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

黄观

中国元末明初任礼部右侍郎
黄观(公元1364~公元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今为联盟社区)人。[1]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建文元年(公元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婡建臫文頭筿四年在永乐帝朱棣篡权后,黄观尽忠投江而死,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在万历年间才得以还清白,追加谥号文贞。
    本名:黄观 字:澜伯、尚宾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 谥 号:文贞

人物生平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今为联盟社区)人。他的父亲入赘于邑城许氏,生下了他,给他取名为许观。他师从元末学者黄冔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黄冔去世后,黄观越来越努力,他以忠义自许。

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这一年,黄观乡试中举。后黄观入国子监深造,和他同住的人都对他的努力感到十分的佩服。黄观曾经绘制父母坟墓的图,并携带在身上,每次看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

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月,黄观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年,黄观虚岁二十八岁(《皇明三元考》作“三十二岁”)。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后来,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期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到达安庆时,燕王已经渡江进入京城,下令揭露左班文职奸臣罪状,黄观名列第六。不久朱棣搜寻国宝,不知所在,有人说已交给黄观去募兵了。朱棣下令,命官府追捕黄观,逮捕其妻翁氏及二个女儿交给象奴。象奴索取钗镯去买酒菜,翁氏便让其全部拿去,然后迅速带领二个女儿及家属十人,跳下淮清桥而死。得悉惠帝已死,黄观获悉金川门失守,叹道:“我妻守节操,必死无疑。”于是招魂葬于江上。然后下令将船开到罗刹矶,黄观身穿朝服向东拜别,在江水湍急处投江而死。

永乐元年(1403年),都察院副都御史陈瑛上奏,请求将黄观等二十九人进行追戮,朱棣道:“我曾经举兵诛的奸臣,不过只是黄子澄和齐泰他们罢了,如今你说的那二十九人(包括黄观)和他们不一样,既然食他(指建文帝)俸禄就要忠心于他,这件事以后不要再提了。”于是没有对黄观进行追戮。

弘光年间,黄观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黄公祠;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主要影响

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黄冔,自幼勤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观中会元,殿试仍赐黄观第一,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

历史评价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

轶事典故

黄观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明清时,院试、府试、县试第一名则通称“案首”,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则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黄观不仅连中三元,而且堪称“六首状元”。黄观之外,另一个“六首状元”是清朝的钱棨,但据《吴县志》卷七十一记载,钱棨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

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员,接着参加乡试,却又是连连失利:六进考场,六次落榜。

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时年47岁;而黄观一口气考完,27岁即中状元。 

人际关系

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人物争议

有说法称黄观是明朝第一个中“三元”的人,明朝人王圻的《钦定续文献通考》里面曾提到:“辂淳安人,宣宗乙夘浙江榜第一人,三试皆第一,明代三元黄观后,惟辂一人而已”,意思是黄观比商辂中三元还要早,但许多史料、笔记没有提及此事,所以黄观是否中“三元”,存在一些争议,更别提“六首”了

据张廷玉《明史·黄观传》记载:“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并未提及黄观是解元(乡试第一),《明史·选举志》、《明史·商辂传》也提到:“三试皆第一,士子艳称为三元,明代惟辂一人而已”、“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按《明史》人物列传的格式,如果这个人在乡试中第一,那么一定会在前面提到“举乡试第一”然而黄观传没有这样的记载。

清人彭孙贻曾经为《明史纪事本末》增补内容,作《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其中有一卷名叫“科举开设”,也记载了明朝自洪武到崇祯二百余年的时间所有的会元、殿试一甲进士。文中这样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88年)辛未,天下会试者六百六十人,取中许观(即黄观)等三十一人。廷试仍赐许观第一,张显宗次之,吴言信又次之。”这里也没有提到黄观在乡试中第一。

一些文人笔记也记载了商辂为明代唯一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便记载了:“辂浙江解元也,本朝中三元者惟辂一人”并没有提到黄观中过三元;天顺年间大学士李贤的《天顺日录》:“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徐咸在《徐襄阳西园杂记》提到:“西涯长沙入,故云湘江。 国朝中三元者,金溪吴公伯宗、淳安商文毅公辂。”即明朝中三元的人,只有吴伯宗和商辂,里面也没有提到黄观。

一些文人笔记对于黄观,同样也是记载他中“两元”,而非“三元”明朝人李乐在《见闻杂记》记载:“侍中黄观,字伯澜,贵池人,洪武中会试廷试皆第一。”未曾提到乡试是第一;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观益砥砺,以忠义自许,洪武甲子贡入太学……辛未会试廷试皆第一”,没有黄观中三元的记载。

明太祖实录也同样没有许观(黄观)在乡试中第一的记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