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

五言古诗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遂题诗自娱。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称:饮酒二十首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饮酒二十首

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⑵。忽焉复醉⑶。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⑷,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⑹,聊命故人书之⑺,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8)。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9)。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0)。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1)。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12)。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13)。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14)。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15)。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16)。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17)。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18)。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19)。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20)。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21)。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2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24)。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2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2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27)。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8)。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2)。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33)。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4)。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35)。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36)。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7)。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8)。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39)。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40)。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1)。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42)。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4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4)。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45)。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46)。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47)。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48)。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9)。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0)。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51)。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52)。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53)。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54)。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55)。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56)。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57)。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58)。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59)。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60)。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61),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62),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63),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64),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65)。

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66);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67)。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68)。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69)!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70)。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71)。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72)。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73)。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74)。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75)。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76)。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77)。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78)。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79)?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80)。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81)。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82)。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82)。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84)。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85)。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86)。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87)。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88)。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89)。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90)。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91)。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92)。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93)。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94)。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95)。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96)。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97)。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98)。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99)。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100)。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101)。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102)。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103)。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104)。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105)。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106)。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107)。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108)。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109)。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110)。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111)。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112)。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113)。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114)。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15)。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1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陶渊明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10)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1)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2)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13)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14)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15)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16)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17)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18)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19)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20)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迅速,极快。

(21)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22)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2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24)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2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2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27)已:既。违:违弃,分离。

(28)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9)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0)尔:这样。

(31)日夕:傍晚。

(32)相与﹕相伴。

(33)见:看见(jiàn),动词。

(34)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5)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毁誉:诋毁与称誉。

(36)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37)咄咄(duō):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

(38)裛(yì):通“浥”,沾湿。掇(duo):采摘。英:花。

(39)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0)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41)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42)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43)没:掩没。

(44)凝霜:犹严霜。殄(tiān):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45)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46)壶:指酒壶。柯: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47)何事:为什么。绁(xiè):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尘网”。

(48)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49)好怀:好心肠.

(50)乖:违背。

(51)尚同:同流合污。

(52)汩:音"古",搅混。

(53)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54)讵:岂。

(55)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56)迥(jiōng):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57)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

(58)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59)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60)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61)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62)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63)称(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64)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65)裸葬:裸体埋葬。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66)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67)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68)仲理:指东汉杨伦。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69)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70)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71)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72)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73)领:领会,理解。

(74)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兀(wù)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ā):比较上,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75)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76)故人:老朋友。挈(qiè)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77)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78)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79)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80)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81)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82)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83)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84)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85)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86)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87)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88)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89)这两句写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90)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91)薰:香气。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

(92)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93)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陶渊明出过力的人。

(94)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喜欢,爱好。

(95)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载醪(láo):带着酒。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96)是谘(zī):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97)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98)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99)畴昔:往昔,过去。

(100)投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101)将养:休息和调养。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馁(něi):饥饿。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102)向立年:将近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103)遂:于是。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坚贞。介然,坚固貌。”田里:田园,故居。

(104)冉冉:渐渐。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105)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杨朱:战国时卫人。止:止步不前

(106)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107)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10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109)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于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110)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111)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

(112)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113)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114)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15)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陶渊明所戴的漉酒巾。

(116)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白话译文

小序

我平日很少欢乐,加上近来夜已长,偶尔有名称酒,没有一晚不喝。顾影独自尽,忽然他又喝醉了。醉倒之后,就写几句自娱。纸墨就多,言辞没有次序。姑且让所以人写的,以此取笑你。

其一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其二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其三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其五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

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其七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其八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杂树掩其姿。严霜摧调众草树,孤松挺立扬高枝。木连成林人不觉,后调独秀众惊奇。酒壶挂在寒树枝,时时远眺心神怡。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

其九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其十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其十一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

张挚一度入仕途,壮烈气节不入俗。决意闭门与世绝,终身隐遁不再出。杨伦归去大泽中,高尚节操在此处。既一为官便当止,隐去何需再犹豫?罢了尚有何话说!世俗欺我已很久。摆脱世上荒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其十三

