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

凌云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区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距首府南宁360公里。东连凤山县、巴马县,西接田林县,南邻右江区,北与乐业县枕连。地理位置为北纬24°06′—25°37′,东经106°23′—106°55′。[1]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凌云县常住人口为188194人,男性人口占比51.29%,女性人口占比48.71%,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5.4%,15-59岁占比59.96%,60岁以上占比14.64%,65岁以上占比10.73%。[2]2020年凌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亿元,同比增长6%。[3]县域面积 2053 平方公里,辖 4 镇 4 乡(其中 4 个瑶族乡)110 个村(社区)委会,1552 个村民小组、2622 个自然屯。[6]
    中文名:凌云县 外文名:Lingyun County 别名:泗城 行政区划代码:451027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面积:2053 下辖地区:泗城镇、逻楼镇、加尤镇 政府驻地:泗城镇 电话区号:0776 邮政区码:533100 气候条件: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纳灵洞、水源洞、博物馆、茶山绿色金字塔、岩流瑶寨、逻楼新寨 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桂L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48.6 亿元(2020年) 方 言: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的荆门土语 人 口:18819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秦代以前,县境内已有人类居住,主要为壮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历史上被称为“獠人”、“俚人”、“雒越”等,是岭南百越(百粤)各部落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凌云属桂林郡。秦末汉初,凌云为南越国统辖,隶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凌云属郁林郡管辖。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交州统辖下的郁林郡管辖,属增食县。

三国属吴国,凌云属广州郁林郡地,仍属增食县。

晋朝,凌云属广州郁林郡增食县。东晋大兴元年(318年),郁林群分为晋兴、宁浦两郡。凌云属广州晋兴郡增翊县地。

南北朝,宋、齐时,凌云属广州郡晋兴郡。陈梁时,属南定州晋兴郡地。

隋朝,凌云属扬州郁林郡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今广东、广西为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岭南道分东道(广东)和西道(广西)。岭南西道下辖桂管、邕管、容管经略使。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置羁糜州县峒,凌云属邕州管羁縻双城州,半属溪峒。

五代,凌云属邕州管辖,后为南汉属地。

宋皇佑五年(1053年),置泗城州,管辖利州、侯唐州、归乐州、龙川州。泗城州隶属广南西路邕州都督府。

元,凌云县属广西行省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所辖的泗城州,下辖利州、唐兴州。

明,泗城州直地于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六年(1373年),州治迁至古磡峒(今泗城镇)。泗城州,下辖利州、程县、唐兴州。

清初为泗城直隶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为泗城府(土府)。十八年改为泗城军民府,隶思恩府。雍正五年(1722年),改土归流复置泗城府,直隶广西省。泗城府治在今凌云县城。泗城府初无州县。雍正八年,泗城府划辖原系直隶州的西隆州及西林县。乾隆五年(1740年),泗城府置凌云县,故泗城府辖凌云、西林2个县及西隆州,辖及今百色市之西林、隆林、田林、凌云及乐业等县地。

民国元年(1912年),根据《广西地方官暂行章程》有关附郭之县省入府的规定,废凌云县省入泗城府。次年,废泗城府复置凌云县,隶属田南道。十六年,凌云县直隶广西省政府。十九年,凌云县属百色民团区。二十三年三月,凌云县改属百色行政督察区。期间,辖地包括今乐业县和天峨县、田林县、百色市部分地区。二十四年,区划调整,凌云县辖地缩小。二十九年四月,凌云县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三月,凌云县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广西置15个区,99个县,1个市(桂林市)。区辖县,凌云县隶属百色区。

1950年1月5日,凌云县解放,仍称凌云县。同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8月,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凌云县、乐业县合并为凌乐县,县治凌云县泗城(城厢)镇。同年,又划出利周归田林县管辖。1953年1月后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1956年3月后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3月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凌乐县,恢复凌云县、乐业县。凌云县治泗城(城厢)镇,辖城厢、下甲、伶站、沙里、逻楼、加尤、玉洪7个公社。1984年,凌云县实行体制改革,调整乡镇区划为2镇8乡(即:泗城镇、逻楼镇、下甲乡、朝里乡、沙里乡、加尤乡、东和乡、玉洪乡、力洪乡)下设109个村(街)委员会。其中:伶站、朝里、沙里、玉洪、力洪5个乡为瑶族乡。

