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刺虾虎鱼

黄鳍刺虾虎鱼

鲈形目刺虾虎鱼属动物
黄鳍刺虾虎鱼是鲈形目刺虾虎鱼属动物。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大于体高。黄鳍刺虾虎鱼为冷温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港湾及沿岸砂质或泥底的浅水区。摄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鱼等。河北、天津沿海养虾池中较常见,无食用价值。体长100~120mm。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黄海、渤海、东海(中国近海)沿岸各河口区。
  • 中文名:黄鳍刺虾虎鱼
  • 拉丁学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目:鲈形目
  • 亚目:虾虎鱼亚目
  • 科:虾虎鱼科
  • 亚科:
  • 族:
  • 属:刺虾虎鱼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朝鲜半岛,日本、黄海、渤海、东海(中国近海)沿岸各河口区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形态描述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大于体高。

头中大,圆钝,略平扁,背部稍隆起。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颊部稍隆起,眼下缘有1条斜向前下方的感觉乳突线,颊部下方自上颌后部至前鳃盖骨具3条感觉乳突线。

吻圆钝,颇长,吻长大于眼径。眼小或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狭窄,小于眼径,稍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较大,具1短管,位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下位,斜裂,下颌长于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仅伸达吻中部稍后处,不达眼前缘下方。

上、下颌齿细小,尖锐,多行,排列呈带状,外行齿均扩大;下颌内行齿亦扩大,不呈犬齿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厚,发达。舌游离,前端平截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鳃盖骨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骨上方有3个感觉管孔,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弱栉鳞,吻部无鳞,项部、颊部及鳃盖上方均具小圆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项部的圆鳞向前延伸至眼后方、无侧线。n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二鳍棘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1倍,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第一、第二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3,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

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一二背鳍的第二、第三鳍条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扇形,下侧位,上部无游离丝状鳍条,鳍长稍大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基部长小于腹鳍全长的一半,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大吸盘,其膜盖边缘内凹,呈细锯齿状。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习性

黄鳍刺虾虎鱼属于的中大型种类,多年生、独居、夜行、肉食性的双向洄游鱼类。于沙至沙泥底的河口、红树林、内湾咸淡水域石砾下穴栖。昼伏夜出,有时白天亦觅食,以小鱼、虾蟹及无嵴椎动物为食。繁殖期春季2至4月,雄鱼于石下沙泥挖管道,雌鱼入穴产卵,约一年成熟,体长约18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中国近海)沿岸各河口区;朝鲜半岛,日本。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