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影

风之影

萨丰著作的图书
《风之影》是2009年11月0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洛斯·鲁依斯·萨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塞罗那,达涅尔十一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前往“遗忘书之墓”,这是一座专门收罗为世人所遗忘的各种书籍的图书馆。
    书名:《风之影》 别名: 作者: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类别:侦探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数:461 定价: 开本:32 装帧:平装 ISBN:9787020077076 价格:32.00 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书是镜子,人只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内心。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塞罗那,达涅尔十一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前往“遗忘之书墓园”,这是一座专门收罗为世人所遗忘的各种书籍的图书馆。在父亲的怂恿之下,达涅尔挑了一本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说《风之影》,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于是他开始寻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却惊讶地发现一名自称“谷柏”的畸形男人,正四处寻找卡拉斯的所有着作,并欲将之焚毁殆尽。

而达涅尔手中的这本《风之影》很可能是最后一本。原本一场单纯的文学寻根之旅,却意外开启了通往巴塞罗那阴暗过去的恐怖冒险之门。当神秘作者胡利安的轮廓一点一滴浮现时,达涅尔的人生却也逐渐和他产生重叠,若不及早找出真相,他身边的至亲至爱,都会沦为谋杀、魔法与疯狂的牺牲品……

这是一段因追索书中潜藏的灵魂而展开的传奇旅程。在巴塞罗那的光与影中,人性、爱欲、仇恨重重交叠,飘荡如风中的幻影。

作者简介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Carlos Ruiz Zafón),西班牙著名作家,1964年生于巴塞罗那,2001年发表小说《风之影》,全球畅销1500万册,使他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目前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出版。按照萨丰的写作计划,“遗忘书之墓”系列将由四部相互关联的小说组成,目前已出版其中三部:《风之影》《天使游戏》《天空的囚徒》。他原任职于广告界,后赴美定居,目前在洛杉矶从事电影编剧以及文学创作。

获奖记录

2004年法国“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曾获此殊荣的西语文学巨擘仅有马奎斯和瓦加斯略萨)

2004年度Borders Original Voic文学奖(2003年度得主为《追风筝的人》)

2004年西班牙出版协会年度最畅销小说。

独立推理书商协会之黛莉丝奖(Dilys Award)提名年度最佳推理小说。

《致命快感》杂志之“巴瑞奖”(Barry Award)年度最佳首作奖(Best First Novel)。

Mystery Ink选为2004年度十大犯罪小说。

2005年葡萄牙Premio Correntes d’Escritas文学奖。

全球各地获奖无数,包括邦诺书店“发现新人大奖”和英国周日独立报年度选书。

出书后的影响

2001年,旅居洛杉矶的西班牙作家鲁依斯·萨丰(Carlos Ruiz Zafón)在祖国出版了第一部成人小说《风之影》,没有特别宣传,却在读者口耳相传、书商热烈推荐之下,创下雄霸畅销排行榜超过一年半,狂卖一百五十万册的不可思议记录,成为本世纪初轰动欧陆、继而延烧全球的文坛盛事。

萨丰自幼生长于巴塞罗纳,对这座历尽沧桑的文化古城有着难以磨灭的感情。他深受十九世纪小说影响,尤其是托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作品。《风之影》也确实有十九世纪小说的特点:浑厚饱满的大长篇,仿佛包罗万象,写尽了人间百态。乍看之下,它是一则成长故事,有着阴森的哥德氛围、凄美的爱情故事、推理解谜的元素,还有后设的叙事手法。倘若只是这样,那么《风之影》顶多是一本好看的通俗小说,可能难登文学殿堂。

然而再看下去,一些更深刻、直探人性底蕴的东西慢慢浮现。西班牙的现代历史与中国其实很像,她们都曾经辉煌强大,却在其它弱小对手迅速现代化的时候,因为政争、内战、外敌入侵而由盛转衰,也同样受到腐败官僚的荼毒。故事进行到中段,当主角终于接近胡立安的失踪谜底,我们看到了战火下的恐惧和痛苦,秘密警察的暴横,良善百姓被欺凌而束手无策,但是在苦难中仍然怀有希望。从胡立安到达尼的平行人生,也像是历史轨迹的延续,我们目睹巴塞罗纳城市的变化,望族的垮台和流亡,传统书商的逐渐雕零……