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其十四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

贫居无奈缺人力,灌木丛生住宅荒。但见翱翔飞鸟在,无人来往甚凄凉。无穷宇宙多久远,人世难活百岁长。岁月相催人渐老,已白鬓发似秋霜。我如不是任穷达,违背夙怀才悲伤。

其十六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其十七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其十八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陶渊明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陶渊明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陶渊明攻伐别国的计谋,陶渊明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九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十二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陶渊明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陶渊明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陶渊明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陶渊明个一醉方休。陶渊明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其一

以酒为乐,写诗供欢,这是陶渊明闲居嗜好。因有此嗜好,陶渊明不仅给自己平添了闲居欢乐,更为后人提供了精神享受。在这首诗中,诗人推崇的是“不复疑”天道人道的“达人”,以在衰与荣的面前从容淡定。反复吟咏,有一种自己也是“达人”的愉悦。

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夜晚不饮酒。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于是,诗句渐渐增多,所写之辞没有加以选择,也无章法次序。姑且请旧友帮忙誊写并稍加编排,以此供欢笑罢了。

衰荣没有固定之处,彼此更替相互共有。贫困的邵平种瓜田头,何似富贵时的东陵侯。寒暑代谢这是天道,人道也如此衰荣更替。知能通达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坚定果断不再疑惑。快干了这杯酒,欢乐相伴漫漫长夜。

其二

昔日,司马迁为“天道不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是邪非邪”而“甚惑焉”,如今,陶渊明却试图在这首诗中为司马迁解“惑”。

针对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那段非常精彩的“天问”,陶渊明用荣启期之著名的“三乐”(详见《列子·天瑞》)予以回答。荣启期的“三乐”是:一乐“吾得为人”;二乐“既得为男人”;三乐“吾既已行年九十”。荣启期认为,“贫穷的人的一般规律,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在常得到最终,当忧虑的。”

陶渊明的答案是:荣启期若不甘居贫困、不失气节,还有谁为陶渊明传播这百世英名。这与其说是陶渊明在为司马迁解“惑”,毋宁说是司马迁的“天问”更加坚定了陶渊明隐居“固穷”的信念。

说积善会有好报,抱节守志的伯夷、叔齐却饿死于西山。假如不能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以空谈“天道不亲,常与善人”。九十岁的荣启期以绳索为衣带,饥寒交迫超过了陶渊明盛壮之年,陶渊明却以处常得终而快乐无忧。荣启期若不甘居贫困、不失气节,为陶渊明传播这百世英名。

其三

陶渊明认同庄子关于“世丧道矣,道丧世矣”的论述(详见《庄子·缮性》),同时也认为,尽管如今世间“道”的丧失已近千年,“真”的失落也大势已去,无法挽回,然而个人在这纷乱(鼎鼎)的人世间里,在这短短的一生当中(百年内)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可以找回失去的“道”和失落的“真”。应该如何把握好陶渊明而有所作为。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没有予以回答,可是,陶渊明却以个人的方式——终身“隐居躬耕”,寻找到了适合陶渊明的“道”和“真”,寻找到了遗失的美好。

其四

诗的前六句极言失群之鸟的茕独与徬徨。

这里的飞鸟象征着诗人陶渊明前半生的栖栖惶惶。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诗人的这些生活经历便是此诗前半所暗示的事实。

此诗的后半写鸟之得栖身之所,矢志不再离去。

这里诗人以孤松比喻陶渊明的归隐之所是不无道理的,渊明对于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陶渊明对待菊花一样,如《饮酒》的第八首《饮酒·青松在东园》就歌颂了孤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可见陶渊明对于松树卓然傲霜的品格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而且可知陶渊明居处的东园大概确有一株挺拔的松树,因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也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说:“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可见这里的“孤生松”既是象征,也有写实的意义。当然,松树的高洁坚贞与渊明人格的孤傲正直本身就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这六句中诗人表示了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热爱,如在同一组诗的后一首“结庐在人境”中,就充分表现了陶渊明的这种感情,以为这是远离尘嚣的最佳途径,故愿千载长守,永不分离。

