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

桑科柘属植物
柘(学名: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是桑科、柘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冬芽赤褐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叶柄被微柔毛。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具短总花梗;雄花有苞片,附着于花被片上,花被片肉质,先端肥厚,内卷,雄蕊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在花芽时直立,聚花果近球形,肉质,成熟时桔红色。5-6月开花,6-7月结果。分布于中国、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北达陕西、河北)。日本有栽培。生于海拔500-1500(-22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柘的茎皮纤维可以造纸;根皮药用;嫩叶可以养幼蚕;果可生食或酿酒;木材心部黄色,质坚硬细致,可以作家俱用或作黄色染料;也为良好的绿篱树种。柘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恶劣土地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先锋树种。[1]
  • 中文名:柘
  • 拉丁学名: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
  • 别名:柘木、棉柘、灰桑、黄桑、柘树
  • 界:植物界
  • 亚界:
  • 总门:
  • 门:被子植物门
  • 亚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超目:
  • 目:荨麻目
  • 亚目:
  • 科:桑科
  • 亚科:波罗蜜亚科
  • 族:波罗蜜族
  • 亚族:
  • 属:柘属
  • 亚属:
  • 组:
  • 亚组:
  • 种: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Carrière,1864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长5-20毫米;冬芽赤褐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长5-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侧脉4-6对;叶柄长1-2厘米,被微柔毛。

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具短总花梗;雄花序直径0.5厘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着于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质,先端肥厚,内卷,内面有黄色腺体2个,雄蕊4,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在花芽时直立,退化雌蕊锥形;雌花序直径1-1.5厘米,花被片与雄花同数,花被片先端盾形,内卷,内面下部有2黄色腺体,子房埋于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径约2.5厘米,肉质,成熟时桔红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近种区别

同科属植物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 (Loureiro) Corner)在外观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与柘比较接近,在《中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中,二者并列收载于药材“穿破石”项下,有学者对它们进行过生药学比较研究。通过对各自根、茎、叶的组织形态和化学成分的TLC以及UV检测比较,指出了两者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正确鉴别两者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变种

金脉柘树(Maclura tricuspidata var. auratovariegata. nov. cv. nov.)与柘的主要区别在于当年生枝黄绿色;初生叶片沿叶脉黄色,成熟叶片两面沿叶脉黄白色。柘当年生幼枝暗绿色,成熟叶叶片上面深绿色,背面绿色,叶脉绿色。分布于海拔300米的泰山。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北达陕西、河北)。日本有栽培。生于海拔500-1500(-22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

栽培技术

已有植株培育

选择林中、岗丘、边坡四旁等自然散生单株、小片林进行培育。所选植株应满足地点位置适宜,立地条件较好,管护方便,外界破坏因素少,主干明显,树冠好,有培育希望的植株,将选定柘树作为目标树。生于石砾中、灌丛状植株,较难培育。新造培育

造林地选择:即选择空地植苗造林。柘树适应性较强,作为造林培育,应按适地适树原则,选择当地低山、丘陵岗地、阳坡地段。所选地块土壤条件要好,便于抚育管理。还可利用现有林分空间条件,选择林中隙地造林,如针叶林中较大空地,以充分利用森林小气候,促进幼树生长,也便于管理。细致整地:一是做好造林地清理,清除空地中杂灌,便于整地栽植和幼树抚育管理;二是深翻松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据空地面积大小,进行全垦或穴状整地,尽可能提前1-3个月整地,以蓄水保墒。栽植:春季土壤解冻后,可用柘树播种苗或扦插苗造林,也可采挖幼树栽植。植苗方式可以孤植、小面积造林、林间隙地补植,但隙地补植应具备一定空间条件,以防形成林中下木。栽植中要做好苗根部保湿防护。多株造林株距不低于3米。抚育管理

