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

黑斑病

真菌所引起的植物病
黑斑病是一种各地最常见的具有毁灭性的病害。[1]乌头、紫菀、仙人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一枝黄花、冬青、飞燕草、木藜芦、兰、报春、悬钩子、蔷薇及甜菜的普通病害。由假单胞属细菌及多腔菌属、星盾炱属、小星盾炱属、星壳孢属、小丛壳属、日规壳属、裂盾菌属、扁壳黴属及疵黴属许多种真菌所引致。侵染发生在潮湿季节,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斑,有时发生在叶柄、茎和花部。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blackspot
  • 别名:
  • 就诊科室: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黑斑病
  • 病原类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乌头、紫菀、仙人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等
  • 主要为害部位:叶、果

简介

黑斑病一词常指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 rosae)引致的蔷薇黑斑病而言,是乾旱地区外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严重病害。在蔷薇上呈圆斑,径一公分,具蓬边。感病植株的叶变黄色,早落叶。受侵株在生长季中可落叶两次,严重衰弱,花少而差,易罹溃疡病,易因冬害而死亡。分生孢子盘中形成无数孢子,从溅起的雨滴、露、浇水及园工在潮湿植株中工作时传播。孢子萌发并侵入蔷薇组织约须9∼18小时或更长时间,新叶斑在3∼16天内出现,孢子在10∼18天内形成。这个循环於生长季中可重复发生。

症状

叶、叶柄、嫩枝、花梗和幼果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

发病规律

黑斑病是月季和蔬菜类作物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低洼积水处,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优质的种子发病率也会低很多。用千分之五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2个小时,浸种完之后不需要对种子进行冲洗,阴凉处风干之后就可进行播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防止病虫害通过枝叶残留下来。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4%氟硅唑或20%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推荐方案

预防方案: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注意清除病残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0%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稀释喷施,7天用药1次。

治疗方案:

速净50ml+大蒜油15ml,进行均匀喷雾,3天2次效果最佳。

轻微发病时,20%硅唑·咪鲜胺8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病情严重时,按600倍液稀释喷施,3天用药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