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姜

小黄姜

姜科姜属植物
小黄姜(GlobbaracemosaSmith)是可食用也可药用的一种植物。小黄姜主要集中在我国北纬27度附近和山东青州开发区附近种植,于当年"白露"前后采收的姜习惯称"新姜"、"嫩姜";隔年的姜叫'老姜',药用此类较好。生姜有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药用以小种为好,习惯把小种生姜叫"小黄姜",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小黄姜也是可食用也可药用的一种植物。高山姜的品种以小黄姜为主,是小黄姜品种中的佼佼者。500米以上的海拔,环境天然无污染,保证了高山姜良好的品质。 大种生姜则切面色灰黄带铁色,纤维较粗,辛辣与香味皆不如小种生姜,药效也差。还有一种姜是介与大种姜与小种姜之间的品种,质量也比大种生姜好。因地域之差生姜生长也不一样,但质量的标准是一样的,以断面色金黄,味道辛辣芳香、细纤维多为好。
    中文名: 拉丁学名:Globba racemosa Smith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芭蕉目 亚目: 科:姜科 亚科:姜亚科 族:姜族 亚族: 属:姜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小黄姜

植物学史

n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nn《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nn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nn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叫做"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nn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长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备的一样东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习惯。姜能够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湿气侵入,偶感风寒,他就立即"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nn姜还救过皇帝的命。民间传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献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一喝即药到病除。另一传说,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喉中长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当时的名医徐文伯诊断后,认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让明帝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两(古代16两为1斤)。果然不久之后就解除毒素恢复健康了。nn其实,不止名人们懂得姜的养生功效,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姜的谚语,比如 "早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男人不可一日无姜"等等。可见,姜实在是个好东西,一定要常常吃点姜啊。

形态特征

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大种生姜则切面色灰黄带铁色,纤维较粗,辛辣与香味皆不如小种生姜,药效也差,适用于炒菜的食材。nn姜以断面色金黄,味道辛辣芳香、细纤维多为好。而北纬27度附近的小黄姜辣味浓郁、纤维细小、姜油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

生长环境

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冻,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n中国北纬27度处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穿过西藏、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江西、浙江等地。该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介于13℃~25℃之间,平均年降水一般在800mm~1600mm,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

分布范围

北纬27度地带气候对小黄姜的生长非常适宜,产量也相对较高。北纬27度是公认天然的优质小黄姜产业带,拥有无可复制的自然环境。

繁殖方法

黄姜无性繁殖也叫根茎繁殖,其方法和步骤如下:nn选地黄姜是收获地下根状茎的植物,它不仅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供给地上部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且根状茎本身生于土壤中,要在土壤中增生膨大。因此,选好地是夺取优质高产的前提。n大田人工栽培,最好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良好,坡度在30度以内,pH值在6-8之间的沙质壤土或小黄土为宜。过于粘重的土壤不宜栽培。n整地选用耕地栽培黄姜,如秋末冬初种植。

