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松

顾晓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晓松,1953年12月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九届、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顾晓松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文名:顾晓松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南通 毕业院校:南通医学院 学位/学历:博士 职业:教师 专业方向:神经再生 职务: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77-1980年,本科就读于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

1983-1987年,研究生就读于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人体解剖学专业,后获得了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92年6月-1993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马普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访问研修。在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其中脊神经感觉神经元29KD蛋白的应用基础研究、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发育再生方面研究、神经化学诱向生长研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经历

2004年,任南通大学校长。

2008年,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学部院士。

2018年4月14日,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部首任主任。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担任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部委员。

现为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主任、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顾晓松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十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6部;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中国发明专利3项,正在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3项;曾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

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构建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成功修复大鼠、犬坐骨神经缺损,获中国发明专利,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试用,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初步疗效观察效果良好,基础研究工作的相关论文已在国际临床神经科学的权威杂志《Brain》(影响因子8.201)上发表,该杂志的编辑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项研究应对了国际脑的研究十年中未能解决的挑战。在中药促神经生长的研究过程中,研制开发的中药合剂—神经生长液,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成功的进行了技术转让,正在进入临床试用。

荣誉表彰

顾晓松教授所带领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5年被遴选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所带领的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作为实验室主任,所领导的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在软硬件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2004年底该实验室被遴选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07年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项目的领衔专家是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

2017年5月25日,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社会任职

先后担任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基础部主任。

2004年,任南通大学校长。

2008年,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2018年4月14日,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部首任主任。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担任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部委员。

人物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围绕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再生潜心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这一研究成果使我国的组织工程神经与周围神经再生研究走在了世界科学的前沿。“聘任顾晓松院士担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一方面,期许他带领团队经过五年的时间把鼓楼医院的再生医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科学技术处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