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鳉

青鳉

怪颌鳉科青鳉属动物
青鳉(学名Oryzias latipes)是青鳉科、青鳉属鱼类。体长形,侧扁,背部平直,腹部圆凸而窄。头宽而平扁。口小,上位,横裂,下颌较长。眼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平。头顶及鳃盖被有鳞片。背鳍位于身体后部。臀鳍长,起点距尾鳍基和眼约相等。胸鳍位置高,呈圆刀形。腹鳍不发达。尾鳍截形,中间微凹。肛门靠近臀鳍。体被圆鳞。无恻线。体背青灰色,腹部及各鳍灰白色。体恻上部有一条黑色条纹,从鳃盖后缘延伸至尾柄中部。[1]青鳉为淡水小型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沟渠、稻田、池塘及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水草丛中。喜群游于静水及缓流水区。摄食棱角类、桡足类、蚊虫幼虫,亦食蓝藻、绿藻、硅藻、植物碎屑、公鱼卵、鱼苗。分布于中国、越南、朝鲜、韩国、琉球海沟、日本(本州、九州、四国)。在中国分布于辽河、滦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系及附属湖泊,以及台湾。
    中文名:青鳉 拉丁学名:Oryzias latipes 别名:米鳉、稻田鱼、鱼目娘、亮眼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颌针鱼目 亚目:异鳉亚目 科:怪颌鳉科 亚科:无 族: 属:青鳉属 亚属: 种:青鳉 亚种: 分布区域:中国东部、朝鲜西部及日本本州等。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hlegel,1846 保护级别:(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分布于中国东部、中国辽河到海南省,西到关中及四川均有分布。

国外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淡水水域。

形态特征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于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无侧线。背鳍条6,位很后;臀鳍条16~19。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

生长繁殖

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在稻田及池塘、沟渠中常见。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为4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批产卵。体长在17毫米左右的个体怀卵量为180~250粒。一次可产6~30粒。卵具油球,卵径约0.9毫米,吸水后膜径1.1毫米。

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数目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一处,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不完全产出,一头附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固着在卵膜上。这样,产出的卵不会脱离母体而落入水中,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受精后,卵就带在母体上发育。水温21℃时,12天半即可孵化。此鱼以能吃蚊虫的幼虫(孑孓)而有益。无大经济价值。

生活习性

青鳉摄食棱角类、桡足类、蚊虫幼虫,亦食蓝藻、绿藻、硅藻、植物碎屑、公鱼卵、鱼苗。人工饲养,喂养热带鱼饲料,鼠类饲料(含有面粉、玉米粉豆饼粉、高粱粉、麦麸、鱼粉及骨粉等),有关加工厂的料沫亦可喂养青鳉。

生存危机

青鳉为中国本土原生鱼,随着近些年来外来物种—食蚊鱼在国内野外环境中大量繁殖,青鳉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鳉和食蚊鱼的生态位极为相似,竞争过程中青鳉往往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

主要价值

无食用价值,由于摄食孑孓,能消灭蚊虫,改善环境卫生。此鱼适应性强,易饲养管理,在小容器内进行人工饲养亦能生长、发育、繁殖,取才方便,卵粒较大,日本广泛研究了该鱼的发育、遗传变异及生理特征,又被广泛应用于水生毒理学的材料,国际标准组织(IS0)推荐为毒性试验室的标准用鱼还可当做观赏鱼饲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