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活草

鹿活草

属菊科天名精属植物
鹿活草,拉丁学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inn.草名。植物界,属菊科,被子植物门,木兰纲。又叫天名精,可治瘀血。有关鹿活草的传闻,见古籍《酉阳杂俎》中所记载:青州刘炳,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中文名: 拉丁学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inn.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 亚纲: 超目: 目: 亚目: 科:菊科 亚科: 族:旋覆花族 亚族: 属:天名精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中文学名 目 :菊目

来历的故事

有关鹿活草的传闻,见古籍《酉阳杂俎》中所记载:青州刘炳,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青州有个叫朱阳锋的人,在宋元嘉年间,射到一头鹿。他把鹿的内脏挖去,把鹿活草塞进去,那鹿挣扎着就又站起来了,因此名为鹿活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软毛。茎下部叶互生;稍有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绿色较深,光滑,下面有细软毛和腺点;茎上部叶近于无柄;长椭圆形,向上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近乎无柄,有时下垂;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外层苞片稍短,卵圆形,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序中全为管状花,黄色。

花序外围为雌花,花冠先端3~5齿裂,花后柱头外露;中央数层为两性花,花冠先端4~5齿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花药基部箭形,柱头2深裂,裂片线形。瘦果长约3~5毫米,有纵沟多条,顶端有线形短喙,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长于山野草丛中。

分布区域

分布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各省区及河北、陕西等地。朝鲜、日本、越南、缅甸、锡金、伊朗和苏联高加索地区均有分布。

功用主治

功能: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按以敷之。"

《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野生药植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

《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蜀本草》:"地黄为使。"

《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