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桑螵蛸

一种中药
螵蛸,中药名。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螵蛸、蝉蛸。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1]
    中文名:桑螵蛸 拉丁学名: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别名:螵蛸、蝉蛸 界:动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 超目: 目:螳螂目 亚目: 科:螳螂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分布于我国广东、台湾和湖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概述

桑螵蛸

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经》载:“桑螵蛸生桑枝上。”《别录》云:“螳螂子也。”《本草图经》载:“今在处有之,螳螂逢木便产,一枚出子百数,多在小木荆棘间。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气,故为佳。”《纲目》载:“(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仅据历代文献记载,桑螵蛸为何种螳螂所产之卵鞘,则难以确定。古时称螳螂卵为螵蛸,产于桑树上者则称为桑螵蛸。现代临床上应用的桑螵蛸并非完全采于桑树之上,其原动物也并非一种。 《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桑螵蛸,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

1、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2、南方刀螂,体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长,前胸背板两侧几平行,中间有一浅纵沟。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橘红色斑纹。中足和后足细长。 

3、小刀螂,体中等大小,长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色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4、文腹螳螂,体中等大小,绿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胸粗短,前半部两侧扩大,最大宽度为最狭处的2倍。两侧有明显的小齿。前翅革质,狭长如叶片状,外缘及基部青绿色,中部透明,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后翅膜质。前中镰刀状,前足基节下缘有4个齿,中足和后足细长 。

药品简述

药名:

桑螵蛸

汉语拼音:sang piao xiao。

英文名:Mantis Egg-cas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3、Stalilia maculata Thunb 

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

科属分类:螳螂科。

别名:蜱蛸、 桑蛸、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野狐鼻涕、赖尿郎、刀螂子、老鸹芯脐、螳螂蛋、尿唧唧、流尿狗、猴儿包、螳螂壳。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肝经;肾经;膀胱经。

功能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主治

: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尿频;小便失禁;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3-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

生态环境:

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nn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nn2.分布于南方各地。nn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nn4.分布于我国广东、台湾和湖北等地。

药材基源:为螳螂科动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广腹螳螂的卵鞘。

采收储藏: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树上采集卵鞘,蒸30-40min,以杀死其中虫卵,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桑螵蛸《本草经集注》:“当破之。”《普济方》:“中劈破,研为细末” 《医学入门:“热水浸淘七次。”《本草能玄》:“浆水浸一日。”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置蒸具骨蒸约1h,取出干燥。蒸制品可消除生口致泻作用。 

2、炒桑螵蛸《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扁,令水遍沸,于瓷锅中熬令干用。”《外台》:“炒。”《圣惠方》:“微炒”,“炒令黄。”现行,取净桑螵蛸,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取出,放凉。 

3、盐桑螵蛸《普济方》:“盐水炒。”现行,取净桑螵蛸,加入盐水拌匀,闷润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每桑螵蛸100gk,用食盐2.5kg。盐桑螵蛸可增强益肾固粗作用。 

4、酒桑螵蛸《局方》:“酒浸炒。”《严氏济生方》:“酒浸。”《普济方》:“酒浸炙。”现行,取蒸过的净难能可桑螵蛸,用酒喷洒均匀,微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次桑螵蛸100kg,用黄酒10kg。

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2、《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复花。 

3、《药性论》:畏戴椹。 

4、《本草经疏》:凡失精通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5、《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浸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

中药化学成分

1、广腹螳螂,

桑螵蛸(干燥卵鞘)含 蛋白质、脂肪、枸橼酸钙(6分分子结晶水)。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 黑螵带卵内层平均含氮11.25%,不带卵外层平均含氮14.50%。左粘胶腺(left colleterial gland)含原儿茶酸(procatechuic acid)的甙。 

2、薄翅螳螂

,桑螵蛸含蛋白质、脂肪。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全虫棕色素与黄色素为胆绿及其相类物质。 

3、华北刀螂

,桑螵蛸含蛋白质58.5%,脂肪 11.95%,糖1.6%,还含粗纤维20.16%,水分2.81%,钙0.4%,铁,胡萝卜素样色素。团螵蛸带内层平均含氮10.53%,不带卵外层含氮13.09%。 

4、长螳螂,

桑螵蛸含蛋白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铁、钙、胡萝卜素样色素。 

5、小刀螂

,桑螵蛸含蛋白质、脂肪及粗纤维等。

药用配伍

1、桑螵蛸用于肾虚遗精,早泄,阳痿,白浊,带下。治肾气虚弱,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者,配龙骨、五味子,以补肾固精;