2000年5月,加尤乡改为加尤镇。2002年5月百色撤地改市,凌云县隶属百色市,2004年7月,凌云县实行乡镇撤并,撤销东和、力洪2个乡,其中东和乡部分村划归逻楼镇,部分划归泗城镇,力洪瑶族乡划入玉洪瑶族乡。至2012年,凌云县辖3镇5乡110个村(社区)委员会。

1996年,凌云县面积2037平方千米,人口约17万人。辖2个镇、8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泗城镇、逻楼镇、下甲乡、伶站瑶族乡、朝里瑶族乡、沙里瑶族乡、东和乡、加尤乡、玉洪瑶族乡、力洪瑶族乡。县政府驻泗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凌云县总人口175573人。其中:泗城镇36742人,逻楼镇25442人,下甲乡18138人,伶站瑶族乡14887人,朝里瑶族乡7442人,沙里瑶族乡16722人,东和乡10944人,加尤乡24749人,玉洪瑶族乡15613人,力洪瑶族乡4894人。

2001年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1]10号)同意加尤乡改为镇建制,所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凌云县辖3个镇、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泗城镇、逻楼镇、加尤镇、下甲乡、伶站瑶族乡、朝里瑶族乡、沙里瑶族乡、东和乡、玉洪瑶族乡、力洪瑶族乡。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6号)同意调整凌云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东和乡,原东和乡陇雅、白马、教村3个村划归泗城镇管辖,原东和乡安水、敏村、新洞、洞新、瓢村5个村划归逻楼镇管辖;撤销力洪瑶族乡,整建制并入玉洪瑶族乡,玉洪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5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泗城镇、逻楼镇、加尤镇、下甲乡、伶站瑶族乡、朝里瑶族乡、沙里瑶族乡、玉洪瑶族乡。

行政区划

2000年,凌云县辖2个镇、3个乡、5个民族乡:泗城镇、逻楼镇、下甲乡、伶站瑶族乡、朝里瑶族乡、沙里瑶族乡、东和乡、加尤乡、玉洪瑶族乡、力洪瑶族乡。

2005年,凌云县撤销2个乡镇。凌云县辖3个镇、2个乡、5个民族乡:泗城镇、逻楼镇、加尤镇、下甲乡、伶站瑶族乡、朝里瑶族乡、沙里瑶族乡、东和乡、玉洪瑶族乡、力洪瑶族乡。

2012年,凌云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分别为泗城镇、逻楼镇、加尤镇、朝里瑶族乡、伶站瑶族乡、沙里瑶族乡、玉洪瑶族乡。

地理环境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距首府南宁360千米。东连凤山县、巴马县,西接田林县,南邻右江区,北与乐业县枕连。地理位置为北纬24°06′—25°37′,东经106°23′—106°55′。全县石山面积占40%,土山面积占60%。

县境东西最大距离53.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8.8千米。县境总面积为205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040.1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9.37%;水域面积12.8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63%。

地貌

凌云地处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是比较典型的山地地形,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广大。整个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32%;平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28%。

凌云县地貌构成主要有两大类:土山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其中土山区占全县总面积近60%,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石山区占近40%。土山主要位于县城西北、西南地区,总属青龙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沿边界排列,成为县境西半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主峰为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位于县极西北与田林县交界处。石山主要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区。

土壤地形

凌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山地貌类型。全县群山起伏,地貌由土山和石灰岩喀斯特山地两大类型构成。土山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0%,居住着全县40%的人口,而40%的石山地区却居住着全县人口的60%。

凌云县土壤、谷物中的铬,硒含量高于中国平均水平15倍以上。母岩主要有砂页岩、石炭岩。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占45%,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至1200米地带,肥力高:黄壤占11%,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带,土壤湿润、疏松、肥力高;棕色石灰土占34%,分布在石山地区:红壤占10%,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高丘深谷地带,土壤干燥,肥力一般。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冬短夏长,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1443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95.8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9℃~20.4℃;年平均降雨量1235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强烈,加上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谷深等因素,一年约有半年时间处于热带暖温气团控制之下,水气输送十分丰富,气流极易展开辐射。因此,凌云县成为广西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降雨天为151天。同时,受喀斯特地貌和南亚热带季风气的影响,干湿分明,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冬春两季干燥少雨,干旱灾害频繁。