其五

《饮酒其五首》本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陶渊明陶渊明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其六

陶渊明酒后吐真言,陶渊明崇拜“商山四皓”避世隐居,除了固穷高洁,以不欺己、不欺人外,就是不堪于“咄咄俗中恶”了。

尽管陶渊明知道“行止千万端”、“是非苟相形”,也明白“达士似不尔”,然而,“雷同共毁誉”,“人言可畏”,诋毁诽谤那可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至于那些人诋毁诽谤什么,诗中没有明确回答。从陶渊明的一贯操守分析,当是为人刚正不阿而得罪惹恼了权势。“惹不起,躲得起。”姑且避世隐居吧——话丑理端,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也难免俗,毕竟陶渊明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从表面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联系陶渊明所处的复杂纷纭的晋宋政治斗争漩涡背景分析,就会明白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人之常情,毋宁说是陶渊明的智慧。

人世间的事情千头万绪,谁能知道这做与不做的是与非。做与不做的是与非只是相比较而暂且存在,人们却人云亦云共同地或诋毁或赞誉。夏商周之末有很多这样的事,有主见不流俗的人似乎不会如此。惊怪于世俗中的诋毁诽谤,姑且应当随从商山四皓避世隐居。

其七

陶渊明一生爱菊,一生嗜酒。菊花总是啸傲盛开于百花凋落的秋天,孤寂而脱俗高雅。酒,可以忘忧,可以忘记尘世之忧。泛菊于酒上,自斟自饮,放旷不拘,当然可以使人忘掉尘世烦恼,到达高远境界。这是陶渊明一生的满足。

耐人寻味的是诗中“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一句。“趣”,这里音读“促”,是“急于”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太阳落山万物制动而息,飞鸟鸣叫着急于回归山林。”我们知道陶渊明有“归鸟情结”,在诗中常常出现“归鸟”形象。陶渊明爱“归鸟”,不仅是其形象可爱,更主要的是“归鸟”是自然现象,是陶渊明崇尚的“返璞归真”的意象。陶渊明之所以能有“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的满足,是因为陶渊明始终深信陶渊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隐居躬耕)是符合自然的“真”,实质是陶渊明对“返璞归真”追求的满足。

秋菊色彩艳丽美好,采集带露的鲜嫩菊花,让她飘浮在酒上,使我超脱世俗之情更加高远。陶渊明倾壶斟满杯,姑且让我独自畅饮。太阳落山万物制动而息,飞鸟鸣叫着急于回归山林。菊酒相伴于东窗下,放旷不拘,怡然自得,姑且如此,此生足矣。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这里的“众草”当指众多的草和树。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青松因而卓立见高枝。“连林”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倒还不见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不凋,于是才为人所珍奇。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寒柯”,指岁寒不凋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在离开青松后,还时时再在远处望它,极写对青松的喜爱。“吾生梦幻间”,指陶渊明出去做官的生活,真有如梦幻般迷惘。“何事绁尘羁”,绁,捆索。渊明看到青松的经霜不凋,卓然特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因而感叹陶渊明的出仕象在梦幻中一般,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以渊明的节操,还有这样的话,这更见出陶渊明对陶渊明要求的严格。

其九

这首诗写清早诗人听见有人敲门,急忙出来开门。“倒裳”指来不及穿好衣裳。一见之下,原来是农夫疑心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不合时宜,所以带了满壶酒来问候和劝解。“褴褛”,衣服破烂。农夫认为陶渊明住在茅草屋里,过着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算不得高人隐居。现在一世都讲究同流合污,愿你也扰水使浑浊,何必高自标榜呢!汩,扰泥水。农夫劝陶渊明出去做官。陶渊明深感父老的热心,但陶渊明的禀性很少和世人相合,动与时忤。“纡辔”,放松马的辔头,此指委屈求官。尽管这确实也可以学到,可是违背陶渊明的心志,岂不是迷误!姑且高兴地喝这壶酒吧,我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了。