松土除草:柘树生长旺盛期和入秋前,对选定的单株目标树、小片目标林或新造幼林适时松土除草,除去林内和植株周边杂草、灌丛。松土深度应适当,不伤根。施肥:在山地条件下,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林木生长。可结合整地加施适量有机肥。生长期,根据植株大小,每株穴施尿素0.2-1千克。草灌较多时,可在树体周边进行埋青施肥。干形优良,处于较差立地的目标树可以滴灌施肥。修枝:柘树灌木较多,乔木主干不高,是难以获得较多用材原因之一。乔木型树冠常近似心型或伞型,合理修枝,可以改善干形、冠形,促进培育乔木型植株,提高木材质量。幼树幼枝生长快,可通过修剪辅助确定主茎。乔木植株,修除冠下部分枝,有目的培养上部生长枝。修枝时不留桩,避免切口处树皮撕裂。修枝应强度适当,确保冠层一定营养面积。萌蘖扶枝:对无培育前途单株,通过采伐根蘖、截干萌蘖措施,促发新芽生枝。萌发幼条生长快,为增强干性,提高主干茎高,可用绳、木杆对目标枝拉直扶撑,促进顶端生长优势,加快形成乔木主干。

病虫防治

柘树干部易受危害,形成中空缺陷。主要病虫害有桑天牛、叶蝉、花叶病、叶枯病等,可通过敌敌畏乳剂、吡虫啉等药剂稀释液喷洒和木质部注药、修除病虫枝、涂白等方式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在中国民间该植物的根、茎、树皮或根皮、茎叶和果实均供药用,其功效主要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用于“妇人崩中血结,疟疾”、咯血、腰腿疼痛以及跌打痨伤等。柘树的法定用药部位是根,已延伸到地上木部,除了传统应用的领域外,近代民间开始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经济:茎皮纤维可以造纸;嫩叶可以养幼蚕(四川农村均以嫩叶养幼蚕,老蚕食用柘家那边的柘树老叶,吐丝光泽不美观);果可生食或酿酒;木材心部黄色,质坚硬细致,古代用作制弓,可以作家俱用或作黄色染料;也为良好的绿篱树种。生态:柘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恶劣土地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先锋树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种群现状

古树资源

中国国内有大量的柘古树,为柘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街道办事处江宅村的古巨柘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安徽省太和县宫集镇刘营村,有一株饱经风霜620余年的老柘树。文献显示,河南省柘城县历史上多柘树,饲柘蚕,产柘丝,现存于柘城老王集乡前扳曾口村的柘桑树相传栽于明代,树高20多米。大连旅顺口区、陕西西安、山东即墨和邹城、江苏淮阴和宿迁、安徽宿州和太和也均有古柘树的报道,但部分遭受人为破坏。野生资源

中国国内针对不同地区柘树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冰等观察并记录了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柘树资源生物学特性,认为柘树在地区的山区、丘陵、平原地貌均有分布,青石山地或钙质土壤地区较为常见。2018年,《邯郸日报》报道,在河北省涉县境内发现大面积柘树群落,南北跨度达1000余米,东西跨度达500余米,数量达上万棵。董秀春等在泰山发现了自然生长的柘树属变种金脉柘树(Maclura tricuspidata var. auratovariegata. nov. cv. nov.),全株叶片沿叶脉银白或金黄色,经嫁接和组织培养的子代植株或再生芽均保持原有形态特性。王中伟对福建省尤溪县枕头山森林公园的野生纤维植物资源的调查显示,柘树分布于该公园区域海拔400-900米的林缘和山坡路旁;翟书华等对云南省石林县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显示,柘树在该县海拔1900-2100米有分布;葛继稳等对湖北省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显示,柘树分布于湖北全省低山、丘陵;魏开炬等对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纤维植物资源调查显示,柘树分布于该保护区海拔200-1000米的林缘、山坡、路旁。说明野生柘树资源具有较强的适生范围,在低海拔和中高海拔地区均可正常生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