水文

凌云县内河流有泗水河、布柳河2条干流,11条支流,分属右江、红水河2大水系,总流域面积1777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8.181亿立方米。 [10]  河网密度0.134千米/平方千米,水源洞水系分两个支流:水源洞水流向凤山县三门海坡心村巴马盘阳河水系,被专家认定为水源洞长寿之源头;水源洞水流向澄碧河,广东珠江水水系,被专家认定为珠江水系之源头。

资源

土地资源

凌云有耕地1.3万公顷,可供开垦的荒地3.5万公顷,有林面积1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全县总面积306万亩,耕地面积16.75万多亩,其中水田5万多亩,旱地12万多亩。全县有荒山60多万亩,其中宜牧宜林荒山40多万亩。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探明的有水晶、锑、铜、钻、锌、钨、煤、镁、铁、磷、金、铀等20多个品种。

1、微粒金矿

主要分部于凌云穹窿构造隆起的四周的中三叠统砂泥岩中;而凌云穹窿隆起的四周都被中三叠统地层所环绕,故在其边缘存在着金矿赋存的地层条件,从构造形态来看,凌云隆起区四周皆被环形断裂控制,这些断裂有的可成为矿液通道,有的直接可形成赋矿场所,此环形带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是成矿的有利条件。

自1985年发现逻楼金矿,相继发现明山金矿、猫老壳金矿、红卜楼金矿,据地质工作队工作后推测,其矿区黄金储量近20吨,潜在价值近15个亿。

2、砂金

主要分布于下甲—泗城坡脸—东和一带的泥盆统地层的岩溶洼地之第四层残坡积层中。县金矿已在下甲上陇咪和下陇咪、岩洞等进行采矿。

3、水晶矿

主要产于陇救、陇凤—洞新弄劳,浩坤—弄福—坪山及坡脸等地,原生矿形成于方解石—古英脉中,矿石晶体大,质量好。

4、锑矿

锑矿主要分布于泗城、加尤、逻楼、沙里、下甲、伶站、玉洪等地、大小锑矿点,矿化点近百处。最好的为逻楼新洛老里洞矿区。

5、铁矿

主要分布于县城—逻楼、滥村—磨贤—上伞等地,属次淋虑堆积型矿床,产于岩溶洼地之第四系残坡积层中,堆积面积10—50平方米,厚度0.5—10余米,含铁最高达56.95%,埋层浅,易开采。

6、石英斑岩(陶瓷土)

石英斑岩风化后形成理想的陶瓷粘土。分布于巴合兴隆坳、央八、仓洋等到地的石英斑岩出露区。含SIO273.85%、AL2O315—16%,Fe2O3、TiO2、CaD、MgO含量均达技术标准,为高级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制品的原料。

7、白云石

主要产于凌云穹窿之中石碳统及中泥盆统和下二迭统的灰岩中,呈层状产出,沿走向矿层厚度品的位变化稳定,MgO含量>18%,储量4.6亿吨,是冶炼金属镁的基本原料。

8、硅石

主要产于三迭系切割较深的沟谷中,在玉洪、朝里、伶站、下甲均有可供开采矿体赋存,沿公路进行线路地质调查,储量可达30万吨以上,潜在价值1500万元,开采条件良好。矿体厚0.8—3米,最厚达50米,矿石质量好。含SIO298.20%,Fe0.52%P<0.02%。

9、辉绿岩

产于力洪乡那洪村上游,岩体出露面积为2.5平方千米,颜色艳丽,是加工饰面材的好材料,电、路、水都方便,可作火山岩石建材制品生产基地。

10、煤炭

分布于逻楼敏村—洞村之间及磨贤等地。

水力资源

水利资源蕴藏量为11.7万千瓦,可开发4万千瓦,已开发1.1万千瓦。凌云县有水库14座,其中小(一)型水库6座,总库容14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36万立方米,灌溉1.14万亩。小(二)型水库有8座,总库容3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5.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231万亩。

凌云县最大的河流--澄碧河,流面积1326平方千米,县境流长56.8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1.5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8.02万千瓦,年发电量7亿度;布柳河是县内第二大河,其流向与澄碧河背道而驰,县境内长63.5千米,年平均流量3.49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7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植物资源

凌云县森林覆盖率为76.41%,自然植被属南亚热带植被类型。全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主要有:香果树、福建柏、巴尾树等。经济树种有:八角、油茶、油桐、板栗、核桃、蝴蝶果、麻竹、白毫茶等。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红松、红椿、香樟、苦楝、酸枣、华木等。果树有柑、橙、桃、李、黄皮、枇杷、柿子、川木瓜等30多个品种,药用植物主要有:雾苓土茶、金银花、何首乌、黄精、黄柏、山克根、昆明鸡血藤等150多个品种。

