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镍

电镀镍

主要用作防护装饰性镀层
主要用作防护装饰性镀层。镍镀层对铁基体而言,属于阴极性镀层。[1]其孔隙率高,因此要用镀铜层作底层或采用多层镍电镀。从普通镀镍溶液中沉积出来的镍镀层不光亮,但容易抛光。使用某些光亮剂可获得镜面光亮的镍层。它广泛用于汽车、自行车、钟表、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和日用五金等方面。含有一部分氯化物的硫酸盐-氯化物溶液,称为“瓦特”镍镀液,在生产中应用最广。
    中文名:电镀镍 外文名: 别名: 第一条:简介 第二条:PCB中的电镍 第三条:常见故障现象及分析

简介

借电化学作用,在黑色金属或有色金属制件表面上沉积一层镍的方法。可用作表面镀层,但主要用于镀铬打底,防止腐蚀,增加耐磨性、光泽和美观。广泛应用于机器、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家庭用具等制造工业。将制件作阴极,纯镍板阳级,挂入以硫酸镍、氯化钠和硼酸所配成的电解液中,进行电镀。如果在电镀液中加入萘二磺酸钠、糖精、香豆素、对甲苯磺胺等光亮剂,即可直接获得光亮的镍镀层而不必再抛光。

常见故障现象及分析

1、镀层有针孔、麻点与脱皮

镀层有针孔、麻点与脱皮是电镀中最常见的故障,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热处理工艺不当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零部件表面粘附的防锈油脂、切削液、机械油、润滑油脂、磨削液、脱模剂等与尘埃、打磨粉尘混粘在一起,形成较厚的污垢。若热处理前未将以上污垢除去,则其淬火烧结成顽固的固体油垢后除油除锈很难清洗干净,施镀时气泡附着其上使镀层形成气体滞留型针孔。

(2)镀前处理不良

热处理工件表面不可避免地会粘附一层油污,当灰尘落在表面上,并与油脂混粘在一起,时间久了很难清洗干净,从而使工件表面形成不明显的细小油斑,施镀时气泡滞留其上形成针孔。另外采用网带式电阻炉淬火时,工件表面的油污与灰尘等杂质颗粒混粘在一起,烧结成顽固的固体油垢,硝盐回火时,以上油垢又与硝基盐形成顽固的热聚合物,电镀时很难把以上污物彻底除净,氢气泡易粘附在污物上面,难以排出,从而使镀层产生针孔与麻点现象,且随着气泡逐渐长大,镀层会自动胀破,产生脱皮现象。

2、装配加工时镀层起皮脱落

此类故障主要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镀层与基体附着力不佳,二是镀镍层脆性大,延展性小。

若热处理不当产生难以清除的污垢或镀前处理不彻底,污垢夹杂在基体与镀层之间,使镀层与基体结合力很差,后续装配加工时,易起皮脱落。

当光亮剂配比不当或质量差、pH值太高、阴极电流密度太大及镀液温度过低时,都会造成氢离子在阴极还原后,便以原子氢的状态渗入基体金属及镀层中,使基体金属及镀层的韧性下降而产生”氢脆”现象。另外,当镀镍液中的金属杂质及分解产物过多时,也会使镀层产生“氢脆”现象。

3、耐腐蚀性差

由于镀镍层的孔隙率高,只有当镀层厚度超过25m时才基本上无孔。因此薄的镀镍层不能单独用来作防护性镀层,最好采用双层镍体系。

4、电镀产品表面及内孔挂绿

电镀后采用VCF一385防锈切削液对镀层进行封闭处理,当防锈切削液干燥后,在产品上便形成挂绿的不良现象。

5、产品内孔露铜色

由于光亮镍镀液的深镀能力不如氰化镀暗铜的好,电镀后亮镍镀层在产品内孔部位不能完全把铜镀层复盖,故造成产品内孔露铜色的不良现象。

工艺

工艺(Craft)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制定工艺的原则是: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由于不同的工厂的设备生产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种产品而言,不同的工厂制定的工艺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工厂在不同的时期做的工艺也可能不同。可见,就某一产品而言,工艺并不是唯一的,而且没有好坏之分。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和现代工业的其他元素有较大的不同,反而类似艺术。有人将工艺解释为“做工的艺术”。