可是,在西班牙试图重拾往日荣光的时候,毁容的作家也重拾秃笔,凄绝的乱伦之恋造就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作儿子的已为人父,又要牵起稚子之手,走一遭遗忘书之墓。时移事往,物换星移,唯有阅读仍在……

归根究柢,《风之影》正是一则纪念巴塞罗纳、献给阅读艺术的情歌。故事结束于电视取代小说、成为主流大众娱乐的六零年代,萨丰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阅读的艺术正在缓慢地消逝中,因为看书是很私密的活动,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内省能力,才能在书中观照自我…阅读需要全心全意投入,但是,这样的读者已经越来越少了”。也许正因如此,萨丰婉拒一切把《风之影》改编成电影的计划,甚至包括金奖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要让这个故事为阅读而生,永远以小说的形式存在。

离开了祖国,《风之影》在异乡的土地上表现也令人称绝。在2004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外交部长Joshka Fisher盛赞这是他此生所读过最精彩的一本小说。德文精装版上市一个月便大卖超过十万本,2005年平装版上市又立刻冲上排行榜冠军,至今累计销售超过百万册。

2004年,法国《焦点》评选出的十五本年度好书中,外国作家共有五本小说入选,其中《风之影》是唯一非英语系作品,同时也获得年度最佳翻译小说奖。在人口比台湾还少的荷兰,《风之影》狂卖15万册,意大利的销售也高达25万册。至今该书售出全球40余国版权,连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也不例外。欧洲已经为《风之影》引起的文学现象取了名字,就叫做“萨丰狂热”(Zafonmania)。

席卷欧洲之后,《风之影》还经历了英美市场最严苛的考验。美国是全球最重要、商机最惊人的出版市场,却也是最挑剔、最封闭的市场。美国读者以不看翻译书举世闻名,连使用相同语言的英国作者都不易打入美国书市,更何况西班牙的作家?德国书市那种各国翻译书百花齐放的盛景,在美国是绝对看不到的。

但是2002年9月,兰登集团Doubleday的主编史考特·摩耶斯(Scott Moyers)以175000美金买下了北美版权,同年十一月,英国Orion出版集团下的Weidenfield&Nicolson以5万英镑买下英国版权,由著名诗人Robert Graves的女儿Lucia Graves执笔翻译。

2004年,《风之影》在《旧金山纪事报》排行榜蝉联41周,《洛杉矶时报》48周,大卖40万册,名列全美2005年度两百大畅销书,获得Borders和邦诺两大连锁书店体系的新人大奖,推理界的巴瑞奖、《黛莉丝奖、警察奖,甚至国际恐怖协会奖。

《华盛顿邮报》的资深书评家Michael Dirda难掩兴奋之情,常常直言自己平生最讨厌“这本书就像某某书加上某某书”如此过度简化的形容词,却忍不住形容《风之影》有如马奎斯的《百年孤寂》加上拜雅特的《迷情书踪》、艾可的《玫瑰的名字》、雷维特的《大仲马俱乐部》、波赫士的短篇小说和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称赞这是一部结合惊悚小说、历史小说、闹剧、存在主义推理和动人爱情故事的奇书。

英国的反应还要更热烈。或许因为地缘相近,或许因为文化浓度的相似性,这位深受狄更斯影响的西班牙小说家在英国掀起了另一股旋风。至今英国版的精装和平装合计销售超过65万册,居然超越美国的销量。不仅如此,Weidenfield & Nicolson还推出精装典藏版,内附数十张珍贵的巴塞隆纳黑白老照片,更能烘托时代感。

