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穴

风门穴

人体经穴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1]
  • 中文名:风门穴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Fengmen
  • 别称:热府
  • 隶属经络:太阳膀胱经
  •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 出处:《针灸甲乙经》

功能主治

风门穴的主治疾病为: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概述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风门穴,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穴,属于足膀胱经穴位,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功效,特别是哮喘患者长期按揉此穴位,能有效的减少哮喘发作。

风门穴的主治疾病为: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强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经6秒钟后,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领重复做lO次到3O次。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如果还未能完全复原请再试试以下的治疗方法。

主治疾病

风门穴的主治疾病为: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此穴治疗感冒请参阅:“穴道指压法治疗感冒”。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取穴标准

风门穴fēngmén

取穴方法: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主治疾病: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

伤风咳嗽。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附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风门穴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补充内容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风门穴 fēng mén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推拿手法

按摩风门穴可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很有效果,一般情况下,风门穴与大杼穴,肺俞穴三穴合用来调理呼吸系统的疾病,它们分别位于脊柱两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开1.5寸,左右两边各一个。

按压这组穴位可以预防和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因为此三穴都属于膀胱经,并且此三对穴位所对应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区,按压它们可以应对呼吸道疾病。

按摩时采用点按于捏拿穴位的方法,从上自下自大杼穴至肺俞穴反复多次,每天一次,力度适中偏大,以局部酸胀发红为度。白天按有利于肺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