虫有假死性,卵产在瓜根周围。成虫咬断瓜苗,或食叶片,有的仅剩叶脉。幼虫咬食细根,蛀入主根近地面的幼茎,并能蛀入近地面的瓜果肉,引起腐烂。成虫食性广,成虫取食瓜苗的叶和嫩茎,也危害花及幼瓜,使叶片残留干枯环、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幼虫在土中咬食瓜根,导致瓜苗整株枯死,还可蛀入接近地表的瓜内危害。老熟幼虫在瓜根附近土下化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