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

面诊

中医诊治方法
面诊,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1]。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早在两千年前,我国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起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从而快速治愈。综上所论,肝、心、脾、肺、肾各有外应的器官;五脏健康,则五官亦能各司其职,目辨色、口唇纳食、舌辨味、鼻闻味,而耳听音;其中又多因应五行原理,皆以五来意涵众多的意思,将五脏、五官与气味、志向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基本结合。
  • 中文名:面诊
  • 外文名:
  • 所属分类:
  • 定义: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
  • 内容:望、闻、问、切
  • 出处:《黄帝内经》

五官五脏

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所谓官有“司管”的意思,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以下:肺气通于鼻,肺脏和顺健康,则鼻能闻香臭;肺有病状则喘息鼻张,影响呼吸气息。

肝气通于目,肝气顺则目清明,目清则能辨五色;肝有病状则目眦会发青,影响视觉。

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状则唇色发黄,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顺则舌能辨五味;心气不顺有病状则舌卷短,且颧发赤,影响话语清晰。

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能听五音;肾气虚则颧与颜黑, 且耳鸣耳聋,影响听力。

五脏五色

五色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是赤为心色,青为肝色,白为肺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

五色主病是:赤色主热,如满面通红,多为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两颧潮红娇嫩,则属阴虚火旺之虚热证等。

青色主寒、痛、气滞、肝风和血瘀。

黄色主脾虚、主湿。

白色主虚、主寒。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和瘀血。

除了面部颜色的诊断之外,对面部光泽也要同时考虑。凡色泽明润,为脏腑精气未衰;凡色泽枯槁、晦暗,为脏腑精气大衰等。

而面部颜色的望诊要注意动态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人体的症状和体征也会随之不断改变,而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变化、生活条件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等会使人面色肤色有很大差异。这是正常情况,我们称之为常色,要与病色相区别。

病色从临床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面色晦暗不泽,是正气大衰,精气将竭之象。

二、面色过于鲜露,色浮少泽,或与病情不符。

三、某色独显,病情加重。

四、面色太过或不及,与其本色、环境不相应。

临床运用面诊观察病人时,要善于结合当时的外界环境特点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诊断标准,以常测变,正确判断各种症状。

所谓五味,则《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口诀

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