俄罗斯套娃般的幻影

这是一个写得非常机智、精巧的故事。从推开一扇“因老旧和湿气变黑的雕花木门”后,繁复的层次铺展开来,有一种类似吃千层面的乐趣。主线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巴塞罗那,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在父亲的引领下,进入专门收罗为世人所遗忘的各种书籍的“遗忘之书墓园”,那一刻,一本叫《风之影》的小说挑中了他。他看了那个精彩的故事后十分激动,于是决定搜罗那位作者的所有作品。这时他发现,另有一个神秘男人正同样四处搜罗,一旦到手就立刻销毁。一个年轻孩子对作家的狂热感情引发了此后整个扑朔迷离的探查真相过程,展示了书和写作者灵魂之间的关系。

而真相,亦即故事中的故事,则发生在西班牙内乱时期。那是一个噤若寒蝉的时代。在一些嗜血残忍的罪行中,它其实蕴藏的真实主题是爱情。陷于爱、失落爱,导致精神饥渴,导致执迷不悟。一句话,是爱情产生了那一系列的谋杀。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说写得很古典:一生只可能存在一次的爱情观;对书籍的感慨(“假如我能在这本偶然找到的书里发现一个新世界,那么,还有多少未知的世界尚未被发掘……我觉得周围尽是千百万个找不到主人的灵魂,那一页页被弃绝的文字,都像是被遗忘的世界,无言地日复一日地沉没在幽暗的汪洋之中”)。

甚至那些谋杀,都像艺术品一般,被策划、被等待,长达十五年之久(尤其是那位一手鲜血却荣升至上尉的警官傅美洛,一点都不焦急地伺机谋杀,总让人联想起《悲惨世界》中另一位性格相似的警官沙威);作者甚至探讨了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每个故事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信,借此找出他用其他方式找不到的真实”)。

惟一的“缺点”——作者对每个人物的耐心刻画,那些生动显示性格的对话,也许会让一个脾气急躁缺乏耐心的读者觉得,未免有点臃肿。当然,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和通俗读物的区别(而且还有某种类似“兜圈子”的好处,拖延着某些线索大白天下的时日)。作者巧妙地操纵着抽丝剥茧的节奏与线头,同时不忘记创造障碍物,在蜘蛛网般的细枝末节叙述中交代出一些逻辑严密的细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请注意,逻辑严密如此重要,市面普见悬疑小说的结构是直露的,读者只须被动阅读,因为也许会平白生出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无头鬼。但若富有逻辑则像猜谜,这使阅读文本这一活动产生了自行推理带来的兴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很容易代入“我”的位置,重新恢复好奇心,试图弄明白到底在一本书的写作背后,都发生了些什么,而不只是等待一个故事。

为了使这个结构更接近水落则石出的呈现,作者采取了让不同人物自己讲述经历的方式,而不是惯常的第一人称叙事到底,“我”全知全能。当然这种不同视角的讲述也有些小缺点,一些细节会因此重复,因为那些人物的命运总会在某些节点交叉。但总体来说它对那些将要发生的事情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读者和“我”一样,一时搞不清会有什么等待着我们。

至于语言,这本书也有着独特的幽默魅力,比如“千万别相信那些初次约会就让您碰她的女孩子……上等的牛腩煎到五分熟才是最好吃的”;“男人的性欲就像灯泡,开关一开,啪嚓一声,就立刻亮出火红的灯光;关掉开关,马上又可以冷却下来。可是女人不一样……就像熨斗……就像慢火炖一锅肉!”

当然了,结局是没法不落俗套的,好像悬疑故事几乎没有悲剧结尾的,这个也不例外,好人好报,恶人死路一条,什么时候这种传统能被颠复一下,应该更有趣些?

