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

是鲤科、裸鲤属鱼类
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是鲤科、裸鲤属鱼类。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1]
    中文名:青海湖裸鲤 拉丁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 科:鲤科 亚科: 族: 属:裸鲤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Ⅲ-5;胸鳍Ⅰ-17~19;腹鳍Ⅰ-8~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3~45,内侧24~48。下咽齿2行,3·4~4·3。体长为体高的4.4~5.4(4.8)倍,为头长的3.3~4.8(3.9)倍,为尾柄长的5.3~7.8(6.7)倍,为尾柄高的9.8~14.2(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8(3.7)倍,为眼径的4.0~6.7(5.6)倍,为眼间距的2.8~4.1(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8(2.1)倍。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钝圆。口亚下位或近端位,口裂呈马蹄形。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无须。眼稍小,侧上位眼间较宽,较圆凸。颏部和颊部的粘液腔发达。体裸露无鳞,肩鳞明显,为2~3行排列不规则的鳞片,臀鳞每列21~32枚,其行列的前端一般可达腹鳍。侧线完全,近直形或在胸鳍起点之后上方稍下弯,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缘每侧具明显锯齿13~34枚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等于或稍小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一般与背鳍第二或第三根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可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处。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至3/4处。臀鳍较长,其末端后伸一般达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的2/3至3/4处。尾鳍叉形,约等长,小个体上叶稍尖,下叶略钝,大个体上下叶均钝。性成熟雄性个体的背鳍基底较长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与其前一根不分枝鳍条之间距扩大,由一皮膜相连臀鳍最末两根分枝鳍条变硬,最末根分枝鳍条分叉明显胸鳍和腹鳍也较雌性个体为长。

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2.6~4.0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稍弯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肠管长度为体长的1.6~2.2倍。鳔2室,其后室长度为前室长的2.0~2.6倍。腹膜黑色。

体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侧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少数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微带浅红色或浅灰色,无斑点。繁殖季节性成熟雄性个体的体后部以及臀鳍和尾鳍上都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栖息环境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盐度为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

分布范围

青海湖裸鲤分布于青海湖及其附属河流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黑马河、伊尔德马河、倒淌河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