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山雀

黄腹山雀

山雀科山雀属鸟类
黄腹山雀全长约10cm。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1]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
    中文名:黄腹山雀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鸟纲(Aves) 亚纲:今鸟亚纲(Neornithes)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亚目: 科:山雀科 Paridae 亚科: 族: 属:山雀属 亚属: 种:黄腹山雀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黄腹山雀 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 二名法:Parus venustulus 分布: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南地区

生活习性

生境:黄腹山雀是一种高山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针叶和竹林中。

食性:夏季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习性:除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成群,常成10~30只的群体在高大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上,有时也与大山雀等其他鸟类混群。整天多数时候在树枝间跳跃穿梭,或在树冠间飞来飞去,频频发出“嗞、嗞、嗞”的叫声。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腹山雀

拉丁名:Parus venustulus

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属中文名:山雀属

体型:体重♂10-12g,♀10-14g;体长♂110-112mm;嘴峰♂9.4-10.6mm,♀9.2-10.5mm;翅♂64-69mm,♀62-68mm;尾♂47-55mm,♀49-60mm;跗蹠♂16-18mm,♀16-18mm。

形态描述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眼先、眼下脸颊至耳羽和颈侧前部白色,颈侧后部淡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棕色,两翅覆羽同背,飞羽暗褐色,除第一、二枚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至尾下覆羽棕栗色或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不及成鸟辉亮。颊部白斑带黄。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铅黑色。

鉴别特征:小型鸟类,体长11-12cm。额、头顶至后颈辉黑色,眼先、脸颊至颈侧白色,在头部两侧形成一大块白斑,在黑色的头部甚为醒目。上体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棕栗色。特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种,在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南地区为留鸟,北京地区为夏候鸟。数量较多。

黄腹山雀是中国特产鸟类,分布于中国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太白山,四川北部平武、南坪、中部峨眉、宝兴、天全、西部康定、西南部美姑、峨边和湖北西部巴东等地。

种群保护

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砍伐,种群数量更趋减少,一些地方也很难见到。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