2、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早泄,四肢酸痛者,配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山黄肉,或与五味子、补骨脂、附子相伍,以温肾助阳,如《杨氏家藏方》桑螵蛸丸。

3、若肾虚白浊,带下清稀,腰痛如折,配芡实、金樱子、补骨脂、胡桃肉,或与朱氏萆解分清饮合用,以益肾止带。用于肾虚遗尿,尿频,小便失禁。

4、小儿肾气未充,膀胱失固,夜多遗尿,可单用桑嫖蛸炙黄研末服,或配益智仁、煅龙骨煎服;

5、老人肾阳虚弱,尿频或失禁,配韭子、补骨脂、熟地黄等,以温肾缩尿;

6、中气不足加以黄芪、升麻;膀胱应冷,可与缩泉丸同用;

7、若心肾不足,神思恍惚,前事易忘,尿频遗尿,可与养心安神之人参、菖蒲、远志、龙骨、龟板等药配伍,如《本草衍义》桑螵蛸散。 

临床应用

1、缩尿止带:螳螂及桑螵蛸桑螵蛸主要功效是缩尿,能治各种小便过多,失禁,遗尿,疗效显着。如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夜间小便次数多,尿色清白,不易解净,时有腰酸腿软,用桑螵蛸配肉桂、肉苁蓉、益智仁,有温补强身,收涩缩尿功效。神经系统疾患後遗症,小便失禁,用桑螵蛸治疗亦有效。 

2、治儿童尿遗:二至四味配成汤剂、散剂、丸剂均可,如桑螵蛸配缩泉丸,即益智仁、台乌药等组成之治尿遗名方,加入动物性缩尿药。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两(5-12岁儿童用1两),水煎,日服1剂。试治 11例,一般连服3-4剂即可见效,再服2-3剂,可巩固疗效。

3、治儿童遗尿经久不愈,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体质渐虚症:桑螵蛸配黄芪、升麻、蛤蚧,蜜制成丸,一日三次,每次六克。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桑螵蛸与鹿茸配合,鹿茸具有显着强壮作用,能助儿童增进发育。桑螵蛸得鹿茸,则强身缩尿功效增倍。

4、治脊髓病变引起遗尿:急性脊髓炎自休克期开始,由於炎症造成横贯性损伤,除瘫痪之外,常见小便难以控制,病程较长,收效缓慢,治法当以壮阳强身为主。桑螵蛸加益智仁、肉桂、附子、补骨脂。此类药对脊髓神经能增强反射功能。

5、壮阳固精:桑螵蛸有壮阳功效,较其他动物性壮阳药物功效薄弱,药性缓和;常服无燥热之弊。如治性功能减退,配合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鹿茸。若性机能减退兼早泄,桑螵蛸配合金樱子、白莲须。 

6、治男性不育症:桑螵蛸可作为辅助药。不育症原因有精虫数量减少,精虫活动力减低,或精虫畸型,桑螵蛸单味效力薄弱,复方配伍,辅助蛤蚧、肉苁蓉、菟丝子、鹿尾,增强疗效。丸剂较煎剂为佳。

7、其他应用:桑螵蛸除去杂质,文火炒酥研末,外用能排脓解毒,治儿童疮疖,脓成溃破,经清除脓液後,桑螵蛸末调麻油,敷於疮口,可加速排脓,消除肿胀疼痛。中耳炎脓多腥臭,患处经消毒祛脓,再用桑螵蛸末加冰片、硼砂末适量,吹入耳道,一日三次。

8、治疗小儿遗尿症: 桑螵蛸、益智仁各45g(5~12岁儿童用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治疗11例, 疗效满意.〖中医杂志1965(;11): 30〗   

9、治疗小儿遗尿症:b. 桑螵蛸4份, 煅牡蛎4份, 韭菜子2份, 枯矾1份, 加水煎至500ml药液含原药90g, 加适量的苯甲酸钠防腐, 加糖调味, 于睡前服50ml, 治疗50例, 痊愈45例, 无效5例.〖新医学 1974;(3): 139〗   

10、治疗带状疱疹 桑螵蛸用文火焙焦, 研为细末, 加香油适量调匀, 用羽毛涂于患处, 每日3~4 次, 治疗30例, 全部治愈.〖新医学 1975;(6): 319〗   

11、 治疗冻疮 鲜桑螵蛸切成两段, 用钳子夹紧, 挤出黄色液体, 涂于冻疮红肿灼热处, 溃破者也可用, 治疗100余例, 一般3~5次可愈.〖江苏医药 1977;(1): 35〗

