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德

高景德

原清华大学校长
高景德教授是著名电机工程学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他系统地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并参与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动机自激问题。他坚持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作出了较大贡献。[1]
    中文名:高景德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国立西北工学院 学位/学历: 职业:教育家 专业方向: 职务: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 籍贯:陕西佳县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2月5日 去世年月:1996年11月24日 政党:中国共产党

生平简介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出生在陕西省佳县神泉堡村。1939年夏,高景德读完高中一年级后,决心转学西安。由于交通不便,他到那里时,所有的学校都已开学了。闭塞少知的乡下娃,真是一筹莫展,走投无路了。这时恰好初中教过他数学的老师白书元也到西安,出于对他学习能力的赞赏,这位白老师为他多方奔走,他终于转至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学习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于1941年夏被保送进西北工学院。

西北工学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及焦作工学院内迁陕西后合并而成。校址设于城固县的古路坝,地处山区,人烟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学校里图书设备极为匮乏。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作习题几乎就是当时这所学校的唯一学习方式。高景德在这所学院里主攻电机工程,但没有条件做电机和电路的实验,只能晚上在麻油灯下复习教师白天在黑板上画的电路和电机。这种缺乏实践环节的学习生活使他相当苦恼。工学院毕业时,他23岁了。带着增加实际生产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迫切心情,放弃了留校当助教的机会走进了西安西京发电厂。抗战胜利了,西北工学院来自北平的余谦六教授回北平后,即电邀他去北平任教。

高景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一颗心都扑在教育和科学事业上,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清华大学后,他担任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处处长,从那时起他一直既进行学术工作,又担负行政管理工作。1978年以后,祖国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1978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后于1983~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接任校长时,正是清华大学经过有成效的努力,从巨大破坏中初步恢复了元气,开始进入正常发展的时期。

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当时学校的实际情况,他特别强调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在专业设置结构,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制度改革,教学条件充实,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其中尤以研究生的培养及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1988年秋,清华大学校领导换届后,学校仍很重视他的作用,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在国家科技教育界,他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电工技术学报及杂志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在我国教育科技界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跨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根据其学术贡献,1985年选他为该会特级会员(Fellow)。他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及政协八届常委。

人物经历

高景德(1922~1996),中国著名的电机工程学家、教育家,1922年2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佳县神泉堡。n

1945年,高景德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后任西安西京电厂技术员,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讲师。n

1948年高景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学习,成为我国获得前苏联博士学位第一人。n

1956年回国后,高景德历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科研处处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校长、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等职,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中国科协第三四届常委及荣誉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同时,高景德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电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96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历任: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科研处处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校长、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当选:

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届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论著

1 高景德.同步电机理论及其运行方式的分析(复数分量法).北京:电力出版社,1957.

2 高景德.交流电机过渡历程及运行方式的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 高景德主编.串联电容引起的电动机自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4 高景德,张麟征.电机过渡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上册,1982;下册,1983.

5 高景德,王祥珩,李发海.交流电机及其系统的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6 卢强,孙元章,高景德.非线性系统几何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0,(10).

7 高景德,周子寿.异步电机机群自激的分析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2,(4):1-9.

8 费仁言,高景德.同步电机频率特性的功率谱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5),(4):1-11.

9 费仁言,高景德,郑逢时.同步电机的异步运行特性.清华大学学报,1986,(2):13-25.

10 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清华大学学报,1987,(1):1-8.

11 王祥珩,高景德,金启玫.凸极同步电机回路参数的计算.清华大学学报,1987,(1):9-19.

12 张龙照,王祥珩,高景德.同步电机定子绕组不对称状态的分析方法,Ⅰ,基本方程和分析方法,Ⅱ,参数的计算方法.中国科学,A辑1990,(12),1991,(1).

13 曹立宇,李发海,杨秉寿,高景德.双定子绕组自控式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清华大学学报,1991.

14 Ni Yixin,Zhang Baoling,Gao Jingde,A new approach of power system transient similation;Interfacing of EMT Model to Quasi-Steady State Model,89,WM,173-6PWRD,1989 IEEE.

15 孙元章、卢强、高景德.多机电力系统非线性励磁控制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9,(6):16-22.[3]

16 徐松,高景德,郑逢时.带整流负载同步发电机的数字仿真:(Ⅰ)——快速数值积分法,电工技术学报,1992(1):1-7.

17 徐松,高景德,郑逢时.带整流负载同步发电机的数字仿真(II)——.模式分类,电工技术学报,1992(2):1-6.