这首诗里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本于《楚辞·渔父》,这首诗的构思也和《渔父》很相似。不过在《渔父》里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显得非常决绝,符合屈原的性格。而这首诗的态度就较为和缓些,也符合渊明的性格。《渔父》里写渔父听了屈原的话,“莞尔而笑”,显出对屈原的关心不够。这首诗则写田父对渊明很关心,渊明也非常感激陶渊明。所以,这首诗虽有浓重的摹仿痕迹,但它写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仍然是渊明的创作。

其十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陶渊明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陶渊明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一语双关。“道路”既是离家“远游”的路途,又是“为官之道”;“风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又是“官场的动荡、龌龊”。《宋书﹒陶潜传》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就是说,渊明曾发生过“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场不洁而离去的事”。陶渊明的这首诗也许就是说的此事吧。陶渊明感叹道,离家求官的道路漫长遥远、动荡不定,而冒着这样的风险却只图“一饱”,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罢了,还是回去避人独居,还我闲适而安定的生活。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的风波。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的吧。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

其十一

陶渊明这首诗告诉世人,活得称心才是最好的。何谓“称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陶渊明的标准是返璞归真,活得真实,是陶渊明“称心”生活最重要的标准。

陶渊明认为,身后之名不可知,身前厚养不可贵,死了都一样什么都没了,惟活得称心才最好。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不是“贬”而是“褒”。在渊明的诗中多次提到“固穷”的颜回和荣启期,因为渊明喜欢陶渊明们的“仁”“道”,愿意过那样固穷守节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使人困穷、憔悴,然而,这样的生活却使陶渊明返璞归真、感觉真实、令陶渊明称心,即使死了也要学杨王孙那样裸体埋葬,以身亲土,返归自然。

颜回被称为很有仁德,荣启期被赞为很有道义。颜回常常穷得没办法而早逝,荣启期长久受饿直至终老。虽然死后都留下了声名,然而一生却都是那样的困穷憔悴。死去后还能知道活得称心原本才是最好。各自保养好千金的身躯,死亡降临都将失去各自宝贵的东西。裸体埋葬何必生厌恶,世人应当理会其中的真意。

其十二

面对希望陶渊明出仕的规劝,陶渊明通过对“张长公”的“不复出”的肯定,和对“杨仲理”的“复狐疑”的遗憾,表明了陶渊明坚持隐居不动摇的态度,同时,对世俗虚伪深表厌恶,渴望摆脱流俗的种种闲话,并希望规劝者尊重陶渊明的选择。

张长公曾作过一次官,壮年时节因不能取容当世而突然失去官职。于是闭门不再复出,终身与世俗隔绝。杨仲理因志乖于时而辞职归隐讲授于大泽,高尚的风范本应从这里开始。既然已经选择了隐居就应当持之以恒,又迟疑不决反反复复,快快归隐吧,世俗从来就有许多虚假伪饰。摆脱世间无稽之谈的束缚,望尊重并服从我的选择。

其十三

开头六句是叙事。首句的“客”即下句的一夫和一士。“止”是止息、居住。“取舍”,趋向和舍弃,指志趣、怀抱。“邈”是远的意思。“邈异境”谓二人处于相距极远的两个不同境界。这二句是说,有两个常住在一起的人(这“人”其实是两种人的象征),陶渊明们的志趣迥然不同:一个人长年独自饮酒沉醉,一个人却不饮酒,终年都很清醒;两人你嘲笑我醉,我讥讽你醒,讲的话都不为对方所理解。这几句尽量突出这两个人志趣的根本不同——陶渊明们没有共同语言,生活方式也绝然相反,同时只作客观叙述,不带一点褒贬。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为下文作铺垫,为下面的议论蓄势。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感怀诗。笔调旷放,感情却极沉痛,冷峻之中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清人施补华说:“陶公(指渊明)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淡雅,字字沉痛,盖系心君国,不异《离骚》,特变其面目耳。”(《岘佣说诗》)渊明无意于做某一姓的忠臣,“君国”云云,是不确的;但看到陶诗同《离骚》有相通之处,同样是处处渗透着沉痛的感情,确实是极有见地的。屈原借香草美人以抒忠愤,渊明借饮酒以寄悲慨,都是为理想不能实现而悲哀。渊明在《自祭文》中直言“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足见“长独醉”的渊明同行吟泽畔的屈子一样,也是一个伤心人。而这首诗,则是这种“伤心”在另一手法上的体现。

