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高等院校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呼文亮研究员,校长为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和1所附属卫生学校,包括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燕京医学院,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附属卫生学校。[1]
    中文名:首都医科大学 硕士点:78个 博士点:59个 国家重点学科:8个 校训: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 知名校友:杜金香 英文名: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别名:首医大(CMU) 创建时间:1960年 类别: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饶毅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等。 学校类型:医药 学校属性:市属重点大学 院士:6人 博士后流动站:9个 学校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学校代码:10025

概述

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燕京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国际学院;学校拥有14所临床医学院(其中13所临床医学院是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喉科学院3个专科学院以及28个专科学系。

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118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95项,累计科研经费60096.98万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9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首届吴阶平医学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2项。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其中有图书馆、信息与通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动物科学部、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学报编辑部、医学教育研究所等。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德州大学休斯顿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莫纳什大学、迪肯大学、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日本川崎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阳明大学等。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近400名留学生在校进行学历教育和培训,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全体首医人求真务实、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正在努力将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56年8月30日,北京第二医学院创建。

“文革”期间,北京第二医学院遭到破坏。

1977年起,恢复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

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8月22日,更名为首都医学院。

1986年8月27日 ,确定首医为市属重点院校。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78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分院成立,分南(东西十条27号)、北(蒋宅口)两院。

1985年1月,北京市对各分校进行调整后,归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86年6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职工医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实行由市卫生局.高教局双管并以市卫生局为主管的管理体制。

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85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

1987年,学校开始招生。

北京职工医学院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正式成立。

1983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

1987年1月,更名为北京职工医学院。

合并发展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审查和选拔,入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决定共建首都医科大学。

2017年3月,入选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2018年4月13日,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19年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2月,首都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教师概况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33870人(校本部1567人,附属医院32303人),有院士6人,特聘院士9人,正高职称1669人,副高职称2988人,其中教授617人(校本部91人,附属医院526人),副教授1108人(校本部193人,附属医院915人)。

院士介绍

首医大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赵继宗

首医大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胡亚美、韩德民、王辰

学院设置

基础医学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 第四临床医学院

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 第五临床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第六临床医学院

中医药学院 第八临床医学院

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第九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儿科医学院

燕京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精神卫生学院

国际学院 妇产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药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康复医学院

学科建设

该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首都医科大学,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培育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儿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生物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学,药物分析学。

校园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学》在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属于专业基础课。学生要学好这门实践性、直观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实践中与植物密切接触,校园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便利的学习环境。经过两年的素材收集和设计制作,完成了校园药用植物资源网的建设,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宣传普及中药资源学基础知识,对外展示校园的自然景观。

本网站是在2006年校长研究基金课题“校园药用植物学习网站的建设及其彩色图谱的编著”(课题编号:06JYY27;课题组负责人:刘长利)的资助下完成的,中医药学院各位院领导、中药系以及中药资源学教研室等各部门领导对课题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卢旭然、徐文清、王晓纯、潘沁晨等许多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数码照片拍摄、文献资料整理及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网站先后荣获2008年院级和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学科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主要研究领域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注重在科学前沿进行探索和积累。重点实验室具有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参与竞争的能力,具有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访问、深造和业务交流的条件。

科研中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首都医科大学学培训中心、北京市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心血管病学系、疼痛医学研究所、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市脑重大疾病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变性病学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实验室,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实验室,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实验室,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实验室,呼吸和肺循环疾病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源式预防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

973项目

2005年,以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制定和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批准立项,资助总经费为3000万元人民币。该项目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余家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

教育培养

研究生教育

目前拥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8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920人,博士研究生180余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50余名,其中许多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还承担着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博士、硕士学位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20多年的努力,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200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9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2人、硕士研究生已超过1458人。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拟招收171名博士研究生、528名硕士研究生。此外,首都医科大学还承担着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当前,首都医科大学共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可在42个学科授予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全面覆盖医学门类下所有学科,可在85个学科授权硕士学位,覆盖了医学、工学、理学、教育学与管理学五大门类。首都医科大学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市级重点学科与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医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次年正式招收研究生。当时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为研究生进修生部,隶属于学校科研处。1982年研究生进修生部从科研处独立出来,更名为研究生部。在研究生部发展阶段,特别是1995年以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招生规模显著增加,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同时为北京,乃至全国医疗、卫生、教学及科研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为了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校党委常委会于2003年3月18日研究决定,以原研究生部为基础,成立研究生院。从此,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本专科生教育

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学和卫生法学13个专业。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等13个专业。

成人教育

包括成人本专科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等。

附属医院

临床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基地)

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丰台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

管理机构

学校办公室 工会

党委组织部 团委

党委宣传部 产业经营与管理中心

党委统战部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图书馆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实验动物科学部

研究生院(研思部、校学位办公室) 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

教务处 信息与通讯中心

继续教育处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科技处 学报编辑部(期刊社)

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 医学教育研究所

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 后勤服务集团公司

国际与国内合作处 杏林学苑

人事处 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财务处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审计处

后勤与基建管理处

保卫处

历任校领导

吴阶平,1960年至1970年出任首任院长。

陈 化,1960年4月至1963年初出任党支部书记。

冯佩之,1963年至1965年出任党委书记。

王新春,1965年至1985年10月出任党委书记。

戴士铭,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出任代理院长。

陈应谦,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出任院长。

李光弼,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出任院长。

杜金香,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党委书记。

徐群渊,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校长。

史炳忠,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出任党委书记(兼)。

杜金香,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出任校长。

国际交流

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国际与国内合作、涉外活动、海外学生管理与服务专家引智、国际会议申报、短期因公出国(出境)以及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学校十分重视在教育、科研、临床等多个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协议,接待来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目前,国际与国内合作处正在和全体首医人一起,为将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

校园文化

校徽

外圈为首都医科大学中英文名称,中心为华表图案和学校建校时间。用华表作为校徽中心图案,一方面表明学校地处首都北京;另一方面因华表形似代表医学职业精神的红十字“╋”寓意首医人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与责任。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标和旗字构成。主校旗旗色为首医蓝,旗标为新校徽,旗字为彭真体校名;校徽色为蓝白相间,校字为白色。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学校校旗集校色、校徽、校名于一体,集中展示学校形象。校色喻示学校严谨、开放、包容、向上的风格与精神,校徽突出首医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理想与志向,校名强调首医的名称、地域与历史。

校训

校训: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

释义:“扶伤”出自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济世”出自医学典故“悬壶济世”。“敬德”、“修业”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周易》“君子进德修业”。扶伤济世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敬德修业是实现扶伤济世的基础。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要求,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

校风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首都医科大学校园里常常回荡着经典红色诗词的诵读声,有学生将微信签名改成“不做网红做党红”。如今,做一名新时代所需的“党红”大学生,成了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竞相追逐的新风尚。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出国出境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访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