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髻

灵蛇髻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发式
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中文名:灵蛇髻 外文名:Viper 别名: 分类:古代发式 时代:始自魏、晋时期

解释

一种样式新颖、不断变化的发髻。宋无名氏《採兰杂志》:“甄后入魏宫,宫庭有緑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於后前,后异之,因效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花月痕》第二一回:“甄后的灵蛇髻,魏宫人的惊鹤髻,愈出愈奇,讲不尽了。”

主要发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

蔽髻

一种假髻。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

髻或螺髻

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画中妇女即梳环髻或丫髻。飞天髻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