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

灵石县

山西省晋中市辖县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东靠沁源,西连交口、孝义,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东西宽53.5公里,南北长39公里。[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灵石县常住人口为246491人。[2]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连续五年在全省同类县考核中位列前三,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县域十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由“十二五”末的26.5亿元提高到57亿元,总量实现翻番。[3]
    中文名:灵石县 外文名:Lingshi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140729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晋中 地理位置:山西省中部 面积:1206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交口乡,英武乡,两渡镇等 政府驻地:翠峰镇 电话区号:0354 邮政区码:0313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王家大院 机场: 火车站:灵石站、灵石东站 车牌代码:晋K 地区生产总值: 人口:24649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方方言:晋语并州片 地区生产总值:243.4亿元(2020年)

历史沿革

春秋,始置邬县。战国初,邬县属魏国,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废平周县。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北齐天保年间(550年),废邬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属介休郡。

隋代前,灵石未置县,属介休县地域。

隋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7年),改属霍山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称吕州,仍辖灵石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灵石县改属汾州。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属河东道太原府。唐时,灵石县西境曾属温泉县。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灵石县属河东路汾州。政和六年(1116年),改属霍州(霍邑)隶平阳路。

金天会六年(1128年),河东路分为南北二路,灵石县属河东北路汾州。

元世祖至元廿三年年(1286年),创立行省,灵石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平阳路霍州。元初析灵石地置小灵石县(治冷泉关),属霍州。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废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书省为山西布政使司,灵石县属平阳府(河东道),万历廿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改属平阳府。

清初,属山西省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霍州直隶州,辖灵石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以汾河为界,分治东、西两县,灵石西县属晋绥边区,灵石东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合并成灵石县,归太岳第一专区。

1949年8月15日,划归榆次专区。

1958年11月,灵石、孝义县并入介休县。

1961年5月,恢复原介休县。

2000年,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0年,灵石县设富家滩公社,管辖原属南关公社的坛镇、东堡、沟峪滩、秋牧、桃钮。

1971年4月,灵石县双池、回龙公社划归吕梁市交口县。

2021年4月,撤销马和乡,并入静升镇。撤销英武乡,并入两渡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灵石县下辖6个镇、6个乡和3个社区:翠峰镇、静升镇、两渡镇、夏门镇、南关镇、段纯镇、王禹乡、坛镇乡、梁家焉乡、交口乡,县政府驻翠峰镇新建街北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灵石县位于晋中市最南端,界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东与长治市沁源县为邻,南与临汾市霍州市毗连,西南与临汾市汾西县相望,西北与吕梁市交口县分界,北与吕梁市孝义市接壤,东北与晋中市介休市相衔。介于东经110°20′~112°,北纬36°40′~37°之间。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灵石县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风雨洪流冲刷,形成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地。全县地域由东西两山间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三级阶梯。东部太岳山诸峰(石膏山、尖阳山等)和西部吕梁山诸峰(中华山、老虎山等)遥相对峙,为第一阶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为中山区,面积33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8%;第二阶梯为高山之下的丘陵地区,海拔800米~1200米,面积69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6%;中部由汾河及其支流静升河、仁义河中下游冲积淤浸形成的河谷滩地为第三阶梯,海拔600米~800米,是境内的平川谷地,面积17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6%。县境内最高峰为东部牛角鞍,海拔2567米;最低处为南关镇石桥村汾河出境处,海拔574米。

水文

灵石全境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流经县境47.5公里,是较大的水源。另有静升河、仁义河、段纯河、交口河等汾河四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

气候

灵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日照2331小时,平均气温10.8℃,平均地温12.4℃,平均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477.5毫米,平均风速1.7米/秒。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灵石水域面积2.03万亩,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0.45亿立方米,地下水蓄积平均值为0.89亿立方米,除去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49亿立方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0.84亿立方米。过境河流为汾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县60公里。境内较大河流有静升河、仁义河,为常年性河流。静升河流经县内18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仁义河流经县内30公里,流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交口河,为半季节性河流,流经县内31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段纯河则为季节性河流,无清水径流,只有汛期洪水湍急而过,流经县内20公里,流域面积105.4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灵石县共有土地180.21万亩,其中农用地81.11万亩,含耕地36.9万亩,林地37.9万亩,园地1.09万亩,牧草地470亩;建设用地15.9万亩(包括农村、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水利用地2.5万亩;未利用地86.37万亩,含荒草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它待利用地。按2004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1.5375亩。

