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

黄竹

禾本科竹类植物
黄竹是禾本科、牡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5米,梢端略弯曲,竿环平。竿可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劈细做筷子。[1]产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四川可能已栽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与河谷地区。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原产缅甸。
    中文名: 拉丁学名:Dendrocalamus membranceus Munro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禾本目 亚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簕竹超族·牡竹族 亚族: 属:牡竹属 亚属:牡竹亚属 组:牡竹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黄竹

简介

指竹,亦指毛竹。黄竹,禾本科牡竹属,别名埋桑,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耿马、景洪等低山与河谷地区,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筷子等竹木制品,用途广泛,有一定经济价值。唐白居易《忆洛中所居》诗:“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五代齐己《江居寄关中知己》诗:“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黄朝天《乌江架桥》:“又马上命令步兵与工兵一起去砍黄竹。”

形态特征

竿高8—15米,直径7-10厘米,梢端略弯曲,基部第一至第三节环列气根;节间长34—42厘米,幼时被白粉;竿环平;箨环强隆起;节内长8毫米;主枝3枝,其余枝条较细,在竿上部者可下垂。

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具纵肋;叶耳镰形,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叶舌不明显,高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状浅裂;叶片披针形,质薄,长12.5—25厘米,宽1.2—2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先端渐窄,最后扭转并具粗糙的长尖头,两面均具柔毛,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次脉4—7对,再次脉7—9条。

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节间长2.5—5厘米,无毛,或上部常具白粉,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其直径为2.—5厘米;小穗微扁,近于无毛而有光泽,长1-1.3厘米,宽2.5—3毫米,初为黄绿色,干燥后为枯草色,质地较软,含成熟小花2—5朵;颖2片,卵形,先端钝圆或尖锐;外稃与颖相类似而较大,长8—9毫米,宽5—8毫米,质地薄。

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长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头;子房卵形,较细长,上部生毛而下部无毛;花柱长5—6毫米,全体被微毛,柱头1,紫色,羽毛状。果实广卵形,基部圆,长5—7.5毫米,一侧具沟槽或微扁,先端具长喙,胚明显。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