鳐鱼

鳐鱼

软骨鱼纲鳐形目动物
鳐鱼,属于软骨鱼纲鳐形目Rajiformes和鲼形鱼目,是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中国产6科8属28种。我国各地俗称不一,舟山渔民称黄貂鳐叫黄虎,称蝠鲼叫燕子花鱼、黑虎、双头花鱼,称何氏鳐叫猫猫花鱼,而胶东渔民则叫劳子鱼、老板鱼、当当鱼。鳐鱼常常跃出海面飞翔,《山海经》描述的会飞的文瑶鱼就是说大海中飞翔的鳐鱼。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8米。[1]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
    中文名:鳐鱼 拉丁学名:Rajiformes 别名:劳子鱼胆、老板鱼胆、当当鱼 界:动物界 门: 亚门: 纲:软骨鱼纲 亚纲:板鳃亚纲 目:鳐形目 亚目:犁头鳐亚目 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除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所有温带和热带浅水都有分布。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外文名:ray 药名:鳐鱼胆 中药化学成分:含已糖-6-磷酸脱氢酶 拼音:yáo yú

简介

鳐鱼是一种软骨鱼,体型较小的鳐鱼曹妃甸渔民称其为当当鱼。它有着扁平的菱形身体,外形奇特而优雅。鱼整个胸鳍很像一对大翅膀,游泳的时候就像飞行一样。它们有突出的圆形眼睛,头部有两道缝,含氧丰富的海水会从这里进入它的体内,然后从嘴后面位于腹部的鳃裂口处排出。

形态特征

鳐鱼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位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成的硬骨组织。体表披楯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楯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横裂(故称横口类);偶鳍呈水平位;尾鳍为歪尾型。胃的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肠内有螺旋瓣。无鳔。鳃间隔特长,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因而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心脏具动脉圆锥。雄性的生殖管道借用中肾管。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雄性有交配器,称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产卵量小,但成活率高。脑发达,比硬骨鱼还要高级。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也出现了神经物质。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底侧,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cm;大鳐可长达2.5m。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扑捕猎物。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在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会主动袭击人,不过许多鳐鱼都是不爱游动的。

1亿年前,鳐鱼是鲨鱼的同类,但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长期将身体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进化成这模样。鳐鱼身体周围长着一圈扇子一样的胸鳍,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很硬的东西,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红色刺,人被刺到会死亡。特点:鳐鱼的头和身体直接连接,没有脖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km以下的深水处,主要生活在东海和南海。日本的冲绳地区是鳐鱼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当地政府已将其列为一个主要的参观景点,在那里的水族馆开设有专门的区域供人近距离观赏。

生活习性

鳐鱼和魟鱼非常相象,因为它们都有扁平的身体。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经济价值

为鳐科动物孔鳐、何氏鳐及近缘种的胆囊。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鳐鱼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0千卡

蛋白质

20.8g

脂肪

0.7g

胆固醇

48mg

饱和脂肪酸

0.2g

单不饱和脂肪酸

0.1g

130mg

20mg

159mg

277mg

22mg

0.03mg

0.6mg

0.05mg

0.52mg

29.4μg

维生素A

27μg

维生素B1(硫胺素)

0.01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11mg

烟酸(烟酰胺)

3.6mg

维生素E

0.79m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