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马原

中国当代作家
马原(1953-),锦州人。著名作家。先锋派小说开拓者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1]马原当过农民、钳工。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2012年11月,马原在云南西双版纳遭到殴打事件在网上引起关注。[2]
  • 中文名:马原
  • 外文名:
  • 别名:
  • 籍贯:辽宁锦州
  • 性别:男
  • 国籍:中国
  • 出生年月:1953年
  • 职业:作家
  • 毕业院校:辽宁大学

人物简介

知名作家。中国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冈底斯诱惑》、《拉萨河女神》、《西海无帆船》、《阅读大师》等。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n

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

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

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等。

1984年,发表《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

1991年,将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改编成话剧《爱的季节》(又名《爱的拒绝》),演出后的反应还不错。

2000年调入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2012年,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重返文坛,惊动了圈里圈外。

人物经历

下海海南

1993年年初,马原很快就南下海口,一个很有钱的老板请马原帮他做事。那位老板可能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认为马原小说写得那么好,智商必定极高,经商也一定错不了。

之后马原就真的在海口成了“马总经理”,而且是名实相符。可是他的公司是干什么的缺不清楚,大约半年的光景,马原就不干了。

此外,马原还曾写过话剧、写电影脚本、写电视连续剧。甚至自己演过电影,之后萌生了在海南大学教书的想法。

文化工程

海南公司失败后,马原开始了一项文化工程。用镜头去采访记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像巴金、冰心、沈从文等等,这个野心勃勃的工程在拍摄了几十位作家后,终因资金耗尽而搁浅。不过,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保留了不可再生的影像资料,其价值无法用钱估量。 

任教授

2000年调入同济大学。据马原说,他的教案只用一次,次年上课,必定要重新备过。大部分教案都已出版成书,而且口碑极佳。马原单就其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来说,大概国内就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读过几乎所有国内有译本的外国文学作品。 

海南养病

2008年,发现肺部有肿瘤,其他器官也有故障,离开同济大学中文系,而且离开上海,前往海南养病。

回归

2012年,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重返文坛,惊动了圈里圈外。

2012年11月11日,正式定居于南糯山姑娘寨原中心小学。

个人作品

短篇小说

《拉萨河女神》《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希玛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

中篇小说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旧死》等;

长篇小说

《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以及剧本《过了一百年》等。

最新作品

《牛鬼蛇神》

2012年3月,马原在《收获》发表新作《牛鬼蛇神》,述说的是他2008年生病之后,对生命、世界的最新理解。《牛鬼蛇神》写于2011年2月,完成于2011年11月,前后只用了9个月。是马原“口述”,由他学生打字记录。

离开小说创作20年的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视野。2012年11月24日,“老马复出”马原《牛鬼蛇神》作品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文学批评界对马原新作给予积极评价。

当代知名作家马原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四五年前,马原罹患肺癌,离开教职去休养。他说:“一场大病会让任何人成为哲学家。面对生死,我会想能不能继续活着,在被迫成为哲学家的过程中,有了《牛鬼蛇神》这部小说。”

《纠缠》

马原在即将迎来60大寿之际,完成了最新长篇小说《纠缠》。纠缠据悉,该小说将在《十月》第三期上全文发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小说讲述了一个遗产分配的故事,在故事中逼真地描写了中国现实社会三代人的生活与内心状况。先睹为快的编辑、作家龙冬对马原新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假如说《牛鬼蛇神》是马原写作复活的标志,那么《纠缠》是他站立起来的标志。

作品风格

他是“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一般读者只将小说的阅读视为一种兴趣,而作家的阅读却不但只是一种兴趣,他更注意的是各种语言材料的组合技巧。如同一位木匠对待一件家具的态度,看看榫头,摸摸木板,然后,才作出评判一样,作家更在意的的确是小说的素材的选择,角度的切入与虚实的处理。《阅读大师》中马原向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作为作家对大师作品的评判,这种阅读的确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

人们一直将马原视为先锋派作家,不知人们是怎样理解“先锋”二字的含义的,是指作者超前的理念,还是指作者前卫的写作技巧,或许人们更强调的是后者。如果说是指后者而言的话,那么,马原应该与“先锋”二字是无缘的。马原的写作应是极为传统的,或者说是非常古典的,马原更热衷于客观地叙述,而疏于心理的刻画与时空的交叉,就这一点而言,他的风格更接近于海明威,所以在整篇讲稿中海明威独占两讲,而且,这两讲也是整篇讲演录中最为精彩的片段。

