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额山噪鹛

黑额山噪鹛

噪眉科噪鹛属动物
黑额山噪鹛(学名:Garrulax sukatschewi)是噪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尾上尾下覆羽棕红色,下体葡萄棕色。颊和耳羽白色具黑色贯眼纹和颧纹,在淡色的头部甚为醒目,鼻羽黑色,遮挡在前额,故名“黑额山噪鹛”。飞羽和尾羽均具白色端斑。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虹膜棕褐色,上嘴暗角色,下嘴基部和羽缘黄色沾绿,脚棕褐色,趾暗褐色。黑额山噪鹛主要栖息于高山灌丛和竹林,也栖息于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其次是林下灌丛和竹丛发达的地方。常成对活动,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和苔藓植物丛中觅食。主要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蝇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黑额山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中国甘肃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四川北部南坪和平武等地。
    中文名:黑额山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sukatschewi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鸟纲 亚纲: 目:雀形目 亚目: 科:噪眉科 亚科: 族: 属:噪鹛属 亚属: 种:黑额山噪鹛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Berezowski & Bianchi,1891 保护级别:易危(VU)IUCN标准 外文名:Snowy-cheeked Laughingthrush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褐色或灰褐色,头顶较暗。眉纹淡棕色,自额至枕侧长而不明显,鼻羽黑色,具黑色贯眼纹和颧纹,脸颊和耳羽前部白色,耳羽后部葡萄棕色。翅上内侧覆羽与背同色,小翼羽外翈烟灰色,内翈黑褐色,初级覆羽暗灰色,大覆羽淡棕色,羽端有棕色斑点,外侧初级飞羽外翈石板灰色,内翈黑褐色,羽缘淡褐色,次级飞羽多为暗褐色,外翈较淡,所有飞羽均具白色端斑,且越往内侧飞羽白色端斑越大。

腰和尾上覆羽棕色或棕红色,外侧4对尾羽基部灰色,端部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和灰色次端斑,中央两对尾羽橄榄褐色,端部转灰,次一对端部转黑具白色端斑。颏微黑色,其余下体葡萄棕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红色或橙棕色。

虹膜棕褐色,上嘴暗角色,下嘴基部和羽缘黄色沾绿,脚棕褐色,趾暗褐色。

栖息环境

黑额山噪鹛主要栖息于高山灌丛和竹林,也栖息于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其次是林下灌丛和竹丛发达的地方。主要在杉树林中,特别在林下有矮竹或灌木丛的地方。

生活习性

行为:常成对活动,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和苔藓植物丛中觅食。雌雄终年相伴,几乎总在林下苔藓和干树叶中活动,不出树林。夜晚多栖于树上,善呜叫,尤其在黄昏时雌雄鸟常高声对鸣,呜声悦耳,富有变化,呜叫时头常有节奏地左右摇摆,且不时翘尾和耸羽。

食性:主要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蝇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甘肃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四川北部南坪和平武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灌木上或竹丛中,巢呈碗状,每窝产卵3枚。

种群现状

根据鸟类生活国际(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01年的详细分析,该物种的成熟个体估计为2500-9999只,其结论是该物种的总种群可能很小,即少于10000只。这个估计值相当于3750-14999只。

濒危原因

主要威胁可能是森林的丧失和破碎。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四川的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采伐木材、开垦耕地和放牧,据推测,大部分温带森林已经消失。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已被鸟类生活国际(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护建议

调查已知分布范围内或附近的保护区。研究其生境要求、海拔范围和种群状况。确保对被占领地区的保护,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这些地区与任何新发现的种群联系起来。支持建议控制伐木和火灾,恢复受损的大熊猫栖息地,这将有利于该物种和其他特有的温带森林鸟类物种。控制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将其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