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果

余甘果

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 油甘果,也有“油金子”之称。吃起来又苦又酸,过后甘凉,十分正气。市场上也有野生牛甘果和水果型牛甘果两种。与野生牛甘果相比,水果型牛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纤维少、营养丰富、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而且吃起来更加甘甜爽口。[1]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
  • 纲:双子叶植物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族:叶下珠族
  • 属:叶下珠属
  • 种:余甘果
  • 分布区域: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
  • 中文学名:余甘果
  • 中文别名:牛甘果,油甘果

形态特征

1 生长结果习性

余甘根系发达, 主根有强的穿透性, 能扎入地下4~5m, 耐贫瘠、耐干旱, 能适应瘠薄山地栽培。余甘的分枝力强, 幼年树一年可抽生3~4次枝梢, 而成年树主要抽发春梢和少量的夏、秋梢。枝梢的延伸, 主要靠顶芽向前伸长;在顶芽生长过程中, 枝梢上的腋芽也抽发一次分枝。余甘的枝梢可分为永久性枝梢和脱落性枝梢, 其开花部位一般都在脱落性小枝上。开花期在立夏前后, 冬季落叶期脱落性花枝逐渐脱落。

余甘根据果实成熟期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福建泉州主栽品种以“六月白”、粉甘、扁甘、秋白和蓝丰等为主, 其中早熟品种“六月白”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 中熟品种粉甘、扁甘和秋白等果实成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晚熟品种蓝丰在11月成熟。

2 生态习性

余甘抗逆性强, 耐贫瘠与干旱,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红黄壤、沙质壤均可以正常生长。土壤过于肥沃潮湿地带, 余甘反而易表现徒长, 不宜栽植。余甘趋光喜温, 对温度较敏感, 在年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降雨量1000mm地带均可生长, 较高的温度有助于余甘的花芽分化, 促进植株生长。

生长环境

余甘子喜光,耐干旱,忌寒霜,对气温要求高,年均温需达20度、降雨量要求在1000mm左右,尤其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性。

分布区涵盖东经70~122度、北纬1~29度的广大地域;世界分布范围来看,北缘为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南缘为印度尼西亚;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80~2300m,具有很强的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适应性。

分布范围

原产地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现已经引种到埃及、南非、肯尼亚、古巴、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其中以中国和印度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儋州、海南琼中等地等。

栽培技术

育苗

余甘繁殖主要有实生繁殖、嫁接繁殖、根蘖分株繁殖等方法。为了适应对优良品种苗木的需求, 培育良种嫁接壮苗是余甘栽培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实生繁殖

采集成熟的余甘果实, 将其堆沤至腐烂后, 洗净阴干, 外层的硬壳自然裂开, 种子就会散出。或者把完全成熟的果实置于太阳下暴晒, 等到果实自然干燥回缩, 果核会随着外层的果肉一起裂开, 种子爆出, 再将种子撒播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或者湿沙中;也可贮藏于阴凉处, 到第二年2月或3月再进行播种。因余甘种子发芽较难, 播种的田间应经常保持苗床湿润, 以利于发芽。

嫁接繁殖

利用苗圃的实生苗就地进行嫁接及管理, 易培育出大量的优良种苗。嫁接时间以2~3月为主, 也可在9~10月嫁接或补接。接穗选择优良品种母树、腋芽饱满充实的2~4年生茎粗1.0~1.5cm的枝条。采后及时保湿收藏待用, 尽量即采即接。嫁接方法有切接、舌接、劈接和腹芽接等。操作要求熟练到位, 扎绑得当。同时注意嫁接成活后的管理工作, 在嫁接后10d左右, 检查嫁接的成活情况, 抓紧时间补接未成活的植株。当接穗萌芽长到17~20cm、枝条半木质化时, 便可摘除薄膜带。