马原对海明威的理解来自于他对其写作手艺上的认同。由于这种认同,以至于马原承认他对乔伊斯心理分析和普鲁斯特时空观的冷淡。但如果从前者的角度而言,马原的确是具备了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切品质,超前的理念,使得马原的小说在当代成为了一种创新的代名词。

马原曾提出“小说已死”概念。

马原解释,2001年电脑普及,传统纸媒向屏显过渡,纸本阅读式微,而小说是由纸媒承载的。在这种情形下提出“小说已死”是说“传统意义的小说已经死了”,即小说作为公共艺术的历史已经结束。“毋庸讳言,当下小说更加边缘化,很多优秀影视剧都改编自小说,但是很多人知道或者阅读小说,却是在影视之后。我坚持把经典意义的小说和流行的叙事文本分开,它们是不同的。而且我坚信,经典长篇小说特别不适合在屏幕上阅读和创作,在屏显上看长篇完全是酷刑,连读都不适合,更何况写?网络新媒体势必带来新的叙述,但这种叙述尚未诞生。”

不过马原认为,小说虽然死了,但并不是彻底消失,而走进了一个新的境遇——博物馆艺术,就像话剧、诗歌一样,在极小范围内传播、或者在特定场合使用。作为博物馆艺术,还是要有人“经营”。所以,他还是愿意当小说家。

个人生活

教授生活

马原的客厅有着很强的“气场”,古朴的桌椅,青花瓷瓶上硕大的牛头骨,放满旧书和影碟的书架,面上贴着书法作品的空调。他坐在沙发上,那双曾被韩东精心描写过的眼睛依旧“泪光闪烁”,他说,“我变了很多,特别是性格,随和了许多。”

曾经有人说,马原身上有很多奇迹,其一便是:口才不好,讲起小说却能滔滔不绝,且感染力极强。教授马原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进入校园,马原一门心思当起了老师,他每周大约上四五节课,主要是“阅读课”,把讲稿整理一下就是论文。但马原对现有的教学体制有些看法,他的课大多是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提问很少,他说下个学期想带研究生。考试的方式主要是考察,除了进行文章评估外,平常的考勤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马原说只要来听课就有收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教授后,马原觉得自己看书比以前更有计划,而且带有选择性。在依据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读书,目的更加清晰了。他读书首先是古典味浓,基本上不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认为大师要经过时间的证明和沉淀才能称其为大师。“我老师对我说千万不要看活人的作品。”马原笑说:“其实我骨子里面也是倾向于古典的东西。”

其次国外作家作品占绝对优势,他说:“用严格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小说,总体不太成熟。中国小说是从明清的话本转化而来,在发展时间上就比西方落后很多,成就并不高。”作为讲稿,马原表示《阅读大师》会不断吸收新的作品,不会一本讲义讲到底。

爱好广泛

在一次和网友的交流中,马原表示,小说家马原已是故人往事,即使以后写小说,那也是“马老师的一份副业”。

然而马原说,他可能会重操旧业,写一本成长小说。曾经有几家出版社约他写自己的经历,他也写过一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自传等我以后躺到床上时再写吧,我打算以个人的经历为脉络写一本成长小说,就像《大卫·科波菲尔》、《情感的教育》那样的。”

马原如何看待当年的先锋文学,“先锋都是理论家们定义的,现在想想那时的小说,觉得它最大不同就是充满活力,富有变数,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价值判断观来进行阐述的。我是一个‘方法论’主义者,认为方法决定一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会改变价值走向。”

其实,“马老师”的副业不止小说,他还对话剧情有独钟。早在1991年,他就将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改编成话剧《爱的季节》(又名《爱的拒绝》),据说当时演出后的反应还不错。他说自己还写过一个剧本,结构取自于昆德拉的另一部小说《搭车游戏》,已经卖出了版权。

马原的书架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影碟,马原喜欢好莱坞大片,“美国大片将电影的大众化与小众化这两个看起来冲突的问题解决得很好,相比之下,有些欧洲电影小众化倾向太强,显得很乏味。”