动物资源

凌云常能见到的野生动物有山鸡、画眉、飞虎等飞禽;山猪、箭猪、猴子等走兽;樟子、蛤蚧、蛇类、穿山甲等山珍;鲤鱼、白甲鱼、例刺鲐、长尾唇鲱等多种鱼类,还有最近几年发现的育眼金钱鱼和娃娃鱼。家畜以马、羊驰名。凌云马善行走山路,体小灵活,性格温和,食少耐劳;凌云羊肉质鲜美,皮厚毛细,为传统出口产品。

人口

凌云县居住壮族、汉族、瑶族三个世居主体民族,还有布依族、彝族、土家族、苗族、仫佬族、哈尼族等人数极少量的少数民族居住,这些人数极少的民族主要是分配交流到凌云工作,或经商,或婚姻迁入。

壮族、蓝靛瑶、盘古瑶分布于土山地区,少部分壮族也分布在石山区。壮族多数居住在较低洼地型平缓或河边,蓝靛瑶和盘古瑶喜居住在山里近水的溪沟边。

蓝靛瑶分布于泗城镇览沙、金保、平林、腰马村,下甲乡的和洲、双达、平怀村,伶站瑶族乡袍亭、那留、平兰村,朝里瑶族乡百朝、羊囊、兰台、平塘村,沙里瑶族乡那伏、浪伏、果卜、那仰村,罗楼镇林塘、磨村、滥村,玉洪瑶族乡玉保、下谋、九江、盘贤、莲灯、乐凤、那力、伟利、汪田村。

盘古瑶分布于朝里瑶族乡的兰台,加尤镇的下伞村,玉洪瑶族乡的东兰村。

汉族、背陇瑶主要分布于石山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汉族和背陇瑶分布土山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557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泗城镇36742、逻楼镇25442、下甲乡18138、伶站瑶族乡14887、朝里瑶族乡7442、沙里瑶族乡16722、东和乡10944、加尤乡24749、玉洪瑶族乡15613、力洪瑶族乡4894。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和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11年末人口19.56万,其中农村人口17.5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9.8‰,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凌云县常住人口为188194人。

凌云简介

凌云位于广西西北部,是百越古道上重要的支点,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4镇4乡(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村(社区)委会,1532个村民小组、2190个自然屯,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截至2020年11月1日,百色市凌云县常住人口为18.819万人,其中汉族、壮族、瑶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5%、33%和22%。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奋斗下,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平安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异地长寿养老养生基地、中华诗词之乡等众多荣誉称号。凌云可以说是“古府凌云”“茶乡凌云”“山水凌云”“长寿凌云”“活力凌云”“壮志凌云”。

古府凌云:凌云建制历史悠久,宋皇佑五年(1053年),宋皇朝在凌云设置泗城州,管辖利州、侯唐州、归乐州、龙川州,也就是如今的百色、田林、西林、凤山以及贵州的一部分,成为明代广西最大的直隶州,有“百粤榷尊,两江上郡”之美誉。清顺治15年(1658年)设为泗城府,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在泗城府设置凌云县,至今有近千年州、府、县治历史。时至今日,境内仍保留有挹翠门、文庙、三星塔、水源寺、云台寺、中山纪念堂等古建筑,千年州府底蕴悠长。

茶乡凌云:凌云白毫茶历史悠久,在凌云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亚洲唯一能加工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茶品的茶树品种,1915年,和国酒茅台同台获得巴拿马奖,1984年,经全国优良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第一批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2005年获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获得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名茶评比“红茶类”金奖,2016年获“凌云白毫”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2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6.1万亩,有机茶园2万亩,涉及种茶、制茶、售茶的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2.5%。

山水凌云:凌云地处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大石山区占93.6%,是比较典型的山地地形。县内河流有泗水河、布柳河2条干流,总流域面积1777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县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8%,是百色澄碧河的主要源头,也是珠江水源的发源地,素来享有“山雄、水秀、洞幽、城古”的美誉。境内有集休闲、考察、观光为一体的茶山金字塔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亚洲神奇第一洞”的纳灵河谷国家3A级景区,泗城文庙国家3A级景区,有正在开发的国家湿地公园浩坤湖等景区,2015年成功融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