其十四

陶渊明不光满足于“故人”对陶渊明“酒趣”的赞赏,还要将陶渊明的“酒趣”与世人分享。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告诉我们,陶渊明的“酒趣”就是“酒中”的“深味”:不仅包括那饮酒中“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随意酣畅的过程,更主要的是酒醉中那“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物我两忘的“醉乡”境地。

陶渊明这“物我两忘”的“醉乡”境地,我们似曾在陶渊明构筑的“不知有汉,无论晋、魏”的世外桃源里找到过。醉乡风景好,世外桃源美,“醉乡”即是“桃源”,“桃源”即是“醉乡”,没有“物我两忘”便没有“世外桃源”。因此说,陶渊明那篇家喻户晓的《桃花源记》的诞生或许应当归功于陶渊明的“酒趣”。

老朋友赞赏我的酒趣,提着酒壶相会而至。铺上荆条坐在松树下,几杯下肚便已有醉意。父老兄弟间七嘴八舌,饮酒也失去班辈次序。已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哪还知道陶渊明物的重要。悠悠然不知身在何处,酒醉中自有深长的意味。

其十五

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影响。

同出一“宗师”,面对“天地悠悠”、“人生短暂”,陶渊明和陈子昂在诗中都流露出寂寞孤独的情怀,然而,由于历史和“素抱”的不同,陈子昂感叹前代贤君不复见,后来贤主也来不及见到,宇宙茫茫,地久天长,人生苦短,陶渊明的直言敢谏不仅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反而受到打击下狱,不禁在感到寂寞孤独的同时,更是悲从中来,怆然泪流。而陶渊明却“提得起放得下”,认为“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因此,陶渊明最终放弃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抱负,返璞归真幽居躬耕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陈子昂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最终却没有这样去做,而选择了“悲哀苦闷”,尽管陶渊明留给后人那“苍凉悲壮”的形象很美什么。陶渊明却深得孟子精髓,将“穷达”之忧放置一旁,虽不能“达则兼善天下”,但可“穷则独善其身”吧。

我家居贫困缺少劳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芜。上有翔鸟班班可见,下无人迹寂寂独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长久,人生却少有长命百岁。岁月急速流逝催人老,两鬓早已斑白如雪霜。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其十六

一首60字的五言诗追忆了一生,并叙述了从少年至晚年状况及其成因,已是难度极大的事了,而敢于说真话,暴露陶渊明“痛处”那才是最难的。陶渊明做到了。

这“真话”和“痛处”就是这首诗的中心主题,也正是晚年陶渊明的苦闷。少年游好六经,中年一事无成,晚年饱受饥寒。天生少与世俗交往,只与儒家六经为伴的陶渊明,为“固穷”守节,最终选择了结庐幽居,躬耕稼穑。“固穷”守节所带来的艰辛与不易且不说,到头来,陶渊明连刘龚孟公那样的知音也没有,陶渊明的情怀找不到人倾诉,实在很苦闷。这是陶渊明的真话,也是陶渊明的痛处,是陶渊明的晚年苦闷。

年少之时很少与世俗交往,喜爱儒家六经并以之为伴。一年又一年已到了不惑之年,岁月已久却仍旧一事无成。虽饱经饥寒,仍始终保持固穷的节操。寒风从四方吹进茅屋,荒草丛生淹没了庭院。披着粗布衣裳守着漫漫长夜,盼望快快天亮,报晓公鸡却迟迟不肯啼鸣。如今已没有刘孟公那样的知音,我的情怀始终没人能够理解。

其十七

本来出自空谷的幽兰,如今生长于杂草丛生的庭院里,只有等待清风的到来才能显示出陶渊明的存在。这是说,贤人出仕需期待圣明君主的出现,然而,这是很幼稚的想法,人们应当清醒觉悟,“出仕”之后的“仕途”险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教训要牢记,及时迷途知返才是。庭前的幽兰回归空谷吧,觉悟的人们重返故路。