18 徐松,高景德,郑逢时.带整流负载同步发电机的数字仿真(II)——.稳态波形和特性,电工技术学报,1992(3):1-4.

19 徐松,高景德,郑逢时.同步发电机半导体整流系统分析方法综述,《电工电能新技术》1992年第2期15-20页,共6页

成就

开拓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

50年代初高景德在深入研究电机过渡过程分析理论的同时,创立了新的复数分量理论体系,首先在1、2、0坐标系中完整地建立了同步电机基本方程,并用它详尽分析了交流电机的动态特性,解决了一些其它电机数学模型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他在当时国外发表的四篇论文和国内出版的《同步电机理论及其运行方式的分析(复数分量法)》(电力工业出版社,1957年)这本专著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高景德博士的复数分量理论的基本方程是根据一般性的运算电抗得出的,书中深入阐述了它和其他坐标系统的区别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便于普遍应用。当时国际电机界权威苏联科学院院士柯斯秦科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创造性和系统的完整性,是对电机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了推动作用。在60年代初出版的《交流电机过渡历程和运行方式的分析》(科学出版社,1963年)中,他进一步将电机动态理论的各个分支加以系统的总结,详尽地分析了交流电机的动态行为。80年代初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电机过渡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2、1983年),受到美国著名电机学者顾毓秀的赞扬,加拿大教授余耀南认为该著作“不但对目前电机教育有重大贡献,且将垂之久远,因为目前正新旧交替,能兼通古典与近代电机理论之人不多,能写得这样周详的尚未见到。”

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

控制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最有效手段。高景德领导的研究集体将现代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过渡过程理论相结合,开拓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品质最优控制的学术领域和应用的新方向,并与有关制造厂家及电网、电厂合作,生产出了大型发电机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1986年在碧口水电厂10万千瓦、1988年在刘家峡水电厂23万千瓦及1989年在白山水电厂30万千瓦等大型发电机组上成功地投入运行。这在国际上是一创举,并在我国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加、苏等国的研究工作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日本于1988年开始在200千瓦小型电机上试行类似的控制方式,到目前尚未见用于大型电机的报导。正如该领域权威之一、加拿大余耀南教授于1988年所指出的:“从国际上(IEEE)发表有关文献以来,已近20个寒暑,这期间经过许多专家不断改进,无数次试验,但始终未能用于大机组上;现由于你们的非凡努力,在这一技术上中国已争取到国际领先地位”。1987年,高景德领导研究集体又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的研究。于1989年首先在跨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及国际自动控制学报(IFAC)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组关于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的论文,被国际上有关专家赞为“新贡献”。

工作成果

长期从事电机和电力系统分析和控制的研究,发展和深化了电机理论和方法。50年代末,在清华大学指导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在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机自激的研究中,得出存在两个自激区的结论,提出了克服自激的新措施。创立电机多回路理论,为分析电机内部不对称故障开辟了新途径,已在电机内部故障保护装置的设计中得到应用。领导研究小组研制成功的发电机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已在多台大型发电机组投运成功,居国际领先地位。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方针,使学校成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全国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推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形成规模,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技术开发和对外开放有较大发展,提出了把学校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长期奋斗目标,为使学校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电能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专家。1922年2月生,陕西佳县人。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解放前曾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

1951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攻读副博士学位,1956年以“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系统中的凸极同步电机的研究”的论文,被越级授予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他195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科学生产处处长,1963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始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兼任校科研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等职。1983年先后任清华大学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他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及第八届常委,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常委及荣誉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现代电力系统丛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副主编,《电工技术学报》及《电工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划“现代电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等职。

高景德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特级会员,并被载入国外出版的国际名人录中。先后获得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一百周年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荣誉证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中国)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中的最高奖——杰出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景德在电机工程领域开拓并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的交流电动机自激的课题;开辟了和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提出了电机多回路理论;发展了电机参数辨识及测算的新方法;发展了电力系统过渡过程数字仿真的新方法并建立和完善了电力系统物理模型实验室;又领导了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开拓并推动了电力电子新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他在理论上的创见,在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上的开拓,推动了我国电工学科的发展。

工作履历

1945-1947年 西北工学院电机系毕业后在西安西京发电厂做技术工作。

1947-1951年 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任助教。

1951-1956年 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研究生,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1956-1978年 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

1978-1983年 清华大学副校长。

1983-1988年 清华大学校长。

1988-1994年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1994年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攀登计划“现代电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

中国科协第三、四届常委及荣誉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级会员(1985年)。

学术奖励

获得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一百周年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荣誉证书;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中国)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中的最高奖——杰出奖;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