骟

汉语汉字
阉割,又称“割骟”,在旧时江湖行帮中属“搓捻行”。指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阉割后的猪则长得膘肥、臀满,[1]叫“豚”。
  • 中文名:骟
  • 部首:马
  • 五笔:cynn
  • 郑码:XWYY
  • 笔顺:5514513541541
  • 注音:ㄕㄢˋ
  • 笔画数:13

读音

shàn

--------------------------------------------------------------------------------

(1) ㄕㄢˋ

(2) 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鸡、~马。~猪。

(3) 郑码:XWYY,U:9A9F,GBK:E6F3

(4) 笔画数:13,部首:马,笔顺编号:5514513541541

详细注解

shàn

[动]

(1) 去势[castrate]

(2) 割去马的睾丸。如:骟马(去过势的马)

(3) 割去其他动物的睾丸。如:骟割(阉割);骟猫(去过势的的猫);骟匠(从事骟割工作的工匠)

(4)【注】跟“骗”不同(右下部件)。

--------------------------------------------------------------------------------

Shàn

English

Mow testicle or ovaries that go to the animal.

——————————————————————————————————————

骟用于称呼畜类。

阉割,又称“割骟”,在旧时江湖行帮中属“搓捻行”。他们供奉汉末名医华佗为行业祖师,主要是为农家劁猪、阉鸡、骟牲口,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神秘的行当。现永安小陶、青水、槐南等乡镇,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正字通》式战切,音扇。割去势也。《臞仙肘後经》骟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善狗,净猫。

又接树曰骟树。《月令广义》有骟树法。 一作扇。《五代史·郭崇韬传》谓继岌曰:当尽去宦官,至於扇马,亦不可骑。  

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牛、马、羊、豕、鸡、犬等六畜齐全。古代先民在长期的饲养家禽、家畜中,积累了丰富的禽畜繁育、饲养、医疗经验。其中,“禽畜阉割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重要发明。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猪的阉割的记载。《易经》中说“豮豕之牙吉”,即是说阉割后的猪,性格就变得驯顺,牙虽犀利,也不足为害。据《礼记》载,“豕曰刚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而阉割后的猪则长得膘肥臀满,叫“豚”。秦汉之交,由于战乱频繁、骑术盛行,有关骡、马的阉割术也兴旺起来。逐渐形成了南劁北骟,即南方以猪、鸡、猫、狗等体形较小的禽畜为主,俗称“海棠活”;而北方则以骡、马、牛、羊,甚至是骆驼等体形较大的牲口为主,俗称“圈子活”。

在新西游记中(张纪中版)第23集中10:30分钟时长有提到“它是一个骟了的狮子”

粤语注音

“骟”字的粤语注音(粤拼)sin3,读“扇”字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