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草

绛珠草

西番莲科西番莲属植物
绛珠草是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一部书都充斥着红色,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泪血,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这是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写照。[1]绛珠草,东北俗名红菇娘儿,随处可见,生地荒坡野草间,婷婷独立有卓尔不群姿。果实绛红鲜艳,圆润饱满,酸甜味美。秋霜过后,采而串之挂于房前檐下,至冬季而食用,虽三四个月而仍汁盈味美,在保温运输车发明以前,实寒冬达半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第一讨人喜欢的水果。绛珠草植株柔弱,姿态娇艳,卓于草莽,生命短暂,于深秋最红艳时遭寒霜遂戛然而止。[2]也正是因此,将曹雪芹考评成是辽阳人是有道理的。[3]
  • 中文名:绛珠草
  • 别名:龙珠草、赤珠草、红珠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
  • 纲:双子叶植物
  • 科:茄科
  • 属:绛珠草
  • 分布:江苏省淮安市

背景

绛珠草意象出现于《红楼梦》第一回“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得久延岁月。”后来,绛珠草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她下凡历劫时表白心愿,原以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无疑地,绛珠草和林黛玉有一种对应,“绛珠还泪”和林黛玉悲苦的一生存在着某种暗示,二者如形与影,其内涵相互对应、生发。绛珠草是曹雪芹独创的一个意象,它由绛珠和草两个意象合成。“绛珠”是指洒落在草上的绛红色斑点,草指柔弱、纤细的芳草。高鹗在续书第一百十六回想象地展开描绘了绛珠草:“惟有白石花阑围着一棵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但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绛珠草是一个小巧美好让人怜爱的形象,其注满了人物的“血泪”。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无毛。茎粗壮,分枝,绿色。单叶互生或成对;叶柄长不足1cm;叶片薄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8cm,宽3-10cm,先端渐尖,基部歪斜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粗波状齿。花2-6崧簇生于叶腋或枝腋,俯垂;花梗细弱,长1-2cm,结果进上端肥厚;花萼皿状,5裂,果时稍增大而突破存;花冠淡黄色,钟状,直径6-8mm,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锐,向外反卷,有短缘毛;雄蕊5;稍伸出花冠,花药黄色,2室,花丝细长;雌蕊1,花柱近等长于雄蕊,柱头头状。浆果球形,直径7-10mm,熟后红色;种子淡黄色。花、果期8-10月。

绛珠草还称洛神珠、酸浆、醋浆、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等,有两种观念:

第一,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卵形而尖,六七月开白花。开花后,萼肥大成囊状,包围浆果,其色红,根茎均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能。因其果实成熟时玲珑红润,浑圆如珠,故在晋时被长安儿童呼为“洛神珠”。

第二,它茎纤细,嫩绿色,似透明,高5─10厘米;叶心形,叶柄长,垂直对生,边缘有纹状齿,叶脉清晰,开白色小花。从整体上看,枝叶翠绿,剔透娇嫩,凄楚婉约,清雅不俗,极让人怜爱。生长在高大的乔木树下,依赖树冠遮阴、蔽雨、挡风,当大树被砍伐后,它也随后萎黄枯死。联系《红楼梦》这部书,这种绛珠草纤纤弱弱的特性同林黛玉这位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依托贾府、仰人鼻息的悲剧人生十分相似,曹雪芹将它描写为林黛玉的前身,也很恰当。

分布范围

生于山谷、村边、路旁和荒地上。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印度、中南半岛和日本均有。

植物文化

曹氏在京中久居,又遍览古书古志,对这些记载很熟悉。便用这种古时从南方运来,又在北方悄然变为野草四处生长的野果做为绛珠草的原型。

《红楼梦》第一回写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始得久延日月,既受天地精气,复得雨露滋养,乃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绛珠草五衷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甘露浇灌之恩。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

这是说绛珠草即是林黛玉的前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大自然中该有此物,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其随笔集《岁华晴影》中,《绛珠草·文化教养》一文便提到这个故事。绛珠草是“艺名”,实际上曹雪芹指的是“苦葴草”, 即《尔雅》所说的“寒浆草”──酸浆。同时这种草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的原由在于它有一个极有趣的别名“洛神珠”,正暗合了黛玉投水自尽的结局,也当为绛珠的另一路解释。

作品内容

那株绛珠草

有时候,听到别人对颦儿略为不满的评价,我会激动地吵嚷,我总由不得别人说颦儿,他们并不了解那份哀愁的心情,自然没有权力说颦儿如何的小心眼。那只不过是玫瑰样的刺罢了,刺痛别人的同时,也刺痛了自己。但是,除了刺,又叫无父无母的颦儿怎样呢?那样敏感的一颗心,自然是因为缺少母亲温柔的爱抚,缺少父亲的保护而形成的。比不得薛宝钗的,她尚有哥哥和母亲。