海南情

海南素有“中国民营企业家摇篮”之称,当初十万人才过海峡,开启了中国各类人才脱离国家单位所有制的先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这是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与前期的“深圳模式”大不一样,也与大陆出现的个体工商户不同(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称之为“海南模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可以个人选择当“经理”,甚至批准自己当“总经理”。记得冯巩演小品讲:“海口椰子掉下来,砸倒了10个人,扶起来一问,9个是总经理;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 

1993年,马原就真的在海口成了“马总经理”,而且是名实相符。他不仅开上了专车,还有一个随撕随用的支票簿,这让孙绍先大开眼界。可是他的公司是干什么的,孙绍先一直都没搞清楚。也没想到认真问一问。大约半年的光景,马原就不干了,至于是谁炒了谁,也不重要了。马原从此明白自己不是当惟董事长马首是瞻的高级白领的材料。 

马原一直表示喜欢海南。他每年都多次来海口。身在海南的孙绍先免不了要问为什么。他说:“到了海南,就是觉得舒坦!”在孙绍先看来像是一种没头没脑的喜欢。他常说:“喜欢海南,但最喜欢海口;喜欢海口,但最喜欢海甸岛;喜欢海甸岛,但最喜欢海甸岛的东部。”那就是他刚上岛住的地方。最终他就真的在海甸岛的东部买了一套自己十分满意的房子,并在那个自己精心设计的小窝里开始写长篇。

热点事件

围殴昏迷

2012年11月15日,云南勐海县委宣传部1上午通报,当日凌晨2点20分左右,作家马原在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原中心小学被人围殴至昏迷,全身多处受伤。15日凌晨3点21分,在某网站实名认证的马原配图发表微博称,“没想到洪峰的惨剧在我身上重演了!一个叫周海林的带领一伙恶徒在一小时前来到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原中心小学将我围殴到昏迷,全身多处受伤。”  

随后,不到6小时的时间里,该条微博被转发逾8000次。“洪峰”发表微博称:马原的那种躲避是非的性情,会招惹谁?他是要去西双版纳养老的啊。网友在关心马原伤情和询问原因的同时,纷纷谴责凶徒。

15日早晨,勐海县委宣传部通报称,接到消息后,勐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许家福、县长岩总立即组织公安、政法及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安排相关人员对事件进一步深入调查。上午10时左右,涉案人员全部已被抓获并刑拘。

事件经过

马原现在借住的房子是由教育局安排的;据说之前学校校长已私下租给他人。马原入住之前,校教务处有人被打,已道歉。马原不清楚其中利害。

另一位名为虚度山人微博用户称,马原2012年3月到云南看望洪峰,之后来到西双版纳和诗人默默见面,后共同商议,要在南糯山姑娘寨小学校旧址建一座书院。这个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但是该地址又在当地黑势力之首周海林的控制内,周已经在一年前将该小学的教学楼、茶园等资产收入囊中,并与原校长签订虚假合同,以每年一千元租用五十年。“因书院项目,勐海县政府将南糯小学旧址收回做文化项目开发用地,此举令周海林十分不满,之前他曾纠集一伙打手将村长郎二打伤,今又向马原下此毒手,并扬言:文化人来一个打一个!”虚度山人在微博中说。

事件结果

2012年11月16日,马原被打事件已经初步查清,4名涉案人员已接受公安机关调查。西双版纳州政府新闻办相关人员称,此前,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原中心小学校长叶海平擅自将村委会小学校房屋租给当地居民周海林,周海林对当地政府收回学校房屋并租给马原非常不满。

周海林于15日2时20分左右,酒后约陈永斌、沙二、唐勇三人来到马原住处,准备将马原赶走。马原没有同意,陈永斌、沙二、唐勇三人推搡马原并将马原按倒在地,对其进行拳打脚踢。

马原已经出院观察。4名涉案人员已于15日14时许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并承认自己酒后打人的行为是违法的,表示愿意接受处理,并提出向作家马原道歉的申请。勐海县公安局专案组则称,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查清案件事实,依法处理4名涉嫌违法人员。而格朗和乡中心小学校长叶海平已被停职检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