栽培技术

(一)栽培制度及季节:生姜可以净种,也可间套种,龙庆黄姜一般在清明前后,蚕桑树地里播种。间套种可利用高杆搭架作物如瓜、豆架下种植,也可以在包谷行间间作,起到遮阴作用。nn(二)选地,整地及施肥:姜忌连作,愚好与水稻、葱蒜类及瓜、豆类作物轮作,并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姜畏强光,应选适当阴蔽的地方栽种。姜生长期长,产量高,需肥量大,每亩农肥不少于3000千克,并施人硫酸钾20千克或复合肥30千克作底肥,以充分满足姜对营养的需求,畦面一般作成高畦。nn(三)选种,播种:播种前要精选姜种,剔除霉变,腐烂,干瘪的病弱姜块。种姜要选择50-100克有1-2个壮芽的姜块为好,太大的姜块也可播种但需种量大,成本高,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开,但伤口应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后再播。播种前最好用药剂浸种催芽,方法将种姜摊开晾晒1-2天然后用1:l:120的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然后将种姜捞出后,用潮砂子将其层层堆码好用薄膜覆盖,厚度约30-40厘米,使温度保持在20-30℃,8-10天即可出芽,报据芽子的大小、强弱分级播种。每亩用种量300-500千克。一般排姜多用打沟条播,行距35-40厘米,株距26-30厘米,沟深10-12厘米。打塘播可按株行距33厘米,塘深7-8厘米。沟、塘打好后,将姜种斜放,芽朝一个方向排列,排好后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土杂肥覆盖,厚度6-8厘米,肥上再盖少量土壤即可。nn(四)田间管理:姜排好后如土壤湿润不需浇水即可出苗,如果土壤干燥应浇一次水,但不宜过多,出苗后视土壤墒情及植株长相适时浇灌,高温期应提倡早浇,晚浇,雨季要注意排涝。nn姜在生长期中要进行多次中耕松土及迫肥培土工作,当苗高15厘米左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追肥以人粪尿为主,培土3厘米。随着分蘖的增加,每出一苗再迫一次肥培一次土,培土厚度以不埋没苗尖为度,总汁培土3-4次,使原来的种植沟变成埂。培土可以抑制过多的分蘖,使姜块肥大。姜怕强光,可在行间套种包谷或上架豆类,也可搭荫棚或插树枝、蒿杆遮阴。nn(五)病虫防治:虫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败病即姜瘟,主要为害叶及根茎部,以高温期发病重,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姜,防治病田水流入灌溉,药剂可用50%代森锌800倍,7-10天一次。

物种分类

生姜有小种姜、大种姜等品种,药用以小种为好,习惯把小种生姜叫"小黄姜",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大种生姜则切面色灰黄带铁色,纤维较粗,辛辣与香味皆不如小种生姜,药效也差,适用于炒菜的食材。nn姜以断面色金黄,味道辛辣芳香、细纤维多为好。

主要价值

据《中药大辞典》载:姜,性辛温,含有呢啶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有散寒、止呕、开痰、治疗感冒风寒、喘咳、腹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内毒等诸多药用功效。nn这只是姜的一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姜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居家佐餐,食馆厨房,无姜不能成席,缺姜不能开宴。炒肉、炖鸡、烹鱼,姜是必备佐料,腌制咸菜,姜更是必不可少。nn以小黄姜制作的干姜块、姜粉的烹饪配料,味道鲜美,尝之难忘。小黄姜还可单独为菜,凉拌姜丝和凉拌姜芽是必备菜,香中带辣、辣里藏鲜的味道让每位食客赞不绝口。

保护现状

2013年云南罗平县大水井乡小黄姜种植面积达8000亩左右,产量高,一般亩产1000-1250公斤,纯收益在2000元左右,最高亩产可达2000公斤。由于小黄姜产量高,经济效益大,农民大面积种植,但在中缺乏种植经验,对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掌握不是很深。

植物文化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nn《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nn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nn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叫做"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nn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长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备的一样东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习惯。姜能够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湿气侵入,偶感风寒,他就立即"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nn姜还救过皇帝的命。民间传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献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一喝即药到病除。另一传说,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喉中长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当时的名医徐文伯诊断后,认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让明帝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两(古代16两为1斤)。果然不久之后就解除毒素恢复健康了。nn其实,不止名人们懂得姜的养生功效,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姜的谚语,比如 "早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男人不可一日无姜"等等。可见,姜实在是个好东西,一定要常常吃点姜啊。nn折叠

物种区别

生姜有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药用以小种为好,习惯把小种生姜叫"小黄姜",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见附图)。大种生姜则切面色灰黄带铁色,纤维较粗,辛辣与香味皆不如小种生姜,药效也差。还有一种姜是介与大种姜与小种姜之间的品种,质量也比大种生姜好。因地域之差生姜生长也不一样,但质量的标准是一样的,以断面色金黄,味道辛辣芳香、细纤维多为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