读着《红楼梦》,我总禁不得会怜悯颦儿。但是我知道,颦儿她并不需要别人的怜悯,说她柔弱,其实她是再坚强再热忱不过的。她对爱情的执著,对封建体制的抗争,是在那个年代被拒绝的,但是她又何曾惧怕过?就如葵花面对太阳那般炽热,她的灵魂里有着高洁,她的骨子里含着坚韧。一个柔弱的外表之下,往往是一颗坚强的心。还有她的情怀,她的才气,她的那份略带高傲不着凡尘的气质,又怎是众人所有的呢?是的,她本就是仙草,本就是那为还泪而下界的绛珠草,不属于这滚滚红尘。

我总愿意反复地吟读她的诗,她的诗永远有着一种芬芳,一种纷繁的哀伤,瘦弱却极有力量,有着仙界的冰凉和那份烟云缭绕。她常常是爱开些刻薄的玩笑,用的尽是文绉绉的词,却将某些丑恶一语中的。然而,她终究是含泪而去,这也算是宿命。她终将是泪流干,神归天的那个,终将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时怀恨离去。我想,她临终前恨的并不是宝玉,而是当时那封建的制度吧,她如那追寻阳光的鸟,终在这片黑暗里被扼杀。

但是,黛玉,颦儿,这个绝不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里,断难忘记。  

常见说法

绛珠草出自《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开篇说到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草一株。见《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一、绛珠草是曹雪芹虚构植物、现实中没有的说法

《百科名片》里解释绛珠草是曹雪芹小说中虚拟神话中的仙草,即它是作者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绛珠草‛。马瑞芳《绛珠仙草的寓意》文中有讲:‚‘三生石’,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西方’ ‘灵河’ 指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气’之意,灵气是黛玉性格的特点之一。她还引《红楼梦》早期点评家张新说法,‚灵河‛是林黛玉的‘心源’。 绛珠草是什么草?它应该是植物,但在植物学辞典中却查不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里构思出来的哲理化命名。‛

二、绛珠草是人参、玉竹、露珠草等几种说法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侧批:绛,点‚红‛字。有人进而认为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马瑞芳在《绛珠仙草的寓意》文中同时也提到:‚多数红学家认为,绛珠草是长着绿色的叶子、大红珠状果实的草。‛《百读名词.关于绛珠草》里说到一种更深的解释:‚绛珠草是黛玉的前世,应该是上面长着小小的红色圆形果实的草,据考证人参就是长着珊瑚珠一样果实的草本植物,和绛珠草最像。‛

《北京晚报.绛珠草是何种植物》一文引魏晋时代任昉著《述异记》的说法:‚‘葳蕤草,一名丽草,亦呼为女草,江湖中呼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为名。绛珠草最后修成人形,却还是女体——因为这种草又名‘女草’嘛!‛作者推测曹雪芹可能读过《述异记》,或者看到过这种草,所以绛珠草源自葳蕤,即玉竹。又据该文介绍:‚玉竹(又名葳蕤)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竹鞭状肉质根茎。叶互生,椭圆形。初夏开花,花腋生,花钟状下垂,绿白色。浆果球形,暗蓝色。‛匆匆去翻阅了白度玉竹词条,发现图片上玉竹植株亭亭玉立,叶片上雨珠欲滴、楚楚可怜,无比灵秀,还有紫色茎……我发现,玉竹似与‚绛珠草‛有几分神似。

与上面的两个说法不同,初国卿《绛珠草》文中又介绍了两位专家对‚绛珠草‛不同的认定看法。其一是对园林学、生态学、资源学、森林有所研究的陈传国教授认为‚绛珠草‛是‚深山露珠草‛-----茎纤细,嫩绿色,似透明,高5─10厘米;叶心形,叶柄长,垂直对生,边缘有纹状齿,叶脉清晰,开白色小花。从整体上看,它枝叶翠绿,剔透娇嫩,凄楚婉约,清雅不俗,极让人怜爱。初国卿记录下陈传国教授的话:‚在长白山,每每见到绛珠草这种婀娜多姿、凄楚可爱的神态,我都会想起林黛玉,忍不住要做一回神瑛侍者。‛。

三、周汝昌推测绛珠草是洛神珠,即酸浆草 初国卿在《绛珠草》文中介绍到另外一种说法:绛珠草是灯笼草、即酸浆草,这种说法出自红学家周汝昌。‚(周汝昌)还说这种草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的原由在于它有一个极有趣的别名‘洛神珠’。‛ 初国卿文中写道,‚酸浆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卵形而尖,六七月开白花。开花后,萼肥大成囊状,包围浆果,其色红,根茎均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能。因其果实成熟时玲珑红润,浑圆如珠,故在晋时被长安儿童呼为‘洛神珠’。长安儿童将这种草同曹植所会的洛水之神──因落水而亡的伏羲之女宓妃联系在一起,已属创意非凡,而曹雪芹又将其移赠给苏州姑娘林黛玉,就更为出神入化。‛

初国卿文中这样写到他本人与周汝昌有关绛珠草的交谈:‚绛珠草即是林黛玉的前身。那么绛珠草为何物呢?它到底是曹雪芹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还是大自然中真有其物?我曾经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谈起过此事,先生说大自然中该有此物,不会是作者的凭空杜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