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

鼠咬热

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
鼠咬热是罕见病,临床的病例不多,可以由小螺旋体引起,潜伏期在5-21天,也可以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潜伏期是1-5天。出现了症状,老鼠咬伤人后的部位完全愈合后,可以出现局部的疼痛,并且形成紫黑色的肿胀,可以有水疱、坏死、溃疡,表面可以覆有黑痂。[1]
    中医病名:鼠咬热 外文名: 别名: 就诊科室:急诊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家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 常见症状:水疱、坏死、溃疡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症状体征

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是二者共同的表现。

1.链杆菌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也可呈瘀斑。关节疼痛,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内膜炎、肺炎和败血性梗死也可发生。10%不经治疗的患者可死于本病。

2.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关节炎少见。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6%的患者不经治疗可致死。

用药治疗

叮咬后立即用硝酸腐蚀局部,清洗伤口。预防破伤风,青霉素2g/d,连用3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两型对青霉素、四环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反应良好。

饮食保健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戒除烟酒、咖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护理

预防破伤风,青霉素2g/d,连用3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病理病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后者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

疾病诊断

但有时需与丹毒、化脓性蜂窝织炎、病毒疹、球菌败血症、脑膜炎球菌血症和洛杉矶热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多,(15~30)×109/L,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部分患者VDRL假阳性。可作血或关节抽液培养链杆菌。可用患者的血接种动物,Wright染色、暗视野检查来检测小螺菌。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