生物资源

灵石县野生动物有豹、狼、山猪、山羊、野兔、獾、乌鸦、喜鹊、燕、雉鸡、蛇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麝、捞鱼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青羊。

灵石县共有树种40多科200余种。森林分布在石膏山林场、介庙林场和富家滩林场,占森林资源的78.5%。材用树木有:落叶松、油松、侧柏、白皮松、柞、桦、榆、杨、柳、槐、椿、泡桐等;经济林木有:核桃、花椒、枣树、柿树、苹果、梨、山楂等。

灵石县有白羊草、野苜蓿、狗尾草等野生牧草170余种。药用作物有党参、贝母、元胡、羽叶、三七、大黄、芮仁、黄芪、苇昌蒲、甘草等各类药材206种

灵石县木本植物有乔木、灌木两大类。木本粮油资源有13科,24属,55种。果树资源有14科、23属,71种。

矿物资源

灵石县现已开采的有煤、铁、石膏、石棉、硫铁矿、石灰石、铝土、耐火粘土等10多种,探明的有铜、铝、钼、钨和水晶石、冰洲石、大理石、蛭石、云母等有色金属和稀有矿藏共32种。现已探明含煤面积86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1.3%,煤炭储量91亿吨,其中肥煤59亿吨,焦煤14亿吨,瘦煤13亿吨,气煤5亿吨。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灵石县常住人口为246491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灵石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增幅10.9%。

2020年,灵石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3.4亿元,年均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7.3亿元,年均增长7%。

第一产业

2019年,灵石县新建核桃示范基地30个,新发展中药材1.5万亩,养蜂专业户825户,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4个,肉蛋奶产量2.4万吨,农林牧渔增加值4.1亿元,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4.5亿元。深松整地3.5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5万亩。

第二产业

2019年,灵石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1.3%,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130项重点项目投资74.6亿元,新引进项目12项,协议引资额166.5亿元。

第三产业

2019年,灵石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交通运输

南同蒲铁路、北京-昆明公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大西高速铁路纵贯灵石全境。

名胜古迹

红崖峡谷景区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马和乡,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景区之一。北邻绵山十公里,西邻王家大院三公里。景区最高峰牛角鞍2566.6米,是太岳山最高峰,晋中市第一高峰。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

石膏山

石膏山,位于县东南部42.5千米,总面积75平方千米。山西省晋中,晋南和晋东南三地交界地带。东与长治市的沁源县石膏山主峰雄踞太岳山北段,系太岳山支脉,南北走向。最高海拔2532米,主峰海拔1878米,坡度为60度。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被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拟建省级地质公园。

著名人物

张友渔

张友渔,中国著名法学家、新闻学家、政治学家、国际问题专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天津市副市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学会会长。

张友渔著有《中国宪政论》《法学基础知识讲话》《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等,主编有《辞海法学卷》《世界议会词典》《历史大地图集》《中国法学四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书,199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张梓桢

张梓桢(1913~1982),灵石交口人。民国24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民国25年(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联络部部长兼秘书长,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顾问,辽宁省政协委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82年8月22日,因病在大连逝世。

何泽慧

何泽慧,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2011年6月20日于北京逝世。

191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灵石。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特色小吃

黄条条

黄条条也叫发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

做黄条条首先是发面,亦称起面,将面粉加入发酵粉或预留的酵子(已发酵的面团),用温水或凉水和好(面要软,水份要大,这样才好吃),放置一定的时间待发(一般晚上启面次日早上制做)。将发好的面团视发酵情况加人适量的碱面或小苏打(必须适量,碱多了颜色变黄,甚至蒸发不起来,碱少了发酸,也不好吃)和匀,拿到笼屉上摊成大圆块,有条件可在上面插上一些大枣,蒸熟后用细线或菜刀切割成小方块即可食用。为了便于通气快熟,上笼片刻,待面固定后,可用筷子均匀地在上面扎若干小孔,防止因中间不通气造成外熟里生。黄条条类似蛋糕,酥软可口,便于消化。

