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

大禹之父
鲧(-唐尧七十年),古人名,传说是夏禹的父亲。[1]居于崇(今河南嵩山一带),称有崇氏,又称崇伯。尧时洪水泛滥,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苏赣榆西南)或说是创造城郭者(《世本·作篇》)。
    本名:鲧 别名:天鼋氏 字: 号: 所处时代:五帝时代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有崇部落的首领

人物介绍

一称崇伯鲧。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人物生平

治理洪水

五帝时期,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关于这次洪水的起因,各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总的一点是与天上的神主有关,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所为,也可能是天帝故意发下洪水来惩戒地上的人们,前者的说法和女娲时代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重合。

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帝尧也没有办法,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个“皆”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但是在其他的神话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像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它来治理洪水的。

《山海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

鲧则殛(被流放至东方海滨的羽山,至死也没回到故乡之陕西石峁遗址)死,禹乃嗣兴。”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

主要影响

治理洪水。

史料记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史记·夏本纪》、《山海经·海内经》、《国语·晋语八》、《左传》、《山海经》、《国语·吴语》、《归藏·启筮》、《五帝本纪》

人际关系

妻子:士敬

儿子:禹

历史评价

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根据专家考证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就是夏鲧的封地古崇国。

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的高品级玉璋,甚至海外的精美的大尺寸玉璋都是出自石峁,本身就说明石峁是当时贵族的聚居之地,国家或部落联盟统治的中心。

《国语·晋语》中有一段关于玉璋的话,“二年春,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右师取昭叔于温,杀之于隰城。左师迎王于郑。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王飨礼,命公胙侑。公请隧,弗许。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

这段文献是说晋文公重耳救了周天子,想要周天子答应其死后用天子的礼仪埋葬,但是周天子不同意。周天子说“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意思就是:“天子,就是天下的章,不能有两个天子,要不政事如何处置?”

这里可以看出,章(璋)代表着国家最高权力。周天子一向视自己为夏朝王族夏后氏苗裔,周天子在春秋末还有夏代祭祀的典籍,所以周天子的这句话,说明章(璋)代表着国家最高权力。

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故称崇伯鲧或崇伯。文献记载,禹父鲧为尧臣,清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鲧封崇地,《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鲧封于崇”,《国语周语》称鲧为“崇伯鲧”。

文献记载,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另《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