生长在庭院前的幽兰原本出自空谷,幽兰含蕴芬芳是在期待着清风。一阵清风飘然而至,显现出淹没在野蒿臭草丛中幽兰的芳香。不停地走啊走,终于迷失了平素的道路,听任这条路继续向前走去,或许能够通达。仕途上鸟尽弓藏的险恶伴随始终,觉悟到了就应当及时迷途知返。

其十八

陶渊明在这首诗里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分别使用了扬雄和柳下惠的相关典实,就是要说明陶渊明“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的人生态度。

扬雄是西汉大文豪,被汉魏六朝间人视为圣人。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为人正直,不逢迎拍马,非常仁德。其中,“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是指鲁国国君伐齐前问柳下惠,而柳下惠坚定地回答道:“不可”。陶渊明把柳下惠比着扬雄,又将这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实来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做事、说话从不失其本性的做人原则和道理。

扬子云生性好酒,家境贫困无法获得陶渊明喜好的美酒。时常依赖于喜欢找事做的人,陶渊明们携酒前来请求去除陶渊明的疑惑。敬上一杯酒来便一饮而尽,提出一个问题来便无不满足。有时也有不肯回答的问题,那岂不是有关侵略别国的问题,仁者未曾在做与不做、说与不说的问题上犯过错误。

其十九

这首诗陶渊明讲述了陶渊明从接近而立之年的初归,到中年的终归,再到归后的十二年的身世和心事,并结合战国的杨朱“见逵路而哭之”以及汉朝疏广、疏受挥金取乐的逸事,总结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闪耀着哲理人生的光芒。

往昔苦于漫长的饥饿,于是抛弃农具去做官。做官谋生之道总是不得法,寒冷与饥饿总是相纠缠。不到三十岁,已看到官场诸多的可耻事。要保持清白的本分,还是归去终老田园。日月星辰渐渐流转,又过了漫长久远的十二年。人生道路遥远曲折歧路多,杨朱因此无所适从止步不前。虽不能如疏广那样挥金取乐,但可姑且凭借浊酒独自陶醉。

其二十

读陶渊明诗,想见其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较容易体认,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则须细心了解。《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直接陈述了“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的观点,抒发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败坏的悲慨。

此诗可以说是以议论为诗。唯诗人渊明情感深挚,感愤深沉,故虽议论,而不失诗之体性。诗中赞仰唱叹,低徊流连之致,发抒悲慨,而又亦庄亦谐,亦足可回翔玩味。中国诗歌重比兴,但亦兼重赋笔,甚至议论。此中国诗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读渊明诗,以至杜甫诗、宋人诗,当知乎此。

名家点评

宋代词人叶梦得《石林诗话》: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代诗人辛弃疾《水调歌头·岁岁有黄菊》:“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又说:“自有陶潜方有菊。”

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古诗归》: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末诗人黄文焕《陶诗析义》:陶诗凡数首相连者,章法必深于布置。《饮酒》二十首尤为淋漓变化,义多对竖,意则环应。

清代泰州诗人康发祥《伯山诗话》:《饮酒》诗,昌黎谓其有托而逃,盖靖节退归后,世变日甚,故得酒必尽醉。其卒章曰:“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观此二语,则以醉而逃世网,洵可知也。

现代历史语言学家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盖此二十首“辞无诠次”,就形式而言,实类杂诗;就内容而言,则是感怀诗;因为醉后所题,故总题为饮酒诗。

现代文学评论家李长之《陶渊明传论》:因为《饮酒》诗是产生在独饮的情况立,所以这二十首诗中也格外有着浓厚的孤独的调子。---因为这里有托的身世,有陶渊明的人格,陶渊明诚然寂寞,但陶渊明安于寂寞了。寂寞未尝不痛快,所以“夜夜声转思”,可是陶渊明的勇气迎接这种痛快,并忍受这种痛快。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作品影响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