捏巴巴

也叫名捏疙瘩,习惯上作为农村上午主食窝窝头或馍馍以外的补充食品,也有作为主食食用的。

制做捏巴巴的面粉有白面、高粱面、细玉茭面等,拌菜一般为野菜和蔬菜两大类。

野菜有苜蓿、甜苣、沙蓬、玉米面、扫帚帚等,蔬菜有土豆、红薯、红白萝卜、韭菜、酸菜等。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原料,将面粉中加人盐、花椒面、葱末等调料,再把切好或擦好的菜放人面粉中,稍加适量的温水或凉水,将面与菜和匀(菜要多、面要少,这样才好吃)捏成大小差不多的椭圆形团团上笼蒸熟,再做些油炸葱花的调和汁,适量加人些酱油、醋、辣椒等,这样蒸出来的热捏巴巴蘸上调和汁食用,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正所谓纯绿色食品,对降低脂肪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摊摊

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吃。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龙皮,意在驯服龙王,好让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贴贴为百姓服务,保证风调雨顺,获得粮茂年丰。

摊摊制作根据自己口味可选用白面、豆面、杂面、高粱面、细玉茭面等,加人适量的盐、葱末、花椒面、韭菜、鸡蛋、胡椒粉等,用凉水和成稀粥状。用高粱穗棒做成“丁”字形刮子,将烧热的鏊子抹上少许食油,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上面,用丁字刮摊成直径20至30厘米、厚度约2至3毫米圆饼(越薄越好),待稍干拿小铲翻过再焙一下,一张摊摊就做成了。就这样揭一张摊一张周而复始,直至将和好的面糊做完或够吃而止。如果将凉调绿豆芽或葱花酸菜等,摊到摊摊上卷成卷食用,味道更佳。一般情况下,如果吃摊摊少不了要喝熬杂饭。熬杂饭,类似八宝粥,即将五谷杂粮小米、小麦、豇豆、黄豆、玉茭等合在一起,再加些干蔓菁块,熬成稠粥即可。

油膏

是灵石风味小吃中较为高档的食品之一,也是灵石人过节、待客、婚丧喜宴、祭典神灵之必备品。俗语“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门毛”,也就是说不论贫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糕,寓意来年运气步步糕(高)升,生活甜甜蜜蜜(馅)。

传统油糕从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两种:米面糕和白面糕。米面糕又有软米面糕、江米面糕等。不论那种糕,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先做馅,把小豆、红枣下锅,用稳火煮的透熟,待水耗尽为提高甜度加入少许红糖,用勺子碾成豆泥,越烂越好,即成豆沙馅。再把糕面加人少许开水,捏成窝头状上笼蒸熟,然后蘸上少许食油和成面团,分成大小一致的若干小块,如同包饺子一样,包上豆沙馅,压扁成直径约几厘米大小圆饼,然后下油锅炸出即可食用。

骨累

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骨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骨累的制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的传统工艺并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红面、杂面、玉米面等粗粉制成,当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兑一点玉米面或米面而制作。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菜骨累较为普遍,品种也较多,有洋槐花、榆钱钱、扫帚帚、苜蓿等野菜骨累。也有山药蛋、茴子白、红白萝卜、豆角、白菜、小葱、酸菜等蔬菜骨累。所用菜种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那种骨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丝状,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然后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加葱蒜用油炒后再吃,味道更佳。肉骨累的制作与菜骨累稍有差别,先把猪肉切成黄豆大的小丁,用鸡蛋粉面搅拌后下油锅炸,炸出的肉丁再用白面筛裹后上笼蒸,蒸熟再加葱蒜佐料用油炒出,便成香味四溢、引人馋涎欲滴的佳食。

灵石荆条蜂蜜

灵石荆条蜂蜜,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灵石荆条蜂蜜”的历史悠久。当地文献中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灵石民间就有饲养中华蜜峰(简称中峰)的记载。灵石荆条蜂蜜色泽艳,呈半透明琥珀状;结晶细腻乳白,气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腻。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灵石荆条蜂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油糕

油糕,灵石风味小吃之一,有米面糕和白面糕、红薯糕以及软高粱面之分。米面糕又有黄米面糕和江米面糕两种。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精软香甜,油而不腻。

所获荣誉

2019年12月19日,入选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省级平安县。7月29日,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8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1月28日,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