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鳽

黄苇鳽

鹈形目鹭科苇鳽属动物
黄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1]
  • 中文名:黄苇鳽
  • 拉丁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今颚总目
  • 科:鹭科
  • 属:苇鳽属
  • 种:黄苇鳽
  • 分布区域:印度、东亚至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及苏门答腊。冬季至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形态特征

黄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背、肩和三级飞羽淡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黄褐色;下体自颏和喉淡黄白色。喉至胸淡黄褐色,胸侧羽缘棕红色。下颈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块斑。羽缘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白色。两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黄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上体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下体颏、喉部中央具黄白色纵纹,颈至胸有淡褐色纵斑。

幼鸟上体缀有黑褐色纵纹,下体黄白色,具黑褐色或黄褐色纵纹。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呈黄绿色;嘴峰黑褐,两侧和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2-100克,♀96-103克;体长♂295-365毫米,♀295-375毫米;嘴峰♂48-54毫米,♀55毫米;翅♂122-139毫米,♀120-133毫米;尾♂40-55毫米,♀38-52毫米;跗蹠♂41-53毫米,♀39-4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

生活习性

黄苇鳽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岛为留鸟外,其他全部为夏候鸟。迁徙时间春季多在 4-5月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无声。飞行时发出略微刺耳的断续轻声kakak kakak。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缅甸、尼泊尔、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澳大利亚、圣诞岛、也门。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凹槽、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为夏候鸟;云南为夏候鸟、留鸟;广东、广西、海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为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巢多置于距水面不高的芦苇杆或蒲草茎上。通常系弯折少许芦苇杆作依托,用芦苇叶编织而成,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简陋。大小为外径14-19×17-20厘米,内径10-12厘米,巢高10-12厘米。巢距水面27-66厘米。每窝产卵多为7枚,也有4-6枚的。每天产卵一枚。卵为白色,光滑无斑,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4-26×31.5-34毫米,平均为25×32.5毫米,重8-10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体重仅7克,体长77毫米,嘴峰9毫米,翅11毫米,除腹和下颈外,全身被有金黄色绒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30项)。

种群现状

黄苇鳽在中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曾经是相当常见的夏候鸟。20世纪80年代初在不同大小的苇塘中几乎郁能遇到相当数量的黄苇鳽,但几十年来(1980-2010年)种群数量已有明显减少。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