常用选方

1、治遗精自浊,盗汗虚劳: 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 (《外台》)

2、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获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 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 (《本草衍义》桑膘销散)

3、治妊娠小便数不禁: 桑膘峭十二枚。捣为散。分作两服,米钦下。(《产书方》

4、治小便不通及胞转: 桑螵蛸捣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产书方》)

5、治产后遗尿或尿数 桑螵蛸(炙)半两, 龙骨一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 (《徐氏胎产方》)

6、治男妇疝瘕作痛: 桑螵蛸一两,小茴香一两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花椒汤调服。(《本草汇言》)

7、治咽喉骨鲠: 桑螵蛸,醋煎呷之。(《经验良方》)

8、治底耳: 桑螵蛸一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一字,为末。掺在耳内,每用半字。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经验方》)

9、治小儿软疖: 桑螵蛸烧存性,研木,油调敷之。(《世医得效方》)

常用配方

1、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一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纲目》引《外台》)

2、治精泄不禁:桑螵蛸三两(焙干),龙骨二两,白茯苓一两。上为末,米糊和丸加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茯苓、盐汤送下。食前服。(《普济方》锁阳丹) 

3、治虚劳梦泄:桑螵蛸一两(微炒),韭子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古今医统》桑螵蛸散)

4、用下焦虚冷,精滑不固,遗沥不断: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龙骨各半两,桑螵蛸七枚(切细炒)。共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杨氏家藏方》桑螵蛸丸)

5、治痟肾,小便白浊,久不瘥:桑螵蛸一两(微炒),菟丝子半两(汤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熟干地黄二两,山茱萸三分,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大麦汤饮下三十丸。(《圣惠方》桑螵蛸丸)。

6、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十二枚。捣为散。分作两服,米饮下。(《产书方》)

7、治产后小便不禁:桑螵蛸半两(炒),龙骨一两。上为细末。食前,粥饮调下二钱。(《妇人良方》)

8、治产后小便不禁:真桑螵蛸(蒸,焙)四钱,龙骨(煅)、牡蛎(煅)各六钱。为末。水调三钱服。(《(鱼孚)溪单方选》) 

9、治妇人虚冷,小便数:桑螵蛸三十枚(炒),鹿茸、牡蛎粉、甘草各二两,黄芪半两。上为末。食前,姜汤调一钱服。(《妇人良方》桑螵蛸散)

10、补心气,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本草衍义》桑螵蛸散)

11、治小便不通:桑螵蛸三十枚,黄芩一两。上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顿服之。(《医心方》引《小品方》云解散)

12、治五淋涩痛不通:桑螵蛸(炒黄)三十枚。研末。车前子煎汤(调)服。(《方脉正宗》)

13、治男妇疝瘕作痛:桑螵蛸一两,小茴香一两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花椒汤调服。(《方脉正宗》)

14、治小儿咽喉肿痛塞闷:桑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马勃半两。上件药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每服煎犀角汤调下三丸,三岁以上渐渐加之。(《圣惠方》)

15、治木舌肿强:桑螵蛸(十二月者),炙黄,为散。每服半钱匕,莱菔汁调下。(《圣济总录》螵蛸散)

16、治骨鲠:桑螵蛸挂干,为末吹之。(《丹溪治法心要》)

17、治聤耳:桑螵蛸一个,火上炙令焦黄色,研为细末,入麝香、轻粉各少许。先用绵展尽脓,干掺。(《百一选方》)

18、治吹奶疼痛不止,或时寒热:桑螵蛸三枚(烧令断烟),皂荚一寸(去黑皮,涂酥炙微黄,去子)。上同捣为末。用酒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普济方》) 

19、治内臁:螵蛸一两,枯矾五分。共为末。以椒、茶、盐水洗净敷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20、治咽喉骨鲠:桑螵蛸,醋煎呷之。(《经验良方》)

21、治底耳:桑螵蛸一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一字,为末。掺在耳内,每用半字。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经验方》)

22、治小儿软疖:桑螵蛸烧存性,研木,油调敷之。(《世医得效方》)

文献论述

1、《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浸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 

2、《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琳,利小便水道。《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3、《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4、《药性论》: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 

5、《本草衍义》:治小便白浊。 

6、《玉揪药解》:治带浊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鲠。

7、《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复花。

8、《药性论》:畏戴椹。

9、《本草经疏》:凡失精通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而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2、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有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均以干燥、完整、幼虫未出,色黄、体轻而带韧性,无树枝草梗等杂质者为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