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融资

ppp融资

政府与社会的长期合作关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中文名:ppp融资
  • 外文名: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 适用领域:社会经济领域
  • 所属学科:财政

原理

政府是整个PPP项目的发起人与最终所有者,是PPP项目的控制主体,决定着是否设立此项目,是否采取PPP方式。它有权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必要的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在项目特许到期时,还具有无偿收回该项目的权利。金融机构是PPP项目融资中的资金提供者,即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时还包括国家的出口信贷机构和世界银行或地区性开发银行。通常,PPP项目的负债率一般高达70%~90%,因而金融机构是PPP项目的主要出资人。

背景

在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任务的经济运行背景下,PPP项目顺势发力,风生水起。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全面禁止通道业务,着力强调融资的规范性。为了进一步遏制地方融资违法违规的乱象,国家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即“87号文”),这一文件的本质在于遏制地方利用政府服务绕过PPP的违法违规行为,强调做规范化的“真PPP”。

因此,拓宽投资渠道、创新投资方式、完善监管标准成为PPP融资中的重要议题。随着险资(保险资金)、资产证券化(简称ABS)等创新性融资方式开始涌现,为了进一步推动PPP融资方式的创新,PPP项目专项债券成为国家力推的融资模式。

特性

在项目设计方面,要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标,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确保PPP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项目利益分配“盈利但不暴利”。在风险分担方面,政府和社会资本应该平等参与,按照合同办事,坚持风险分担最优原则,政府和社会资本谁对哪种风险更有控制力,谁就承担相应的风险,双方不过度转移风险至合作方。

实现

PPP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降低政策风险。对于民营资本来讲,在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要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和回报率,而对于公共部门来说,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平衡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避免出现暴利和亏损,达到“激励相容”效果。

应用

国内最早的PPP项目实例,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政府与名流公司形成一个BOT(建设-经营-转让)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刺桐大桥。两者出资比例是6:4,民间资本占大头。根据泉州市政府要求,整个项目经营期限是30年,包含刺桐大桥建设期(不超过3年)。民营建设方聘请竞争对手作为监理方,以极高的效率,极佳的质量完成了大桥建设。“民营资本考虑利润,最后提前半年完成工期,效率高,而此前这类项目往往工期拖长,投入增加,还出现腐败问题。PPP天然追求效率,防止豆腐渣。”

据财政系统人士透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比较推崇PPP模式的标准形式,即SPV(特殊目的机构)。SPV中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再移交给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

相关报告

《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是由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主导编撰的、专注于中国PPP行业创新发展研究的年度智库报告,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PPP主要行业全生命周期应用回顾和建议性研究的科研成果。

《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本报告)以构建中国PPP命运共同体为愿景,以风险管控和绩效管理为主题,首先从政策法律、财务金融、绩效管理等维度分析了PPP模式创新实践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而重点对2019年14个主要行业PPP应用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和分析研究,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此外,本报告还对2019年中国PPP行业发展中的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以期为中国PPP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