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

T-34坦克

苏联1940年制造的中型坦克
有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你是一位元帅,要统帅一支大军去攻占敌人的国土并赢得战争,那么请选T-34吧。"T-34中型坦克是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呕心沥血之作,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与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1]
  • 中文名:
  • 外文名: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
  • 前型/级:BT坦克
  • 次型/级:T-44坦克
  • 研制单位:
  • 国家:苏联
  • 中文名称:T-34中型坦克
  • 全重:26.7吨-32.2吨
  • 正面装甲:45mm
  • 侧面装甲:45mm
  • 发动机:500马力V-2-34
  • 最大时速:55km/h
  • 最大行程:468km
  • 主武器:85mmZiS-S-53坦克炮(T34/85)
  • 副武器:两挺7.62mmDT机枪

发展沿革

早期发展

T-34中型坦克是苏联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一代中型坦克,最早的型号装有M1938/39(L-11)76.2mm短管坦克炮,1940年9月开始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坦克又有许多改进,最重要的改进是用85mm坦克炮替换了76.2mm坦克炮,称为T-34/85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后期苏联还利用用T-34底盘制造反坦克歼击车,如著名的SU-85、SU-100和SU-122。

30年代的苏联有2个坦克生产基地,均在红军汽车装甲坦克总局(UMM-RKKA,负责人:I.A.哈勒甫斯基)的领导之下:一个位于列宁格勒,是由基洛夫工厂和红十月工厂等组成的生产基地;另一个是哈尔科夫机关厂,前者负责生产T-28、T-35和T-26等坦克,后者负责生产BT系列快速坦克。苏军提出设计新坦克,指标为在近距离内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远距离内要抵御75毫米火炮斜射。列宁格勒方面提出的3个方案都是简单的增强装甲,之后也就发展出了KV系列重型坦克。而哈尔科夫工厂新到任的科什金在带领的年轻团队考虑的是通过防弹外形,用倾斜装甲来增加防护。

1938年5月4日,在苏联最高国防会议上,科什金将A-32(又称T-32)坦克的设计提交了上去,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别洛托夫少校深受BT系列坦克表现不佳的苦楚,对A-32大加赞赏,而斯大林也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科什金随即表示A-32坦克将是通用性的坦克,A-32集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现完全可以节约部队的成本。从1939年开始,A-32做了很多实验,最终于9月在库宾卡获得了一致好评,哈尔科夫的老员工回忆道,这一天可以说是新坦克的生日。

在国防委员会对哈尔科夫工厂设计出的A-20不是太满意的情况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发动机安装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顾装甲。而BD-2发动机功率高达540马力,是后来著名的V-2坦克发动机的前身,这无疑是一个喜剧性的变化。有了发动机,悬挂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放弃了复杂的轮履两用系统于是A-32有着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也有着40度每秒的转向能力。最后,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斯大林表示对新坦克进一步提高防护就可以投入量产,而装甲加强改进、火炮改为L-11 76mm炮的A-32坦克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

在1939年12月19日的一次会议中,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议,在不明显影响机动力和综合性能的情况下,对A-32坦克进行武器升级。斯大林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同意了制造这种坦克的计划。因为当时二战已经爆发,所以苏联国防委员会要求中型工业委员会在1940年生产出200辆这种坦克。在科什金早些时候的建议下,这款坦克被命名为“T-34”坦克,以纪念苏联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发展装甲军法令。

按照要求,T-34坦克需要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装甲以及更加强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传动装置。莫洛佐夫领导的设计小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最终,1940年1月,苏联生产出两辆T-34坦克的原型车。科什金为了测试这款坦克,率2辆T-34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给在莫斯科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积劳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终成为T-54、T-64主战坦克的缔造者。

随后,这两辆原型车又被送到苏芬战争的前线。但是,在这两辆原型车抵达之前战事就已经结束。不过科什金和他的设计组还是在芬兰通过用T-34原型车的火炮轰击已为苏军所占领的碉堡来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统的威力。随后,T-34坦克的原型车又在明斯克、基辅、哈尔科夫接受了进一步的测试。T-34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终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可转向系统需要用铁锤才可以转向,但性能不错。

生产制

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СтапинградскийТракторныйЗавод)也开始生产该坦克。这期间的改进包括使用F-3476mm坦克炮。到1941年6月共生产装有76mm火炮的该坦克111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数月中,哈尔科夫坦克厂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T-34坦克产量猛增,加上克拉斯诺伊·索尔莫夫市112厂也生产T-34坦克,总产量很高。然而,由于德国的进攻,迫使哈尔科夫坦克厂迁至乌拉尔地区的下塔吉尔,到1942年初该厂才恢复全面生产。

此外,174坦克厂也从列宁格勒迁到鄂木斯克,1942年3月才开始生产该坦克。1942年初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遭破坏,为了弥补损失,车里亚宾斯克市的基洛夫厂(Заводим.Киров)于1942年8月从生产重型坦克改产该坦克,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马什(Урапьмащ)车体厂从1942年9月开始组装该坦克。二战中期,苏联将T-34进行火力升级,命名为T-34/85中型坦克,该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

T-34/85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则从1951年开始生产并持续生产至1956年。在大战期间试验研制的T-34/100坦克尚未生产时,装有85mm坦克炮的T-44坦克已进入限量生产阶段。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总共生产了53000辆T-34坦克和5000辆以T-34坦克作为底盘的中型自行火炮。

技术特点

火力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mm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mm短管炮时,T-34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装甲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炮能阻挡。

动力系统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km/h。V-2柴油机的体积为1.87m^3,整个马达部分体积为4.4m^3其发动机辅助设备和散热器布置较为紧凑。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

第三大优点在于柴油挥发性差,故常温下不能被普通火焰点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第四柴油机动力强劲,众所周知,车辆实际功率来源于轮周马力,也就是扭矩,根据公式则有:T=9550P/n,即扭矩=9500倍功率除以转速;同功率下,发动机转速越低,扭矩越大,动力越强。所有正是这个原因,柴油机转速均低于汽油机,所以出力远强于汽油机,现代重型车辆基本都采用柴油机。T-34主机虽然功率为500马力,但是转速低达1800转/分钟,而德国虎式搭载的迈巴赫230-P30汽油机空有700马力,转速却高达3000转/分钟。所以T-34具备高达2653牛·米的强大扭矩以及轮周功率,而德国的虎式只有区区2228牛·米而已。500马力柴油机动力远胜700马力汽油机,事实如此,这是常识,不容狡辩。

悬挂

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成员布局

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