长寿凌云:凌云地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长寿之乡”“中国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区域之间,空气纯净圣洁,水质优良稳定,全县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达2000至5000个,最高可达10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2018年初,全县百岁以上寿星有24人,占总人口比例10.9/10万,高于世界长寿区认定标准(7/10万)。现还留有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赐给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的一块“禾寿”牌匾。

活力凌云:凌云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凌云壮族72巫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凌云白毫茶制茶技艺》《凌云瑶族龙凤舞》等7个民俗文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朝里那巴吼敢歌圩文化节、金保“二月二”民俗文化节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节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培育了一大批文学、舞蹈、书画等反映凌云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壮志凌云:凌云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2012年国务院确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自治区扶贫开发办确认为广西深度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壮志凌云、永不言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凌云脱贫攻坚精神,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涌现出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最美中国符号人物郁再俭等一批可歌可泣的楷模人物,引领着全县上下在实现凌云“小康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十三五”期间,凌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从严治党新常态,继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脱贫奔康为核心,明确了“135”发展思路,提出了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西部生态强县的奋斗目标,以实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攻坚战、旅游富民攻坚战)“五大创建”(创建国家生态县、创建国家有机农业基地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创建广西文明城市)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凌云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幸福指数高的赶超跨越发展之路。

经济

综述

2005年凌云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5亿元,比2001年增长33.1%,年均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5亿元,比2001年增长403%,年均增长49.8%;财政收入完成5005万元,比2001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8.3%。县域经济在全区的综合排位由2004年的第70位跃升到第60位,2005年荣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2006年1—9月,凌云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258万元。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8亿元,是1992年的15.0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是1992年的79.41倍;财政收入1.45亿元,是1992年的20.8倍。

2020年,凌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亿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24.74亿元,下降44.4%;财政收入3.09亿元,下降1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44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72元,增长8%。

工业

截至2006年,凌云已建成投产的水电站有11座,装机1.83万千瓦;正在建设的有9座,装机5.1万千瓦;建成田林至凌云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005年,工业集中区实现总产值4030万元,上缴税金227万元。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比2001年增长88.1%,年均增长17.1%。

2012年,凌云县建设了伶站和泗城两个工业集中区,规划用地9585亩。伶站工业集中区分为百当、九民、停那3个片区,分别以发展冶炼工业、建材工业和矿产品、农产品加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主;泗城工业集中区分为镇洪、旦村两个片区,主要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木材集中加工为主。

截至2012年,凌云培育了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5家产值均超1亿元。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约达14.8亿元。

农林业

2006年全年茶园面积已达10.8万亩,年产干茶2100吨,产值6000多万元;桑园面积已达3.6万亩,年养蚕15000张,产鲜蚕10500担,产值1200多万元;年产烤烟近1万担,产值420万元。共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5.8万亩,退耕还林20.2万亩,2006年被评为“广西绿化模范县”。2005年劳务输出10000多人,劳务输出收入3600万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

2013年1~10月,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8.2亿元,同比增长7.9%。

2013年1~10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产值突破5亿元,达5.31亿元,占全年1~10月农业总产值8.2亿元的64.75%。其中,干茶产量超4000吨,达到4512吨,产值超2亿元,达2.62亿元;产茶油1700吨,产值6800万元;产鲜茧近3万担,产值突破5000万元,达5906万元;烤烟创税(含增值税)首次突破600万元,达653.35万元,增长76.5%;林下养鸡产值突破1亿元,达到1.21亿元。

2019年11月24日,广西凌云县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改造低产油茶,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7万多亩,产值3.9亿元。

交通

凌云是中国西南地区出海出边大通道的中心点,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和大自然屯通的目标。省道206线百色至凌云至乐业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县城距首府南宁300千米,距百色城82千米,距百色机场120千米。伶站工业集中区距百色火车站60千米,距百色航运码头55千米,距连接东盟国家的国家一级口岸龙邦300千米,距南宁至昆明的高速公路60千米。

截至2006年10月,建成了百乐二级油路凌云段,凌云至凤山四级油路凌云段以及彩架至沙里、下甲至朝里、央里至茶山景区四级油路;完成了62个村的村级道路提级改造,全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30千米,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2012年,建成凌云至百色二级公路,完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和大自然屯通公路的目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41千米,是1992年的近10倍。

