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汉语汉字
黎是一个汉字,属于上下结构。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如:~民;~庶。古通“黧”,黑色。如:黧黑。古国名,姓。黎是中国姓氏。
  • 中文名:黎
  • 拼音:lí
  • 繁体:
  • 部首:
  • 字码:
  • 五笔:
  • 仓颉:
  • 郑码:
  • 笔顺:
  • 字级:
  • 平水韵:
  • 笔画:15
  • 释义:形声
  • 结构:上下结构
  • 组词:黎明、姓黎

字源演变

lí来纽、脂部;来纽、齐韵、郎奚切。

形声字。《说文》:“黎,履黏也。从黍,利省声。?,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秦代文字从黍,从勿,字形有所讹变。依《说文》本义,“黎”的造字本义是指作履时用黍米所粘的布。或以为“黏”为“?”之误,即“糊”字,义亦通。今多为假借用法。《尔雅·释诂下》:“黎,众也。”《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或以为“黎民”之“黎”为“黧黑”之“黧”的假借,与“黔首”同义。《荀子·尧问》:“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也假借为“齐”。《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又假借为“垆”。《释名·释地》:“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还假借为“耆”。《墨子·明鬼下》“播弃黎老,贼诛孩子。”还假借为“藜”。《淮南子·时则》:“黎莠、蓬蒿并兴。”也假借为“莉”、“犂”、“蔾”、“瓈”、“迟”、“直”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部首:氺、禾

1.众:~民。~庶。

2.古通“黧”,黑色。

3.古国名。

4.姓。

详细释义

◎黎lí〈形〉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通“旅”。众多,数目很多[numerous]

《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民众。陈祗时《贺寥溪乔迁》诗:“经家已与小康齐,侧贾斯文心在黎。润泽雅居梧苑好,高枝引得凤凰栖。”

颜色黑中带黄[withadarkcomplexion;weather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老,年纪大。通“梨”、“耆”[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又如:黎老(老人)

词性变化

◎黎lí

〈动〉

粘[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罗愿《尔雅翼》

比及,等到[till;when;bythe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黎lí

〈名〉

古诸侯国名[Li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卫。——《诗·邶风·式微》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Li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郞奚切《正韵》邻溪切,音犂。《说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国名。在上党东北殷侯国。《书·西伯戡黎释文》黎,国名。

又《山海经》有牛黎之国。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魏郡黎阳县。

又山名。《前汉·地理志》黎山在黎阳之南。

又水名。《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传》合黎,水名。在流沙之东。

又玉名。《班固·西都赋》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众也。《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孔疏》黎,众也。

又《正韵》黑也。与黧同。《书·尧典蔡传》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释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与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记·高帝纪》黎明围宛城。《注》索隐曰: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

又与同。玻瓈。《本草》作颇黎。

又与蔾同。《左传·襄二十五年》引易据于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国之後。

又人名。《书·尧典乃命羲和传》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韵》《韵会》怜题切,音藜。

又《集韵》良脂切,音棃。义同。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