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球

风球

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风球,简称波,正式名称叫热带气旋警告。当热带气旋可能影响香港时,香港天文台便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目的是以简单容易理解的信号,警告市民热带气旋为香港普遍地区带来的风力威胁。
  • 中文名:风球
  • 外文名:The wind ball
  • 别名:
  • 类别: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 定义: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的信号

历史沿革

自1884年起,香港就已经采用一套以圆柱形、球形和圆锥形为信号的系统,每当有台风来临时,香港天文台就会悬挂相应的挂件,以向港内船只发布关于热带气旋的情况及大概位置的消息。最初时是在尖沙咀水警总部(即现时的1881)使用一套以圆柱、球型及锥形的悬挂信号,并在风暴迫近时以鸣炮警告港内居民将吹烈风。1907年起改用引爆炸药(讯号为三次引爆声,每次引爆间隔十秒),并悬挂“十”字型黑球,取代鸣炮,1937年最后使用。

1917年7月1日起的热带气旋信号开始以一至七号代表。一号戒备信号为红色朝上锥体(信号灯上至下为白白白),代表有一个热带气旋可能令香港于二十四小时内吹烈风;二号为黑色朝上锥体(白绿绿),三号为黑色朝下锥体(绿白白),四号为黑色圆柱(绿绿白),五号为黑色球体(白白绿),分别代表烈风从北、南、东、西方吹袭;六号为黑色上下两个锥体,顶部锥体朝下,底部锥体朝上(绿绿绿),代表烈风增强;七号为黑色十字(红绿红),并有三下引爆,代表飓风吹袭。

1931年3月1日起跟随远东信号系统,改为一至十号:一号为T字形(白白白),是戒备信号,表示有热带气旋或热带低气压可能影响香港;二号为横条形(白绿

白),三号为倒T字形(绿白绿),分别代表从西南、东南吹袭的强风;四号为菱形(白白红),代表有打风危险,唯当地未即时受威胁(此信号用于菲律宾,但不用于香港。台风讯息以非本地信号传达。);五号为朝上三角形(白绿绿),六号为朝下三角形(绿白白),七号为方形(绿绿白),八号为圆球形(白白绿),分别代表烈风从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吹袭;九号为上下相对的两个三角形(绿绿绿),代表烈风增强,十号为十字形(红绿红),并有三下引爆声,代表飓风吹袭。

经香港及菲律宾双方协议,二至四号信号至1935年1月1日正式在港停用,改为一号及五至十号,而七号及八号符号,分别改为两个朝上三角形和两个朝下三角形。其间,引爆炸药警告烈风吹袭的方式仍有使用,直至1937年最后使用,之后才全面采用数字系统。1956年重新加入三号强风信号。由于公众经常误会5至8号代表不同强度的风力,自1973年1月1日起,天文台把5至8号信号改为八号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信号。1987年起,在八号信号生效前2小时,天文台会发出预警信息,即现今天文台网页的“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

在20世纪期间,香港各区的警署及港内的海事署、天文台都会以悬挂信号标志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别是渔民)当时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个地方会悬挂警告信号。随着通讯的发达,悬挂信号渐被淘汰,最后一个在长洲的信号站在2001年12月31日关闭。从此香港的悬挂风球亦成为历史,正确的说法变成是“发出信号”,“仍然悬挂”改为“仍然生效”,“除下信号”亦变成“取消信号”。同一时间,使用白灯、绿灯及红灯显示警告信号的“晚间灯号标志”系统亦被删除(该系统于澳门仍有沿用,详情可参阅有关条目)。

2006年风季开始,一号戒备信号定义中新增“香港境内海域吹强风”的意义。因此当香港普遍地区不再受持续的强风影响,但离岸海域仍有强风时,天文台会以一号信号取代三号强风信号,提醒市民保持警觉。这与以往在港内不再受强风持续影响时即取消(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安排不同。

2007年风季开始,发出三号及八号信号,由以往仅参考维港风速,扩大为参考包括启德、青衣、长洲、沙田、湿地公园、打鼓岭、赤鱲角、西贡合共八个近海平面处测风站的风速。当其中半数或以上测风站测得或预料测得的风速达强风及烈风程度,而且风势可能持续,便会发出相应之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天文台根据过往热带气旋袭港的历史风速资料推算,使用新修订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后,发出有关信号的时间会增加。这项改变是由于2006年风季曾经出现维多利亚港风力未达风球标准但是新市镇的风势杀伤力大的情况,而当时的风球发出标准只有维港风力。随着1980至90年代新市镇高速发展,“唯维港”的测量标准已经过时,不能反映出风势对新市镇居民的影响,天文台继而装设了多个测风站,采集它们的数据作为发风球标准。

社会影响

当天文台发出三号强风信号,所有幼稚园停课。而当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政府各机关及大部份的私人机构亦即停止办公,股市休市,各学校停课,而公开试则按实际情况而定。航海交通全面停航,大部分巴士暂停行驶,铁路班次在疏散人群后减少。为减少八号信号发出时,市民同时下班对公共交通工具构成的压力,香港天文台会一般在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前的2小时发出预警(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即使如此,有关预警仍未能完全消除信号变更对市民带来的不便。

争议信号

台风派比安(2006年8月)

2006年8月3日,台风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60公里掠过,天文台因预计港内不会吹持续烈风而只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日港内平均风速接近烈风程度,尖沙咀天星码头及启德测得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高达每小时58公里,中环码头亦达每小时54公里。当中启德的10分钟平均风速更一度达烈风程度。

本港西南部风势更猛烈,并测得暴风程度的平均风速,长洲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03公里。当日市面大受影响,风暴吹袭期间全港塌树约700宗,超过300班航班取消。一段摄于尖沙咀天星码头的新闻片段在网上广泛流传,片段中码头的资源回收箱被吹倒并撞向一女途人,途人要抱着旗杆避风,情况惊险。

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天文台当日不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的决定被质疑。及后天文台就热带气旋警告系统作全面检讨,并就三号及八号信号的参考测风站作出修订,新措施于2007年生效。

强烈热带风暴帕布(2007年8月)

2007年8月8日凌晨5时4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天文台的预测路径为直趋香港,但在热带气旋警报中。指出“朝向广东”,因此被指用字模糊,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过时仍指出“朝向广东”。翌日(8月9日)日出后,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过,天文台于凌晨2时4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随着帕布减弱及远离,天文台在上午11时15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其后帕布在上川岛附近打圈,至10日早上转向东北移动,指向香港。一号戒备信号在当日早上7时50分再度发出。

同日中午时分,帕布增强为热带风暴及加速接近。天文台在下午12时4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下午1时半发出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宣布在当日下午3时半前发出八号信号,当时帕布中心已到达香港西部。但由于当时帕布即将在香港登陆,天文台在下午2时半,即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发出后1小时、三号强风信号生效不足2小时便发出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由于信号在7小时内多次升级,大批市民在同一时间返家,市面出现混乱,有地铁(现称港铁)乘客在站内大堂因人潮拥挤而感到不适,亦有不少离岛居民未能赶及乘搭尾班船。

是次信号7小时内多次改变被批评导致混乱,事后天文台在媒体加强宣传,提醒雇主在八号信号预警发出后,开始分批让员工下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