亦指某种技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凡此数公,皆负当时才名,而兼擅工艺。”《新唐书·阎立德传》:“父毗……本以工艺进,故立德与弟立本皆机巧有思。”元王祯《农书》卷二一:“孙德施赋云:‘惟工艺之多门,伟英丽乎创形。’”

木雕工艺

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如:创造新工艺,制造新产品。也就是一个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和技术,通常是从概念到实物或从材料到到产品的过程里所用到的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称为工艺。

一整套工艺文件应当包括:工艺目录、工艺文件变更记录表、工艺流程图、工位/工序工艺卡片。工艺目录,指整文件的目录;重要的是需要标明当前各文件的有效版本,这个很重要。

变更记录,通常是在文件内容变更后,进行走变更流程的记录,这些主要内容有:变更的内容页名称、变更的依据文件(通常为ECO)编号、变更前和变更后的版本。流程图(就像做菜一样,要先买菜,洗菜,切菜,炒菜,最后才是吃菜,也就是指事特定的内在逻辑先后顺序关系,建立在事物的物理模型基础之上)当然必要时提供这些流程中的操作者及对操作的素质要求,需要几个人力,每一个工序要花多少时间,操作要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用什么特殊工具,都是按流程图为基础来展开的。

工位/工序的工艺卡片,就是具体到每一个环节,通常为操作者使用,同时要写明本工位(或工序)名称,前工位(或工序)名称,后工位(或工序)名称,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具,操作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执行要达到什么标准,更多的主要内容是操作步骤顺序和方法。

工艺文件编写

材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s)是工艺文件编写的重要输入之一。

没有BOM万事难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BOM就不知道用什么材料来做(当然新工艺技术开发过程中有一项,就是如何选材料,这属于工艺开发)。

产品的总体结构相关的设计输出的图纸、相关技术参数、相关的质量验收标准也都是工艺文件编写的重要输入信息;如果是用以编写生产工艺文件的话,在设计阶段输出的总装工艺说明、总装工艺要要、部件安装标准等也都成为生产工艺文件编写的输入信息。

如果在输入信息相对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编写生产工艺文件,就是首先按流程图的要求,对整个过程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流程勾画,这也是人们常以界定的事,但通常都是以确定成一个工位(或工序)的工作量而定。对于流水生产线的工位(或工序)通常配合还要做一个生产线的布线(Layout)文件,用以平衡生产线的工作量,如果不是流水生产线,一般以一个工位操作的材料不要超过6种(个人经验),如果超过,工作量或者操作的复杂程序就提高了,那么工艺的合理性就会降低。

工位的工艺卡片,就是按流程中的工位进行一对一地编写,一个工位一般是一张工艺卡(必要时配上图片说明,或附件),每张卡片上的产品型号、产品版本、文件编号、工位名称和前后工位的名称都要与流程图相对应,但是每张工艺卡片的版本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因为每张工艺卡可都存在内容变更的可能(主要是操作方法),也有可能是相关联的几张卡片都有变更。

如果要使工艺文件真正行之有效,是需要经过初稿---验证---优化---最终定型,所以也是有专人编写,专人审核,专人批准,当然在编写审批的过程中难免少不了一些要为改进提供参考的问题记录及解决办法建议的表单产生。

如果编写在设计阶段为编写生产工艺输出的工艺性文件,可以简单一些,或不按产品(或整机系统)的安装顺序来编写,可以是按各自学科的内容来编写,按功能模块来编写,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人员对于生产过程的逻辑合理性的考究水平是比较底下的。

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公司在建立开发团队时,就安排一个生产工艺人员,在团队中指导设计人员输出的工艺性指导文件对生产逻辑过程的合理性,也有更直接就让生产工艺人员直接就在设计完成输出生产工艺文件而省略了设计输出工艺这一块(个人认为:这种工作方法推行难度大,工艺文件的工作量大,而又要在较短时间内,从无到有地写出来,合理性肯定大大降低,就成了为写文件而写文件,实质性的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工艺文件的编写技术,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的。

其它文件

过程失效模式与分析(FMEA,研发的为DFMEA,生产制造的PFMEA);控制计划(ControlPlan),生产布局(Layout),操作人员工艺培训记录表,生产首件确认记录表,工艺更新改进临时记录,生产质量不良记录与分析,原材料检验记录表。(如果在汽车制造行业,相关的文件还会更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