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鸟

伯劳鸟

伯劳科伯劳属动物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伯劳鸟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1]伯劳鸟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
    中文名: 拉丁学名:Shrike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鸟纲 亚纲: 目:雀形目 亚目: 科:伯劳科 亚科: 族: 属:伯劳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世界各的均有分布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伯劳鸟 中文别名:屠夫鸟

物种特征

伯劳科(学名Lani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这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生性凶猛。

生长习性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亚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劳,而是一种与它们占据相同生态位的鸟钟鹊属(Cracticus)。

伯劳古称“鵙”。

伯劳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伯劳鸟比知更鸟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围是一圈明显的黑色。欧洲的伯劳鸟多为红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国的大伯劳鸟也称为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嘴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黄色。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

繁殖方式

伯劳鸟由雌鸟孵蛋,大概二个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后由雌、雄鸟共同喂食,十二天后幼鸟就可以离巢自立了,但它们有时也会回来向父母要些食物。伯劳鸟也有着很强的母性,当有蛇之类的动物想攻击它的巢穴时,伯劳鸟会拼命保护它的幼鸟而反击。

由于伯劳鸟的生活环境是开阔的草原、牧场,随着人类城市的扩建、牧场的机械化耕种,伯劳鸟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了伯劳鸟数量的逐年减少,我们能看到这坚强、富有个性的鸟儿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国圣克利门蒂岛、坦桑尼亚乌卢古鲁山的乌卢古鲁丛伯劳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产于美国圣克利门蒂岛的伯劳鸟属濒危动物;产于坦桑尼亚乌卢古鲁山的乌卢古鲁丛伯劳也已濒临绝种的危险。我国台湾有红尾伯劳、棕背伯劳、红头伯劳和虎纹伯劳。

物种特性

这个科的鸟为小型的雀类,喙强壮有力,嘴先具利钩和缺刻。鼻孔圆形,口须发达。头较大,多数种类有黑色过眼纹。

主要种类

最常见的种类有红尾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

虎纹伯劳(Laniustigrinus)与前者很相似,背腰、肩及尾羽均为棕红色,不同点在于头顶至上背为纯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杂以波状黑色细横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横斑。习性和红尾伯劳也相似,广布于平原、山丘、沟谷等树木茂密地区,但在山区的数量较多。性亦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伯劳与红尾伯劳一样,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所吃昆虫,除少数为益虫外,均为农林业害虫;它虽然也吃一些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数量显然有限,无足轻重,应加以保护。

灰伯劳(L.excubitor)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体型大小与棕背伯劳近似,通体以灰褐色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侧羽毛鲜白色,很容易识别。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类、蜥蜴以及小型鸟类等。在我国内蒙古、西北及东北北部等地区还常遇到一种在当地筑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劳,体色虽与灰伯劳相似,但体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显着长的尾羽,这种伯劳叫做楔尾伯劳或长尾灰伯劳(L.sphenocercus)。

棕背伯劳

(Laniusschach)是伯劳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

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棕背伯劳专以其他鸟类为食,因而视为害鸟,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国南部各省,为留鸟。

人工饲养

棕背伯劳为食虫鸟,可用红点颏的饲料(即绿豆面、玉米面、熟鸡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2:1比例混匀)喂幼鸟,但生长不太好,不爱鸣叫,如果补充新鲜的去脂牛羊肉后,可很快改善。另外,饲料面(豆面、玉米面)应尽量地细,因为粗的渣子在伯劳胃中会揉成团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鸟逐渐消瘦。因为伯劳无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因此,饲料中最好有鲜肉。

伯劳凶猛、嘴钩曲锐利,初期用肉诱食和日常捕捉时要小心,以免被咬伤。初期在架上饲养,鸟不适应,总想飞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饲养,至鸟习惯架上生活后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长的线拴在鸟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处在旁边看守,鸟一飞落就用脖线提到直架上,并以鲜肉诱食。一般1—2天,鸟就不再拚命飞逃,而是以脖线为半径飞旋,每次都能准确落在直架上。

接着可缩短脖线,当长短为弓架的l/2鸟也能稳栖时,方能用弓形架饲养。欲从巢中掏雏岛饲养,应待幼鸟绒羽为正羽所代替,将近离巢的最好,这样不但喂养省事,而且鸟生长发育得好。掏取时应注意有否外寄生虫,如有应及时驱除,否则鸟生长不好。雏鸟可用点颏粉料和鲜肉沫各半加温开水和成面团,捻成两头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一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应稍大,而且要喂足。根据伯劳野外栖息的特点,鸟架宜挂在室内的高处。由于伯劳多吃软食、粪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别注意食、水卫生。

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就是“认”干粉料之后,每天还要喂一食抹湿料,最好加点鲜肉。活的昆虫及幼虫可用手拿着喂。另外,伯劳怕冷,冬季室内饲养,室温应在l0℃以上,伯劳也可用画眉笼饲养,大型种用八哥笼。但不及架养有特色。伯劳科的多数种属食肉鸟类,饲养时鲜肉的比例应比红尾伯劳饲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喂活的小鸟任其撕食。当然,所有伯劳科的鸟不能跟其他小鸟同笼混群饲养。

动物典故

传说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馋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他的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就飞过来停在马车上,于是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到家以后鸟又停在井上对屋哀鸣,而尹吉甫假装要射鸟,拿起弓箭就将继室射杀了,以安慰伯奇。虽然故事近神话,但伯劳鸟名却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

伯劳:鸟名。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毛传:"鵙﹐伯劳也。"

另外还有成语“劳燕分飞”的典故也出自伯劳鸟。鸟文化在民间历史悠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