看完这本书后我忍不住扫视我家书架上的那些,它们有的已经被我遗弃多日,我想象它们中的那些人物也和《风之影》中的小说人物“谷柏”一样,在幽黑的夜里秘密潜行,流连徘徊,继续它们赖以寄生的故事。我亦开始相信,更多消失在视线之外的作品,它们在某个空间里有一排长长的书架赖以寄生。只有最富有想象力

巴塞罗纳的美丽与哀愁(盛韵)

在读完卡洛斯·鲁伊斯·萨丰的小说《风之影》前,我一直没想到原来西班牙人也能写出这样哀伤的故事。西班牙的艺术,多半像阿莫多瓦的电影那样,色彩秾艳,纠缠着炽热的欲望。萨丰的故乡巴塞罗那,偎依在湛蓝的地中海怀抱中,总是艳阳高照少有阴霾,而在萨丰笔下,这座城市还没有摆脱内战的创伤,她总是被笼罩在灰暗的迷雾中,到处都是痛苦而绝望的爱情。

萨丰曾说自己最爱探索城市的历史,巴塞罗那、巴黎和纽约成就了他对于一座城市的所有想象。打开《风之影》,就像在看一张巴塞罗那城市地图,其中有主人公最爱去的四只猫咖啡馆,它蜷缩在兰布拉大道附近的小巷内,是毕加索、达利经常出没的场所,因此可以买到“艺术家的灵药”苦艾酒。

大教堂、海滩、哥伦布雕像、加泰罗尼亚广场,这些象征着巴塞罗那悠久历史的地标,也就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场景,读到这些段落,巴塞罗那就会在脑海中温柔地浮现;而故事开头那引人入胜的“遗忘书之墓”,则隐藏在著名的兰布拉大道边某条小巷“因老旧和湿气而变黑的雕花木门”后……巴塞罗那的老城区,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巴塞罗那市内的两座美丽的小山都在小说中占了一席之地——小主人公达涅尔的母亲葬在蒙洁伊克山上的墓园内,而山顶的军事城堡曾用来关押并处决反对派,暗示了残酷的战争,并为大反派傅梅洛的存在提供了背景;而另一座蒂比达波山上则有一幢“闹鬼”的大宅,这里曾是孽恋的源头,带着血泪交织的豪门恩怨,也是两位主人公达涅尔和胡利安的命运最终交汇的地方。

胡利安深爱的女子佩内洛佩在偷尝禁果继而怀孕后被家人禁锢,在这深宅大院中因分娩大出血而死,而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她的父亲——一位放荡的阔老爷,他年轻时欠下一身风流债,生下胡利安,最终导致了一场不伦的兄妹恋。小主人公达涅尔苦于无法与心爱的姑娘约会,最终只好选择这间无人问津的鬼屋,结果发现了藏身于此的胡利安,并目睹了他与仇人傅梅洛最终了断的一幕。

爱情、欲望、复仇、背叛、不伦之恋,这些本是流行小说中的常见元素,但萨丰却明明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让你欲罢不能。看他的小说像玩拼图游戏,我们跟随着小主人公达涅尔的脚步,从女房东、图书管理员、牧师、奶妈等或边缘或核心的人物口中窥得整个故事的冰山一角,得到拼图零散的部分。

最后,整个故事从重要女主人公的临终手稿中和盘托出。小说又分成过去和现在两条线索,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时常交织碰撞并互相影响。小说的结尾,便是历尽沧桑的作家胡利安重拾生活的希望,为勇敢的少年达涅尔写下了这本《风之影》。

小说家萨丰本人亦是一位妙人,他既是古典音乐、19世纪经典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也是新科技的拥趸。他是典型的夜猫子,从午夜工作到黎明;他只在办公室写作,因为那里有他收集来的四百只龙的陪伴;他只用苹果公司生产的Mac电脑,并给每台机器编号,现在他用的是“Mac龙五号”(如今他已经写了五本小说,也就是说平均每本小说都要报废一台机器)。他时而创作电影剧本,这对他的小说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小说中的每个场景都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拍成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他未来的计划是写一部“巴塞罗那四重奏”,《风之影》是其中的第一本,在接下来的小说中,他将把《风之影》中运用的叙述技巧进一步完善,并融入维多利亚式的传奇、阴谋、喜剧等元素。在《风之影》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后,“四重奏”系列更是令人翘首以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