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

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

1987年中印第三次边境冲突
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是中国与印度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边境冲突。该事件虽未造成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是两国之间紧张的形势已经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开战的边缘[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发生地点:中印边境
  • 中文名称: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
  • 时间:1987年
  • 结果:和解

历史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国与印度分别在边境发生了两场边境军事冲突,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虽然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停火后中方却从已经夺取的争议地点撤出,使得印方实际控制了藏南地区。但是印度军方在战场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决定在中印附近实施了一项“防御计划”以巩固印方于战争所占有的领土范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于边界前沿的几个支撑点军队已经完成部署,但是通向这些地方的交通网线仍没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总理后,决定重新审议印度的安全局势,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过了一项旨在加快在印度实际控制线内部署军队的计划,以继续巩固印度在此地的军事控制。

自1962年后,印度就再未回到过在中印战争曾经失利的克节郎河(Namka chu),这条河位于塔格拉山脊(Thag la)与哈东山脊(Hathung la)两山之中,呈东西走向。印度曾极尽全力想要控制住塔格拉山,这也是1962年10月中国向印度宣战的原因之一。由于达旺北部没有较好的防御地形,所以印度政府决定如果与中国再次发生战事的话,将会放弃城市及乡村而全力的将战事拖至色拉(Se La)东部。但是当1980年印度重新审视该国的安全角势后,新德里的战略家们决定在未来与中国的战事中全力保卫达旺。 

印度军方明确的认为该的确唯一可行的防御线就是哈东山脊。1983年,印度的情报机构派遣一个小队前往克节郎河东北的的桑多洛河谷(Sumdorong Chu)牧区搜集情报,他们夏天进入冬天撤出,此后的两年依然如此,但当印度情报人员1986年进入该地区时,却发现中国军队已经在那里构建了半永久性建筑。

事件经过

1986年2月,印方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为印陆军参谋长,他通过并计划了一项被称为“棋盘计划”的军事演习,该演习的目的旨在“演练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作为演习的一部分,印度使用米-26直升机将整整一个旅空运到了达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随后这只军队从塔格拉山口出发,一路行军到达哈东山口。

桑搭吉还调遣三个陆军师前往旺敦地附近,另有五万印军被派往阿鲁纳恰尔邦(即中方声称拥有主权的藏南地区)。中国对此感到震惊,而后便立即将自己的军队派往边境线上与印军对峙,在苏鲁拉(SuluLa)等地,印中两国军人甚至面对面的对峙上了,不过虽然两国边境上气氛十分紧张,但是都并未发生武装冲突。

也许出于巧合,印度于1986年授予了中国一直声称拥有主权的阿鲁纳恰尔“邦”的地位,中方为此向印方提出抗议,而印度在达旺的军事及政治行动被中方视为一种挑衅。1987年初,北京方面的声音就如同1962年中印开战前一样,而随着印度反对从达旺撤军,西方的观察家们开始对这边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预测。 

印度对于中方的行动并未退让半步,反之则下达了一项名为“猎隼行动”的命令,在中印边境从东到南部署重兵,并将装甲部队派遣到了锡金东北用以震慑中方。1987年4月,印度又向塔格拉山脊派遣了数量可观的军队支援,并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起了能够威胁中方军队前沿哨所的前端哨。这些行动都被北京视为威胁,似乎印度将要从防守转为进攻,并通过武力获取一个更大的“阿鲁纳恰尔邦”。

结果

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带停留于北京,印度外长向北京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1988年12月,拉吉夫访问中国,这是即20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访问印度后第一次两国之间的高层访问。最终在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由此告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