社会

2005年,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1.9平方千米扩大到2.3平方千米,人口由1.9万人增加到2.5万人,连续两届荣获广西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先进城市奖和一届优秀城市奖。全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0%。

截至2006年10月,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35%的农户开通了电话,42%的农户住上了楼房,89%的农户解决了饮水困难,农村电视综合覆盖率达76%,沼气池入户率达42.4%,摩托车入户率达78%。

教育

2012年,凌云县共有中小学200余所,教职工2000余人,校舍总面积29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了自治区“普九”和“普实”评估验收,先后荣获“全国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等级荣誉称号。

扶贫

2013年1~10月,实施扶贫项目82个,竣工23个,完成投资2.734亿元;招收初、高中未考入高一级学校的本县籍毕业生587人参加职业技术免费学历培训;完成劳动技能、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15期34885人次,共有1850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初级证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创收1.45亿元。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历史文化

凌云蓝靛瑶婚礼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节庆等活动。摄友肖发凌日前深入凌云瑶寨,见证并拍摄了当地蓝靛瑶青年男女一场真实的婚礼,让我们看到了蓝靛瑶富有特色的婚俗习俗。

  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在婚俗上,蓝靛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做主,男方父母在平时走寨串户时看中哪家女孩便择日带些烟酒、鸡等到女方家求亲,事后女方父母了解男方的家庭条件认为合适便通知男方,男方便择日带着媒人和酒肉定金等到女方家定亲,过数月后男方家便准备彩礼到女方家要“八字”,要了“八字”表示婚事已定,男方过数月可以择吉日接亲。至今,凌云县的蓝靛瑶仍然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婚礼。

  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九江村22岁的蓝靛瑶女孩小邓与隔壁村同龄的小蒋恋爱并结婚。结婚那天,小蒋带着接亲队伍到九江村迎接新娘。

  接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的接亲队伍由一个男媒和女媒还有4个男女青年、唢呐队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要过“两道坎”,第一关是在寨前许多乡亲拦路问要买路钱,每人1元、2元便可放行;第二关是到了女方家门,女方便在大门口拦路用山歌形式问来者是何方客人,来意是什么等,双方经过山歌对唱知道来意后,男方才可以进门,进门后女方请来的老道人在大堂烧香念经,并打开男方带来的一壶圣酒,大家在堂前相互敬酒,然后摆长桌吃饭。

  蓝靛瑶姑娘有哭嫁习俗,表示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女儿出嫁,娘家人有陪嫁的习惯,嫁妆都有床上用品、洗衣机、摩托车等家用电器,还有日常的生活炊具、生活用品,如锅头、碗、筷、凳子等,表示从今以后,儿女就开始组建新的家庭,祝女儿今后生活美满幸福!

  蓝靛瑶族新娘子出嫁一般都在中午出门,出门前都要更换靓丽的特制新娘妆,出门前都要自家的嫂子或姐来背出家门口,脚不能碰门槛。出门后女方母亲都要给新娘、伴娘嘴里敬上少许五色糯米饭,表示女儿出门路途遥远,一路平安!

  迎亲队伍出寨前还要过六道卡,本村的姑娘们要用自己编织好的腰带在路口设六道卡,迎亲队伍过每个卡都要喝上姑娘们敬上的一杯酒才能过关,不会喝酒的要会对山歌才能过关。

  蓝靛瑶族婚礼,新娘接到男方家时在婚礼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拜堂,拜堂结束后新娘入洞房,长号、小号、鞭炮齐鸣,亲朋好友团聚、摆长桌宴席庆贺,本村的姑娘们还给客人敬酒、敬菜、唱山歌等场面非常热闹。

凌云特产

凌云县主要农产品和土特产有白毫茶、雾苓土茶、八角、板栗、茶油、桃、牛心李、川木瓜等。

凌云白毫茶

原名白毛茶,因其叶背长满白毫而得名,主产于广西凌云县四季云雾缭绕的岑王老山、青龙山一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之自然无公害而特具风味,成为茗中上品。1915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二等奖;1991年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鉴评,获全国优质名茶称号;1999年荣获中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称号;2000年荣获韩国茶人联合会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红茶类金奖、绿茶类银奖。