定植

余甘的定植应选在低海拔、少霜害、少风害及排水良好的红土或黄土。定植前挖好深宽各40~50cm的土穴, 施入有机肥10~15kg、磷肥0.5kg, 然后与土拌匀。初栽时行株距控制在2m×3m, 亩植约110株。待几年后余甘成长到相邻植株树冠交叉时, 间除一行, 行株距4m×3m, 亩约留55株。定植时间一般以春季为宜, 定植时应注意根系充分伸展, 填土后浇足定根水。

土肥管理

余甘在生长过程中要适时进行除草松土, 以利于改良土壤, 保持果园的洁净, 减少病虫滋生。根据余甘生长特性, 肥料以磷、钾肥为主, 切忌偏施氮肥。每年重点施梢果肥和复壮肥。

梢果肥于每年5月下旬施入。根据余甘的长势, 株施腐熟粪尿肥30~50kg、复合肥0.5~2.0kg。施肥方法为沟施, 施肥前先耕翻树盘, 然后在树冠滴水线外沿垂直于地面挖条沟, 沟深40~60cm。6月是余甘的幼果期和夏梢期, 此时施肥能起到促果壮梢作用, 又能保证翌年的结果母枝茁壮成长。

复壮肥于每年12月施入, 株施腐熟圈肥30kg、过磷酸钙0.3~1.5kg、硫酸钾0.3~1.5kg。复壮肥在余甘采收后施入, 以利于恢复树势, 为翌年生长结果累积养分。

树体管理

1 整形修剪。

余甘生长有较强的顶端优势, 故要及时进行幼年树定干, 以促进分枝, 增加骨干枝, 培育良好树冠。幼年树定干一般在离地面高80~90cm处剪定, 以促发分枝;选留3~4个分布均匀的强枝作为主枝, 抹除主干基部的萌芽。待主枝生长达50cm左右时, 进行摘心, 促发分枝, 培养良好树冠。成年树修剪, 主要疏剪过密枝、纤弱枝、病虫枝、枯枝及交叉枝等。

2 环剥技术。

环剥技术是余甘栽培上的一种特殊管理措施, 一般指在余甘开花期对主干或骨干枝进行环剥。若栽培上偏施氮肥, 加上雨水较多, 易引起营养生长过旺, 影响结果。遇到这种情况, 可采取环状剥皮, 即春季开花期间, 在主干或骨干枝进行大面积的环状剥皮, 剥皮宽度约0.5cm, 可有效地抑制生长, 促进坐果, 明显提高当年产量。但是, 幼年树不宜大面积的环状剥皮;结果树也不能年年进行, 须间隔2~3年。在环剥工作结束后, 要用杀菌剂对果树剥口进行处理, 最后用胶带贴封。环剥后干枝渗透的树液不可抹除, 否则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病虫害防治

余甘不易发生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煤烟病和锈病, 其中煤烟病主要由蚧壳虫和蚜虫诱发, 在发生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锈病在新叶展开和谢花幼果期防治, 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余甘的虫害主要有卷叶蛾、蚜虫、蚧壳虫、蓟马和木蠹蛾等,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主要防治时期, 蚜虫、蓟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防治, 蚧壳虫、卷叶蛾和木蠹蛾使用40%乐斯本1000~2000倍液防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把余甘子列为待发展种植的果树之一。其全身是宝,果实富含维生素C 、维生素 B和维生素P, 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果酸、单宁、钙、磷、钾和17种氨基酸等。传统蜜饯产品外, 国内尚有多种加工产品,如糖水罐头、盐水罐头等,保健产品余甘冲剂、余甘合剂、冻干粉、余甘乌龙茶等。国外如印度、古巴、美国、马来西亚等加工成高营养型罐头、饮料等。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余甘果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5 千卡

蛋白质

0.3 g

脂肪

0.1 g

碳水化合物

12.4 g

不溶性膳食纤维

3.4 g

8 mg

9 mg

15 mg

6 mg

0.95 mg

0.2 mg

0.1 mg

1.1 μg

维生素A

8 μ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1 mg

烟酸(烟酰胺)

0.5 mg

维生素C(抗坏血酸)

62 m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