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

偶蹄目牛科高鼻羚属哺乳动物
高鼻羚(学名为Saiga tatarica)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属于牛科。体型中等,体长1.2-1.7米,背部黄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浓密且长;四肢较细;鼻骨高度发育并卷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拉丁学名:Saiga tatarica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 目:偶蹄目 亚目: 科:牛科 亚科: 族: 属:高鼻羚羊属 亚属: 种:高鼻羚羊 亚种: 分布区域: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高鼻羚羊 中文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 二名法:Saiga tatarica 分布: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哈萨克斯坦、中国的准噶尔盆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基本特征

高鼻羚羊具明显的环棱;鼻骨高度发育并卷曲,内布满毛、腺体和粘液管;在每个鼻孔中均有一特殊的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气加热并变得更加湿润,同时也与灵敏的嗅觉有关。

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习性

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

高鼻羚羊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春季组成5-6只至20-30只的群体,然后又集结成大群,向北迁移至夏季草场,其迁移行程可达250-400公里。这种动物颇善奔跑,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时速也可达30-35公里。主要以草类及低矮的灌木为食。取食的植物种类很广,包括许多有毒或含盐碱的种类。极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只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情况下才寻找水源。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见到1公里以外的敌害。

繁殖状况

高鼻羚羊的繁殖力很强,当年生下的幼羚85%左右都加入繁殖,老羚羊96%参加繁殖。经过4-5个月妊娠期,一般一胎产下两仔。据说条件好的话,高鼻羚羊的增长率可以达到60%-80%。

一雄多雌婚配制,性比约1:4。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次年5月产仔,胎仔数1-3仔,多2仔。幼羚1个月后即开始食草,雌性岁末(约8月龄)即可参与繁殖,雄羚次年方成熟。

动物现状

高鼻羚羊过去数量很多,但由于羚羊角可作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捕杀,在许多地区已濒临绝迹,中国新疆境内已多年不见。高鼻羚羊日间活动,常10余只结群游荡,秋冬季节集成较大群作远距离迁移,次年5月左右再迁回夏季栖息地。

种群现状

高鼻羚羊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中亚型。高鼻羚羊有三个灭绝亚种,两个现代亚种。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在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呈不连续分布,迄今已近40年不见踪影。国外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俄罗斯等地。

现存两个亚种中,俄罗斯亚种(S·t·tatarica)在一次大战结束时几乎灭绝,仅剩不足1000只,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其种群数量已恢复到9万只,到1960年,上升到130万只以上,但近十几年来又大幅度下降过半。

原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可能为蒙古亚种(S·t·mongolica),经多次调查,均认为野外已经绝迹。该亚种在40、50年代广布于蒙古西部的湖泊周围。50年代末期,其数量已经下降,到1979年大约只剩下200只。也有推测,目前新疆西部中国与苏联边境地区可能尚有极少数残存。

饲养管理

羊羔产下后30min,一般即会站起来主动去吃乳。若羊羔不会吃奶或母羊不给羊羔哺乳,可强行挤奶饲给羊羔、或用鲜山羊奶100ml,鲜鸡蛋10ml,鱼肝油5ml,白糖10g,

食盐1g配成人工乳喂养,40-60d龄后断奶。羊羔9d龄左右开始随母羊学吃草,20d龄左右开始吃精料。青饲料可以苜蓿、红豆草为主,精饲料以玉米粉为主。注意设立水盆,自由饮水。羚羊胆小。易惊恐,故应防止噪音等各种因素惊扰。

羊角药用

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羚羊角水煎液腹腔注射10-20g(生药)/kg,可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延长水合氯醛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液或注射液,也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

小鼠灌胃10g/kg,能显著降低咖啡因惊厥率、增加其恢复率,但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不明显,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则可对抗士的宁所致惊厥作用。

解热作用

给人工发热兔分别静脉注射羚羊角水煎剂和醇提液各2g/kg、水解液40mg/kg、注射液800mg/kg,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给人工发热兔灌胃羚羊角煎剂4g/kg,给药后2小时体温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羚羊角50%煎剂2ml/kg静脉注射,使麻醉猫血压下降,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有所减弱,说明降压反应可能与中枢神经有关。煎剂或醇提液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大剂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小,最后心跳停止。

其它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羚羊角注射液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均无抑制作用。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并有镇痛作用。

名著记载

《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n《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n《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n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n《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n《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n《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n《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