大红八角

大红八角香味浓,果大籽粒饱满,远销港澳、东南亚,全县拥有14.5万亩;凌云大红八角素称香料之王,是凌云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凌云八角风格独特,果型比一般八角大,肉质肥厚,芳香特别浓郁持久。八角叶可制茴油,茴油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香料,特别是化妆品更离不开茴油。八角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香料,在医学上有寒温,理直止痛,止咳健胃的功效,为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川木瓜

川木瓜属蔷薇科,灌木,系果药兼用型水果,为名特优稀水果,凌云特产。其果味清酸,含极丰富的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能舒筋活胳,和胃化温,有防血管硬化、降低血压、减肥的作用。

牛心李

牛心李是凌云李果中的一个优质品种,因其果形似牛心而得名。果实向阳为红色或粉红色,果肉橙黄色,可食率高,味甘甜,具有独特风味。6月下旬成熟是鲜食或加工应子、果脯、罐头的绝好原料。

油茶

凌云油茶种植面积已达19万,茶油油色澄亮,香纯味正,因营养丰富,素称食用油之王。

麻竹

麻竹是凌云县传统经济林种之一,在凌云已有200多年种植历史,竹笋是凌云县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营养特别丰富,是一种高纤维素,低脂肪又富含氨基酸的绿色食品。

岑王天然山泉水

山泉位于广西第四高峰广西岑王老山(2062米)南麓之凌云县力洪乡那洪村西,其出露点周围近两千米范围内无村屯,山上植被发育,天然原始状态尚好,未发现任何污染。泉水物理特征:泉水为无色透明,有清凉爽口之感,经瓶装不封口在天然室温环境中观察,15天内无任何杂质及其他沉淀物及析出物。属中性低钠水。

蓝靛瑶腰带

蓝靛瑶腰带是凌云少数民族——蓝靛瑶老幼女性必备佩饰之一,无论休闲还是劳作时都紧系腰中。它做工精细、考究。共用了黑、白、黄、绿、粉红、大红六种颜色的细纱线手工精织而成,一般制作一条腰带需费时两天。蓝靛瑶腰带还与蓝靛瑶族热情好客密不可分。蓝靛瑶腰带还是一种美的象征。

旅游资源

凌云是广西西部青龙山脉长寿带上的长寿宜居县,中国异地长寿养老养生基地,主要景区有水源洞天纳灵福地长寿养生都会景区(水源洞和纳灵洞两个景区)独具神韵的珠江水系源头祈福寻源旅游,和880多年的水源洞问心寺佛文化养心祈福体验旅游,水源洞天吸氧长寿养生区旅游,纳灵洞的680多年道教文化养生区旅游等旅游资源。凌云旅游资源具备长寿养生文化,佛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乡土性、体验性,古特性、奇异性和美感性。县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有文庙、博物馆、茶山绿色金字塔、岩流瑶寨、逻楼新寨、中山纪念堂、石钟山、云台山、五指山、弄福公路等旅游景点。

水源洞

水源洞旅游景区位于凌云县城北百花山下,距凌云县城约1千米,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市十八景之一。水源洞景区分为内洞和外洞两部分。洞外绿堤两道,垂柳、古榕遍岸,飞鸟争鸣,两座对称排列的石拱小桥,古朴典雅。洞内有占地22000平方米、宽38米、高20.8米的大厅。洞门最高处的山崖绝壁上,刻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左江观察使王玉德所题的“第一洞天”,大厅四周绝壁上刻有明、清以来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联、题诗80余幅,是凌云县古石刻最集中、保护最完整的地方,展示了凌云近千年的州、府、县建制历史文化。

纳灵洞

纳灵洞旅游景区位于凌云县城郊,距凌云县城约1千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质地貌景观。景区洞体全长1500米,呈东西走向,“9”字型,双层结构,其中下层地下河长880米,上层旱洞长620米,两层之间高差28米。共分为5大景区32个景点。纳灵洞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在洞穴中十分罕见,有"亚洲神奇第一洞"之美称。

茶山金字塔

凌云县茶山“金字塔”景区位于凌云县加尤镇案相村境内,海拔1100多米,由五十余个茶峰组成,景区因酷似一座座绿色“金字塔”而得名。景区已开发了茶王阁、茶仙亭、茶圣亭、游客采茶园区等景点和茶叶加工工艺参观、制茶体验,茶道、山歌表演等项目,是集采茶、制茶、品茶、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也是广西首批通过国家旅游局评估验收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

所获荣誉

凌云县先后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西部地区教育‘两基’攻坚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广西卫生县城”等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7月2日,成为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