鹁鸪

鹁鸪

即斑鸠,也叫水鸪鸪
鹁鸪即斑鸠,羽毛黑褐色,天要下雨或刚晴的时候,常在树上咕咕地叫,也叫水鸪鸪。
    中文名:鹁鸪 拉丁学名: 别名:斑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 目:鸽形目 亚目: 科:鸠鸽科 亚科:鸠鸽亚科 族: 属:斑鸠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外文名:不详 拼音:bó gū 别称:水鸪鸪、鹁姑、斑鸠

形态特征

鹁鸪体长30cm~34cm,尾长12cm~14.5cm。嘴黑色,雌雄羽色相同,额灰,头顶和头侧褐色,颈棕褐色,后颈两侧基部各有一块黑羽,羽缘为蓝灰色,构成鱼鳞状纹。上背褐色,各羽端棕褐色,下背和腰铅灰色,羽缘较淡。肩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端缘红棕色,外侧大,中覆羽深灰色,羽缘灰色。中央尾羽近黑色,外侧尾羽与中央尾羽同色,但先端具黑色端尾,此斑约占整个尾羽的1/5。颏、喉为浅棕色,胸灰褐色,下体余部均为葡萄酒红褐色,两胁和翅下覆羽灰色,展翅时翅下呈灰色,尾下覆羽灰色,跗蹠及趾暗紫红色,爪黑色。

栖息环境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距地面高3~7m,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cm,内径约8.0×8.5cm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mm,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品种分类

火斑鸠

中文名火斑鸠,别名红鸠、红迦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在中国为华南、华东等开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火斑鸠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寻找食物,体长约30cm,叫声深沉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体小,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山斑鸠

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体中型,体长27~35cm;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几乎遍及中国各省区。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冬天常吃樟树的籽核。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m,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斑鸠数量较多,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猎禽。

珠颈斑鸠

别称“中斑”、“珠颈斑”,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是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cm)的粉褐色斑鸠。n雌雄同色,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体羽大多为灰褐色。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虹膜为橘黄,嘴为暗黑褐色,脚为紫红色。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常见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中国东部及台湾省及沿海各省常见留鸟和笼养鸟。常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

繁殖方式

人工饲养可采用雌鸟人工注射雌激素的方法,促其短期内发情,可使每月都能产卵。孵化将产后的勇母收集起来,放入孵化箱内进行人工孵化。孵化过程中,应调节好温度及相对湿度,确保出壳率在98%以上。雏鸟管理雏鸟刚孵出时应注意保暖。及时饮水。选用万分之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饮用水,每4小时更换一次。雏鸟出壳以后,一般6~8小时有觅食行为,最好选谷子或碎米等体积小、易消化的食物,也可用雏鸟颗粒饲料。l周以后,在饲料配比中可加入20%的裨籽、稻谷等多种植物种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